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未尽才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张曼菱,朱光潜
  • 发布时间:2015-09-18 12:51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早晨,张曼菱正在未名湖畔如饥似渴地读朱光潜的著作,“晨气中过来”一位老者,见状,“不以为然地”摇头说:“这本书没有多少他自己的东西,你最好看英文原本。”当得知这就是朱光潜本人时,张曼菱不禁大叫:“为我北大朱先生也!”

  由此钱理群大发感慨,认为,其一,朱先生不仅说了老实话,而且也道出了那一代学人的悲剧命运。那一代人以“原创性”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学术前提,却没有最终把自己成就为大师,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在上世纪30年代小试锋芒之后,就遇到了战乱,接着又是连续30年的“思想改造”,到80年代可以坐下来做学问了,但岁月不饶人,且元气大伤,已无力构建自己独创的思想体系了,堪称“千古文章未尽才”。

  其二,那代人无论如何,还保持着清醒,而且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不足。朱光潜先生的自省让人感佩之处,不仅在于其自知之明,更表明他心中自有一个“学术高峰”的标准。但今天,再也没有也不会出现“朱光潜”了,因为今天的学界到处充斥的是一些自我感觉始终良好,极力地吹嘘自己,却不知学术为何物的“学者”,都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都是一些“没有文化的学者,没有情趣的文人”,也可谓是“千古文章未尽才”。

  虽然都是“千古文章未尽才”,所不同的是,那一代学人是毁于时势,这一代文人失败于自我的沦落。前者可悲可敬,后者可卑可鄙。以至现在,终无大师也!

  钱先生的感慨如醍醐灌顶,足可以让我等反思警醒。

  (白雅婷摘自《杂文月刊》)

  文/凸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