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都会食欲大振,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所以,在秋季既要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增强体力,另一方面也要小心体重过度增加,通过运动预防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更要结合天时,选择慢运动方式,把节奏也调慢些。
老人体质入秋后有啥变化?
1.心脏血管机能变差。老人心肌渐渐萎缩,结缔组织增多,因而心肌收缩力量减弱,动脉壁弹性减退和发生硬化,管壁变窄,血流阻力加大,因而使动脉的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老人进入秋冬后,容易患上流感等季节流行疾病,在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时,心跳频率和血压会急剧增高,从而使老人的心脏更易于疲劳,甚至会出现意外。
2.骨质密度降低。40岁以后骨密度逐渐降低,老年以后骨胶质减少,钙含量降低,骨骼中矿物质成分增多,容易发生纤维性变化,关节韧带弹性减退,关节活动度减少,肌肉逐渐萎缩,肌肉力量和弹性降低。因而老年人易发生骨折,或出现驼背,脊柱侧弯、骨质增生等骨关节病。由于肢体和关节活动能力范围减低和缩小,因此较易发生运动器官的损伤和劳损现象。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24.6%。
3.蛋白质合成速度减慢。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速度明显低于年轻人,秋冬两季如果不注意营养摄入,更容易出现血液中蛋白含量降低,发生水肿和营养性贫血;在受到外伤或感染时,痊愈及恢复得缓慢。
4.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老年人代谢减慢,各器官随年龄和体内自由基伤害的增加而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和体内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减低,体力下降。
怎样让运动适当慢下来?
1.选择慢运动
入秋后,老人不宜选择速度性和力量性运动项目,如长跑、游泳等都要适可而止,换成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保健操等项目。
2.不能怠慢防病措施
也就是说,运动过程中要加强医疗监督,防止过度疲劳或意外损伤。如慢跑速度不能太快,一来可以避免造成踝关节扭伤,二来可以防止因缺氧诱发的心绞痛。可以跑、走交替,跑步时呼吸要自然,动作要缓慢而有节奏,避免做憋气或过分用力的动作。运动之后若达到心胸舒畅,精神愉快、轻度疲劳、食欲及睡眠较好、脉搏稳定、血压正常,说明运动量适宜,身体状况良好,可继续运动。如果运动后出现头痛、胸闷、心跳不适、食欲不振、睡眠不佳、明显的疲劳感和厌练现象,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或暂时停止一排时间。
老年人锻炼时可以利用运动后即刻脉搏和恢复时间来控制运动量。一般用170减去年龄,这一公式为运动后即刻的脉搏标准,一般不宜超过110次/分。并能于运动后5到10分钟之内恢复到运动前的脉搏水平。
3.慢些去晨运
秋冬两季,晨间气温往往较低,如果老人过早出门,身体骤然受冷容易伤风感冒,一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病情容易加重。所以应该在日出之后,也就是八点开始运动最佳。而且,老人早晨户外活动要选择避风向阳、温暖清静、空气新鲜的旷野、公园等场所,不要顶风跑,不可减衣活动,更不能脱衣露体锻炼。出汗后,千万不能脱掉衣服让寒风直吹。
此外,老年人新陈代谢慢,早晨血流相对缓慢,血压、体温偏低。晨练前应喝些热饮料,如牛奶、蛋汤等,以补充水分,增加热量,加速血液循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