网络先锋Novell与微软先对攻后结盟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Novell,微软,IT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06 09:30
“我最早在Novell主持的一个技术会议上,一个高级技术主管站起来问我:‘我的讲话能不能带有激情?’我当时以为他是在开玩笑,我还真被他逗乐了。但是当时在公司里,这样做是需要被批准的。”1997年,埃里克·施密特就任Novell公司CEO,上任不久,便遇到了这样令人感慨的一幕。
施密特在Novell呆了4年,工程师出身的他在管理Novell时经营能力得到全面历练,2001年去职就任谷歌CEO。
CEO鼎力支持的“古怪念头”
“诺达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是一位电子工程师,却离开了General Electric公司(他在这家公司做电子工程师),成为一位管理咨询师。他跑到几家濒临灭亡的硅谷公司里面做CEO,但在业余时间却琢磨如何把两台电脑连起来……”2006年10月9日,在Novell首任CEO莱·诺达去世时,有媒体对他这样评价。
1979年,乔治·坎诺瓦等三人在美国犹他州创办Novell公司,这个名字来自于乔治妻子的提议,当时她误认为“novell”是法语中“新”的意思,而事实上“新”的法语为“nouvelle”。
创业三年,公司惨淡经营,濒临破产。随后,莱·诺达受邀成为CEO,诺达对Novell的硬件设备不屑一顾,但很青睐以德鲁·梅杰为首的三位年轻工程师开发的、将PC连接成网络的一套软件,他认为这具有划时代价值。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感慨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
诺达显然发现了自己在IT史上的使命,他对计算机联网的前景非常看好。要知道这是1983年,看起来,似乎是10年后的技术穿越到80年代。当时,Novell管理层对这个“古怪念头”表示难以理解。诺达坚持己见,并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买下了公司的部分股权,开始全力推进德鲁·梅杰的这项技术,形成公司的拳头产品——网络操作系统NetWare。
德鲁与Novell的关系很奇特,他是Novell公司一位创始人早年的同事,当时Novell请他开发软件,却付不起钱,于是给了他一些股份。德鲁显然不是Novell的员工,但又扮演着该公司首席技术官的角色,领导着研发团队为Novell服务。他独立于公司管理体系之外,管理人员可以给他提建议,但即使是诺达也不能对他下命令。
这种研发架构为公司未来发展埋下了“重技术,轻营销”的隐患。不过,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切还处在萌芽中,暂时没有问题。
当时,以太网技术重要的发明人鲍勃·梅特卡夫领导下的3Com公司是网络领域的领跑者,Novell初期希望把自己的网络操作系统与3Com公司的硬件结合起来。但双方合作不畅,在1982年的一个大型计算机展会上,梅特卡夫把Novell的软件从3Com的货架上扔了下来。
也许是为了报复3Com,Novell收购了几家网络硬件厂商,开始生产网络硬件。它发起了价格大战,一度和3Com公司打得不亦乐乎。
这些事情发生80年代中期以前,而当时的微软正在忙着做一个80年代软件帝国似乎该干的事——开发面向PC的桌面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譬如文字处理软件等,对Novell的网络世界没有置喙。
“未来战士”与“帝国武士”第一次交手发生在1987年前后,结果是Novell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击溃了微软面向网络管理的软件LAN Manager,便顺手打败了IBM的LAN Server。
但微软的扩展意图昭然若揭,对于诺达来说,远方地平线上已乌云密布。他枕戈待旦,准备和对方展开一场全方位的对弈。他开始切入到微软的后方——PC桌面应用领域,收购了被微软打败了的WordPerfect公司,这家公司的字处理软件早年曾名噪一时。
美国管理学者罗伯特·海勒曾说过:“企业家除了自己的雄心之外没有边界。”
帝国反击战
Novell收购了WordPerfect公司后,微软曾打出这样的广告:一艘小船上的人,努力地滑向远处的豪华游轮。划船者象征着WordPerfect用户,豪华游轮象征着微软。出现这一幕的原因是豪华游轮提供更好的服务。
微软的广告暗喻自己会比Novell提供更好的服务,旨在引导WordPerfect用户转向微软。而当时,Novell对WordPerfect用户实际上还是很重视的,并为此特地开通了免费服务热线。
Novell对微软咄咄逼人的广告很恼火,欲求对策。当时作为IT咨询专家的梅里尔·查普曼出了一个主意:针锋相对,对其进行反击。他提出Novell应设计一个“出名的守财奴”广告,其中会有这样的画面:首先出现这样一个人,他在家中安装自动收费电话,防止客人花他的钱打长途电话;接着出现的是比尔·盖茨,在他图像旁画一个有投币口的拨号电话,旁白是“盖茨拥有数百亿美元,但当文字处理软件出现问题时,他希望客户用自己的硬币打求助电话”。
这个广告设计无疑很火辣,甚至有些疯狂,但可能刺痛微软而让其收手。可是Novell营销主管认为这不符合公司传统的、严谨的风格,没有采纳。
但Novell与微软打阵地战的决心不变,它从AT&T公司购买了Unix的使用权,启动了Linux项目,这些举动的目标都指向微软。当时有评论称诺达是“一个狂热的微软抵制份子”。
Novell与微软展开全方位对攻的战略很宏大,当时的它有资格挑战微软吗?
