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壁垒心态,“农籍”对接“城功”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壁垒心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 发布时间:2015-09-22 08:15

  《淮南子》言:“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上溯几代,谁家不与农为伍?走出来寻靠山,靠山若无,我自成山。且看新市民成功的转型之路。

  享受政策红利,农民变身“新市民”

  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农民工康厚明受益于户籍改革,完成了从“农民——农民工——新市民”的身份转型。他以农民工身份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还在继续为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力军融入城镇、享受市民待遇鼓与呼。

  康厚明离开老家,先后到武汉、广州等地打工,他做过建筑工、挖煤工、装配工等。融入城市是康厚明一直以来的梦想,他最盼望能有稳定的工作和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不用在城乡间徘徊,不用为身份迷惘。

  重庆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后,大幅放宽了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在外漂泊30多年的康厚明终于实现了自己进城的梦想,将户口落到九龙坡城区,成了一名“新市民”。和他一起打工的60多名农民工兄弟,有20人选择转户进城。

  “转户进城不单是身份变了,待遇和福利也升级了。”成为“新市民”对康厚明来说有3个最直接的好处:一是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二是子女可以就近入学,不用交择校费;三是农村土地权益没丢,仍可继续享受。康厚明的很多工友还申请住上了宽敞、整洁、便宜的公租房,不用再去挤简陋的工棚。

  虽然现在已经成了“城里人”,康厚明仍然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从农民到农民工,再到‘新市民’,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身份之变,也是农民工群体共同的盼望。”康厚明相信,如果政府能把对农民工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做得更扎实,整个群体都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自助者人恒助之 从农民工到金牌技能教练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在技能、素质等方面必须尽快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

  39岁的徐龙杰是中国石油集团东北炼化工程吉林化建公司(以下简称“吉林化建”)的工人明星。他是公司第一个保送上大学的农民工,第一个被中国石油集团聘为技能专家的员工,第一个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第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技能津贴的员工。

  1994年,职高毕业的徐龙杰恰逢吉林化建招工,于是留在了那里。为了站稳脚跟,徐龙杰白天练技能,晚上啃书本。每个月90多元工资,徐龙杰硬是挤出一半的钱来购买专业书籍。晚上看书怕影响其他人休息,徐龙杰就到走廊里借光学习。就这样,他读完了《焊工守则》、《焊接工艺》和《熔焊原理》等十余本专业书籍。不仅学会了电焊工应知应会的操作技能,还掌握了只有大学才能学到的焊接理论。

  1999年,技艺渐成的徐龙杰开始参加各类比赛,起初他只是想试试身手,没想到竟两次夺冠,一下成了公司里的“双技明星”。此后,徐龙杰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屡次摘金夺银。公司看他很有潜力,想把他培养成高技能型人才,于是保送他到西安交通大学深造,并为其提供学费和生活费。

  上学期间,徐龙杰从没去过当地的名胜古迹。闲暇时,他就埋头在图书馆里查资料。学成归来后,徐龙杰更是势不可挡,“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纷至沓来。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式聘任徐龙杰为电焊技能专家,并将他安排到企业的各大施工项目中。2008年6月,中国石油集团东北炼化工程公司“徐龙杰焊接工作室”挂牌成立。徐龙杰负责带领团队开展新技术攻关、新工艺开发和高技能人才培训。

  入行21年,徐龙杰从农民工成为优秀焊接工人、金牌选手,又从金牌选手提升为焊接专家、金牌教练。自助者,人恒助之。徐龙杰的成功转型,一方面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也与企业对他的支持和培养密不可分。在徐龙杰看来,农民工虽然起步低,但不等于不能成功。“每天多学一点、多付出一点,就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既靠机遇,也拼实力 从外来务工者到公务员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6.1%,初中学历占60.6%,高中学历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他们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农家子弟,在大学毕业后,虽然户籍返回原居住地,仍是农业户籍,但他们大多数人外出打工从事的却是办公室或相对轻松的工作,与其父辈已大不相同。

  2010年,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出《广东省2010年从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中考试录用基层公务员公告》,拟从外来务工人员当中招考公务员。来自广州、深圳、珠海等9座城市的11290名外来务工人员报名,对50个岗位展开了角逐。此举为新生代农民工打开了一条崭新的上升通道。

  1980年出生的周水清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97年参加中考,他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但由于家境贫困,他没能读高中、考大学,而是进入一所中专院校。2000年毕业后,他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学历。2006年,周水清离开家乡,来到繁华的珠三角,在那里,他在一家私营企业里工作了4年,从一名普通职员一步步升任办公室副主任。

