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参为什么不行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人参种植面积和人参产量都在成倍增加,但人参产业发展却严重滞后。

  为什么中国是人参产量大国,却不是产业大国?

  这是冯家被人问及频率最高的问题。作为全国人参大省——吉林省的参业协会副会长,这个问题由他回答再合适不过。

  然而,冯家却感到为难。

  3年前,囿于政策,中国的人参只能药用,不能制成其他产品,例如各种食品。而今,虽然这个限制已取消,但中国消费者心理上已经给人参贴上了“药品”标签,因而对于普通的人参制品接受度并不高。

  这与韩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常被引用的一组数据是,吉林一省的人参产量占到全球人参总产量的70%以上,产值却不足韩国人参的10%。

  这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人参种植面积和人参产量都在成倍增加,但人参产业发展却严重滞后。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

  转型

  人参主要产于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以及北美。产于中国东北的叫“长白山人参”;产于朝鲜、韩国的叫“高丽参”;产于北美的叫做“西洋参”或“花旗参”。

  在中国,素有“百草之王”称号的人参,可记载应用历史已超过4000年。这种药用价值极高的草本植物,在历朝历代都被当作贡品敬献皇室,民间甚至将其奉为神物。

  但在过去几百年中,野生人参因疯狂挖掘而踪迹难寻,人们转而人工栽培人参。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产区出产的人参都是人工种植而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4年(1949~1983)间,中国的人参种植业得到稳步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全国各人参主产区掀起了种参高潮,人参种植面积和产量翻倍增长。但此后十年间,因产量激增而带来的供需矛盾爆发,人参市场走向低迷。

  也正是因为这场危机,各人参产区开始被迫转型,吉林的表现尤为突出。

  其实,早在1989年全国正兴起人参种植热潮时,吉林就专门成立了由副省长牵头的参茸办公室,希望通过专营方式来管理人参种植。按照当时的设想,吉林各地的人参种植、经营都要获得政府审批后方能开展,不能随意进行。但这种借鉴韩国人参种植经验的做法,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实施下去。

  “专营能够合理地控制人参种植规模,利于市场的有序发展。”吉林一位长期研究人参产业的退休官员告诉本刊记者,如果当时能够强力推行专营制度,后来的市场危机或许不会那么严重,“当然这种制度的推行会有一定难度。”

  吉林省参茸办公室主任孙振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次危机确实给吉林内部带来了很大震撼,也迫使吉林下定决心调整人参产业发展思路,“调整的方向就是走出以往盲目扩大种植的怪圈,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控人参种植。”

  从2008年开始,吉林将每年人参林地开发面积限制在1000公顷以内,远低于此前每年3000公顷以上的开发面积。而其他的人参主产区也都在严控人参种植面积,已有的种植区也在逐渐减少。

  但上世纪90年代那场近乎疯狂的人参种植潮带来的影响依然深远,全国各人参主产区仍然面临着艰难的处境,人参产业发展几乎停滞。

  2005年,吉林成立人参资源整合开发工作推进组办公室,谋求产业转型。

  和此前的政策调整不同,吉林将此次的转型方向明确为人参产品加工。“就是从最原始的人参种植变成人参加工,实现产业升级。”孙振天说,为此吉林将人参列为全省五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力求通过全省的资源统筹实现抱团发展。

  困扰

  得益于一系列政策利好,一批涉足人参市场的企业开始进驻吉林东部的主要人参产区。彼时,因国家政策限制,人参只能作为中药材的一种用于药品制造。

  “所以当时招商引资过来的企业也是清一色的药企。”冯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些药企多半是在当地建立人参种植基地,并非在当地加工产品,“当时人参价格非常低,这样既能保证原材料供应,又能降低成本。”

  但综合性药物制造所需的人参成分并不多,而单纯的人参药物尚处于开发阶段,人参市场的消费需求并未显著提升。

  “产业发展没有达到最初的设想,产业升级也不如预期。”上述吉林退休官员说,人参产业发展还是以种植业为主,深加工几乎没有。

  在冯家看来,这种现象并非市场定位所致,而是政策所困。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前曾允许部分人参制品当作食品销售,但2002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将人参列入保健食品名单,规定凡是以人参为原料的制品,不能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

  “这使得中国人参产业在市场和产品开发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冯家说,这正是韩国人参产业和中国最大的区别。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许永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韩国人参产业发展的重点就是人参食品,已开发出400多种产品,该国90%以上的人参是以食品形式消费掉。

  多次去过韩国考察的华瑞参业董事长金立华更是感触颇深。“韩国将人参食品做到了极致,人参糖、人参咖啡、人参面,人参食品已渗入到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韩国的路边便利店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人参食品,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食品需求肯定要大于药品,一旦人参食品产业发展起来了,整个人参行业就不用担心了。”许永华说,韩国人参产业走在全球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参食品的大众化、普及化。

  为打破这种困局,吉林从2005年开始屡次向当时的卫生部说明情况,希望放开人参进入食品领域的限制。2010年,原卫生部批准吉林成为全国首个开展人参药食同源试点工作的省份。当年,吉林的人参销量就增加了2000多吨。

  两年后的2012年9月,卫生部正式批准人参(人工种植)为新资源食品,人参被允许进入食品领域。该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人参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众多企业开始涌入人参食品领域。