有!1990年前后,Novell营业额达到9亿美元,微软约11亿美元,二者相差不大。微软垄断了桌面PC操作系统的市场,Novell则几乎垄断了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市场,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70%,双方各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但计算机联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从这一点看,Novell似乎更符合发展潮流。微软当时从桌面拓展到网络领域的企图已经非常明显,Novell拓展到微软的领地也势在必行。
可是Novell董事会对诺达的战略并不认同,研发团队对之也不热心,他们更倾心于开发所谓的高端的、有技术含量的技术,普通的办公软件没有落入他们的法眼。股神沃伦·巴菲特说过:“习惯这种锁链太轻了,直到它重得需要打破,人们才感觉得到。”
因此看起来,挑战盖茨只是诺达一个人的战争,他精心策划的战略难以落实。《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彼得斯说过:“战略的实质不是一个企业关于产品和市场的构架,而是它的行为。”
Novell总部并不在硅谷,而是在千里之外犹他州一个并不繁华的地方,许多千里迢迢赶来的合作伙伴或经销商,不得不住在Novell为他们准备的一间“乡间客栈”。梅里尔·查普曼曾评价:“饮食很差,食物上涂着一层让人起疑心的颜色。毛巾破旧,陈旧的床垫上散布着白色的亚麻丝。”一位销售合作伙伴去Novell总部探讨技术合作,结果粗劣的饮食让他的胃深受折磨,他离开后愤愤地说要转向微软的平台。
1992年,Novell还尝试与苹果公司合作,把苹果操作系统Mac OS移植到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电脑上。苹果当时的CEO约翰·斯库利很喜欢这个思路。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也表示支持,作家Owen W.Linzmayer描写:“因为他也是偏执狂,不想如此依赖于微软。”
比尔·盖茨当然不喜欢这件事,他嘲讽对手们的这个计划“就像将唇膏涂到鸡肉上。”
这个计划最后无疾而终。各种因素叠加,诺达打入微软大后方的计划失败了,他于1994年被Novell董事会踢出了公司。Novell后来以收购价的十分之一把WordPerfect转卖了出去。
“白草连天野火烧。”微软稳住自己的地盘后,趁势掩杀过来,深入Novell原本稳固的网络管理领域。
一度抓住微软延误的战机
“Novell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如果他们坚持把NetWare当作掌上明珠并不断向其投入研发资源,那么他们将犯下大错。Unix和Windows NT将从Novell那里夺取市场。”1995年,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曾这样评价Novell公司。
Novell第二任CEO罗伯特·弗兰肯伯格不这样认为,他提出无处不在的计算的概念。他这样描述:“这不仅仅是连接信息系统与计算设备,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操作。”他设想了一种嵌入式系统,这套系统可以用于电话、电视甚至订书机等设备上,其核心就是Novell的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
有人说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曾提到物联网。这是以讹传讹,其实书中并无提及。而罗伯特上面的描述则显然有物联网的影子。
前瞻性的理念并不一定能转化成商业优势,这一点在Novell公司表现得尤其明显。90年代中期,Novell公司业绩每况愈下,罗伯特也黯然离职。
曾任通用电气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过:“商界成功并不是浮夸的预计得来的,而是在变化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反应的结果。”
Novell董事会随后选择了Sun公司首席技术官埃里克·施密特任CEO,当时业界分析人士称施密特为“螺旋桨头”,意思是说他是一个技术天才但不具备全面执掌一个大公司的管理能力。但施密特似乎很合注重技术能力的Novell董事会的口味。
“在我看来,网络方面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就是Novell,而网络代表着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我一直致力的方向。”施密特1997年上任不久后这样说。
施密特努力唤起Novell公司员工的激情,他说:“什么样的公司才是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它必须是一个工作的好地方,但不一定是个很舒服的地方。一个工作的好地方是能使美梦成真的地方,是能不断产生有趣东西的地方。‘舒服’的深层可能是没有激情。在Novell,人们似乎是太礼貌了。”
很快,施密特在全球员工大会上得到了员工们充满激情的掌声。1998年,Novell推出了性能不错的NetWare5.0,而微软因各种因素推迟了Windows2000发布。