  当周水清从报纸上看到招考的消息时,他动心了。虽然在城市里已经打拼了4年多,但他的户籍仍在农村。在城市里落户扎根一直是他的梦想,之前只有在城里买房这条途径可以帮助他实现梦想,但对于一个打工族来说,在城市里买房似乎有些遥远。而考公务员,过去的高门槛更是让他连想也不敢想。现在,广东能给外来工这个机会,虽然指标不多,但周水清还是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开启梦想的大门。”

  在这场选拔中,周水清成功突围,被录用为中山市西区办事处公务员。公开招考让他成功脱离农籍,转为城市居民。

  2011年7月15日,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再次发出《公告》,将从优秀工人、农民中选拔基层公务员的学历要求降至高中(中专、中技)以上,进一步打破了学历和地域对农民工的限制。

  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的最基本要求,因权利不平等而造成的社会地位差别是社会不公平的体现。广东省针对外来务工群体开放“公务员”这一重要的职业空间,不能不说是打开社会阶层上下流动通道的积极探索。而继广东省之后,四川、陕西等省纷纷仿效,陆续放开对外地务工人员考取公务员的限制,数以万计优秀农民工获得了公平发展的机会。

  从农民工到企业高管 持续学习,赚取翻身资本

  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需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上贴近城市居民。首先,要在城市谋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尽快融入城市社会的主流群体,习惯与城市居民交往;再次,在心理层面,对自我有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在城市里有归属感。

  2000年6月份,杨国庆从老家湖北只身来到浙江台州,凭着自学的大专文凭,他顺利进入三友公司,成为一名办公室职员。经过整整两年的磨合,杨国庆适应了这份工作。

  对于杨国庆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学习。几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公司法》、《劳动合同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平时一有空,他就主动到一线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每一个细节。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杨国庆升任集团董事会秘书,分管集团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事务。他的学习热情也受到领导的赞赏。在企业的支持下,他先后参加了复旦大学高级总裁研修班以及北京大学EMBA课程的学习,完成了从农民工向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对于农民工而言,追梦的过程颇为艰难。尽管政府和社会都给予农民工群体诸多的关注,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为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市民化扫除障碍,但是,国家和社会只能为新市民铺平政策之路,实现转型仍需要农民工自身付出努力,主动融合。正如杨国庆一样,当他来到台州后,便在心理上将其视为第二故乡。为了主动融入当地生活,他努力学习台州方言,还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他撰写的《商都情绪》、《关于路桥摩托车产业发展壮大的对策与思路》、《对台州区域经济的再认识》等一系列文章获得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只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整心态,努力缩小与城市的差距,新市民才能让融入城市的梦想照进现实。

  打破文化孤岛,重建农民工“精神家园”

  有人说,“农民工”这一群体缺少“文化”。但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缺少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文化氛围。徐龙杰们的转型固然离不开自强不息的拼搏,但所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更为其铺就了向上的台阶。与他们不同的是,绝大多数农民工仍身在城市,心无所栖,心态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徘徊。

  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更多关注其物质生活,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多数服务仍停留在每年不定期地为农民工放映几场免费电影、到工地送几场演出这种“送温暖”活动上,这些暂时性的文化关怀无法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问题,应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形成制度,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架构中。合肥市包河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实践。

  合肥市包河区素有安徽“第一城区”之称,那里聚集了约40万名农民工及产业工人。为了丰富工人们的文化生活,包河区包河苑社区在农民工集聚地建立了9个农民工文化驿站,构成了区、街镇、社区、工地4级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工,包河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先后公开选拔了15名高素质人才,定向服务农民工,同时还从演艺团体、学校常年招募志愿者,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90多名农民工艺术培训教师的人才库。自从工地上有了文化驿站,书报、电影、网络也来到了农民工身边,文化驿站还提供文化培训,帮助工人们学本领,进行素质拓展。

  康厚明、徐龙杰等人曾是普通农民工,靠着国家政策和企业组织的扶持,他们脱离农籍,超越了农民工的视野与生活,成为引领务工文化的典范。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从农民工到“新市民”,转变并非朝夕之功。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机会过来时,又没有伸手抓住它。”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农民工应摒弃“靠出苦力挣饭吃”的观念,只有主动、积极充实自己,练就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在机会来临时牢牢抓住。

  文/张晓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