  华瑞参业也是此时进入人参食品领域的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生产包括食品、化妆品、日用品在内的多种人参制品。金立华说,对于一直受困的人参企业来说,药食同源的放开确实激发了市场活力。

  “中国市场对人参的需求将会从医药领域进入到食品、化妆品等日常消费品领域。”孙振天说,未来人参产业发展的重点势必会集中在食品领域,“吉林已经将其明确为人参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误解

  在卫生部正式放开“药食同源”政策的十年前,《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已经将人参列入保健食品原料名单,也就是说人参可以制成保健品。彼时,市场也曾出现过一股“骚动”。

  一些药企曾信心满满地涉足人参保健品领域,但市场效果并不好。相比药品,消费者对保健品的购买欲望并不强,且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产品的知名度。

  “由于很多企业的欺骗行为,导致中国消费者对保健品恨之入骨,总觉得都是骗人的。”上述官员说,这给人参保健品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

  也正因此,人参在保健品领域的应用并不普遍,人参保健品市场也始终不温不火。反观韩国,其最为人熟知的人参品牌“正官庄”就是以保健品和药品见长,在全球拥有极大销量。

  “消费者的这种误解并不是对某一产品的误解,而是对人参的误解。”孙振天说,人参因强大的功效长期用于药物之中,这导致中国人普遍认为人参太补,不易多吃,“但那些都是生长上百年的野山参,而现在的人参都是人工种植,只有6年的生长期,两者的功效怎么会一样呢?”

  正官庄六年根商业(上海)有限公司(负责中国市场的正官庄全资子公司)市场部部长崔永锡也持相同看法。

  崔永锡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中国“吃人参容易流鼻血”的说法非常奇怪。“在韩国,人参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健康食品,是一种非常日常的食品。”

  冯家直言,这种误解导致中国人将人参当作一种奢侈品,而非日常消费品,“买回来就是当作高档礼品送人,而不是自己吃。”这种情景曾被业内人士拿来调侃,“其他行业都是企业宣传产品多么高档,而人参行业正好相反,拼命要降低产品的档次来吸引消费者。”

  许永华说,一个韩国人每年要吃掉400克鲜参(未经处理的人参),如果中国人能达到这个水平,每年的人参需求量就有52万吨,“这个产业自然就起来了,甚至都不用依靠出口。”

  公开资料显示,仅吉林的人参加工企业就高达上千家,生产的人参食品已达500多种,比韩国人参食品种类还多,但能够被消费者熟知的产品几乎没有。

  正是因此,许多企业都对人参市场存在疑虑。

  华润三九旗下专做人参产品的公司——吉林华润和善堂人参有限公司总经理唐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因市场培育还没有完成,所以企业还是持观望态度。”

  唐莉表示,自己公司未来3年仍会以人参种植和原料初级加工为主,不会过多涉足产品生产,尽管其目前拥有2000亩人参种植基地。

  “如何消除消费者对人参的误解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中国消费者的观念改变不了,人参产业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强。”孙振天说。

  对手

  在全球人参市场,韩国和中国常被拿来比较,也一直在明争暗斗。双方的“交战”从人参发源地延伸到人参产业,乃至全球市场的争夺。“但中国在这场交锋中始终处于劣势。”许永华说。

  韩国早在一百年前就出台了红参管理法规。崔永锡说,韩国有很多扶持人参产业发展的规定,还把高丽参当作国礼,提高高丽参在国际上的形象。

  利用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韩国已初步掌握了国际人参产业定价权,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欧洲商情市场调研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韩国人参品牌“正官庄”在全球人参市场份额高达34%,远超其他行业品牌。

  而中国目前却没有能与“正官庄”抗衡的企业。

  “一个强大的品牌对于产业发展有很大带动作用,中国的品牌意识确实不如韩国。”孙振天说,这曾给中国人参“走出去”带来极大影响。

  2009年,吉林改变以往单一品牌宣传策略,注册“长白山人参”商标,所有该商标旗下企业产品可统一标注“长白山人参”品牌出售。为此,吉林还申请注册了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商标及“长白山人参”国际商标。

  而同年,为了继续保持在全球最大的人参消费国的优势地位,“正官庄”在中国成立全资子公司。此前,其产品都是通过香港经销商转卖到内地。崔永锡说,过去几年正官庄已在中国设立了7家直营店,产品销量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截至目前,其2015年的销售额就已达3亿元人民币。

  目前,吉林全省已评定的“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已达24家,品牌产品达85种。孙振天毫不避讳地说,此举的目的就是集中全力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中国人参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就在卫生部批准吉林为人参药食同源试点后,正官庄于2011年在吉林延吉市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吉林韩正人参有限公司。该公司旗下品牌“恩正元”以长白山人参为原料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人参食品。

  “正官庄在中国市场专注人参保健品和药品,而恩正元则专注人参食品等快消品,两者定位不同。”崔永锡说,正官庄对于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未来也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红参行业的领导品牌。”

  “中韩在人参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国际转移到了中国国内。”冯家说,未来双方在中国市场的争夺势必会越加激烈,“但不会出现在国际市场上那么大的差距。”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北京 吉林长春 白山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