Novell中国区总经理王焰曾作了个比喻,他说,“桃和桔子,两种水果大家都爱吃,但在春天里,我能吃得上鲜美的桃,就不会一心想着秋天才成熟的桔子。”他把微软迟迟未发布的产品比作秋日的桔子,称是否味道甜美,还没有把握。他认为NetWare5.0是春天的桃子,成熟就在眼前,所以人们会更青睐它。
市场形势很好,而且此时互联网泡沫正是“醉美”的时刻,Novell尝到了久违的胜利滋味。可这美妙感觉转瞬即逝。
2000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加上微软新品上市后带来的持续压,Novell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困境,施密特无力回天。回味这段苦涩的经历,施密特说过:“濒于倒闭的边缘,对于成就一名强悍的首席执行官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历练。”
“愁见孤城落日边。”已萌生去意的施密特于2001年3月离职,就任谷歌CEO。在谷歌,他充分运用了在Novell得到历练的管理才能,以及应对微软竞争的经验,打得微软搜索业务节节败退,不过这是后话。
Novell对施密特有些恋恋不舍,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任命他为Novell董事长,继续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意见。
但无论如何,施密特带来的荣光散去了,Novell还是要走自己的路。进入21世纪后,Novell在微软的压力下,不得不开始全面转入Linux领域,《中国计算机报》当年曾经这样写道:“对于Novell来说,Linux犹如大旱时的一场雨露。”
在这里,Novell遇到了该领域最有力的对手——红帽公司,不过包括Novell、红帽在内的整个Linux阵营的共同对手则是微软。
但是,Novell很快做出了让业界大为惊讶的举动:与微软结盟,向包括红帽在内的Linux厂商开战。
“坐在卡车上撒钉子”
“他们不停地撒钉子,让后面的对手忙于补轮胎,从而降低发展速度,减缓开源产业的发展步伐。”2007年5月29日,红帽公司理事长Mark H.Webbink把微软打击红帽公司的做法比喻成“坐在卡车上撒钉子”。
他透露微软起先想找红帽作为Linux领域的合作厂商,“但我们拒绝了,因为我们的条件是该合作必须对双方是有利和开放的,微软不愿意这么做,然后才有了微软与Novell的合作。”
那么Novell为何愿意坐上微软的“卡车”呢?放在台面上的理由是,当时许多企业级客户需要混合型技术,即他们的计算机上有些运行了微软的操作系统,有些则运行着Linux操作系统,为了方便用户实现软件间的兼容,微软和Novell走到一起。微软CEO鲍尔默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有人说,我们两家公司不可能合作,但是事实将说明一切。这是一种新的模式,是我们之间关系的真正的发展,我想客户不久就会发现我们之间的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有人尖刻地批评Novell罔顾唇亡齿寒的道理,有媒体把Novell和微软的合作戏称为“狐狸娶了鸡,并一同住进了鸡舍”。Samba社区在一个声明中开门见山地写道:“Samba团队强烈反对Novell在11月2日的行为(指与微软签署协议一事)。”指责Novell“为了要战胜其他竞争对手的这点眼前的小利益,牺牲了关乎整个自由软件社区的长久利益”。
随后事情的发展似乎验证了这一点。协议签署仅半月后,鲍尔默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再次提及一个老话题,即微软认为Linux的一些代码对微软Windows存在侵权。而且他拿出了新的“证据”——Novell和微软合作协议。在合作协议中,微软在合作期的5年内向Novell支付1.08亿美元的专利费,而Novell也将向微软支付至少4000万美元的专利费用。双方所达成的共识是,“互不起诉对方的用户专利侵权”。这个协议看起来对Novell有利,但对整个Linux阵营不利。
在解读这个协议时,鲍尔默认为这意味着Novell已默认“Linux中存在侵犯Windows专利”的事实。因此,他毫无顾忌地在公开场合提及此事。
Novell一下子被扔到了烧烤架上,遭到了Linux阵营的强烈抨击。2006年11月20日,Novell的CEO罗恩·霍夫塞皮安被迫在网站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表示不同意鲍尔默的说法。
撤退前给微软留下“弹药”?
2010年11月23日,Attachmate公司以大约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日薄西山的Novell。
自这年3月开始,就不断传出Novell要被并购的新闻,所以并购本身在业内的反响不是很大。可是在并购日,却传出Novell要将自己的882项专利技术以4.5亿美元卖给微软旗下控股公司的消息。
这个消息让业内不少公司一凛:Novell虽然没落,但其拥有的许多专利技术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能会加重微软手中的知识产权大棒的份量。施密特当年担任Novell CEO时曾说:“Novell拥有的丰富技术,跟它在业界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姜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