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下 重庆市农业发展现状

  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着力推进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差异发展,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重庆市农业发展迎来了重要历史机遇。

  重庆市农业发展概况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农业发展基础较差,山地丘陵占95%,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承载任务决定了重庆农业发展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重庆市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牢牢抓住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两条主线,加快推进农村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基础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从2009年至2013年,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蔬菜、瓜果产量连续5年年均增长百万吨以上,2013年达1600万吨以上,成为全市第一大宗农产品;肉猪出栏量稳定在2000万头,水产养殖面积13.2万余亩,全市“米袋子”、“菜篮子”和“肉盘子”量足价稳。

  二是农民增收基础更加牢固。201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90元,增长11.7%,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为2.6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西部其他省区相比也较低。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动力”日趋多元化,其中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超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分别达16.5%、12.4%,财产性收入逐渐增加,较以往增加11.3%,接近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经营性收入增长7.2%。农业综合旅游收入近好多万元。

  三是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重庆市坚持五大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结合各区县自身资源禀赋等,划定农业功能区域,采取差别化扶持政策,引导各区县立足区县实际,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推动全市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区县重点培育一到两个有市场、有效益、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格局初步形成,比如涪陵榨菜、城口县黑木耳、忠县柑橘等。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牛羊、柑橘等百亿级产业链日趋成型。2013年,全市共有11个品牌登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排行榜,其中涪陵榨菜以12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高出第二名30%以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土地流转率达40%,农民参合率达48%。

  四是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健全。全市共建成有104座大中型水库(大型17座、中型87座),2013年年末蓄水总量达49亿立方米;整治山坪塘6.3万口,解决40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从2012年起开始,打造“生态高效、生态安全、安全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共投入32.64亿元,已建成267万亩;同时,打造了长寿垫江梁平“一圈两带三核”百万亩粮油基地,江津“一带两片”15万亩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等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1%。基础交通设施进一步健全,100%的行政村实现通畅,80%的撤并村实现通达。

  存在问题

  在肯定近年来重庆市农业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重庆市农业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限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与农业发达省区比较,重庆市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总体数量不多,农业部公布的119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重庆仅有31家上榜、仅占2.6%,且实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伴随着农业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增加,多数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较短,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难以进入国家市场;全市农产品商品化率保持在60%的较低水平,连续5年几乎未增长。

  二是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城镇居民少15657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少了近1000元,在西部地区处于中间水平,与西部第一的内蒙古相比,少了500多元。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依然较低,增速也比较缓慢。受长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意识影响,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意识较差,积极性不高,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数量较少,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差,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程度较低,增收致富有效技能相对缺乏。

  三是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从总体上看,处在“四个关键节点”的重庆受制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全市农业基础薄弱、设备落后、“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农村建设任务重、成本高、难度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仍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同发达省市比较,全市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科研力量分散,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而且受制于产业链条短、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小等因素,导致部分成熟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农业科研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农业技能型人才匮乏,每万名农村劳动力中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足100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动重庆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过程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和“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要求,顺利推进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优化区域农业产业布局。结合各个功能区功能定位、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地域特点等,因地制宜调整各区县的农业产业结构,立足差异化发展,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应着眼于满足现代都市人群需求,主要发展可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城市发展新区应立足于打造主城区“菜篮子”和优质的粮油基地,主要发展城郊型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念好“山”字经,深入挖掘本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特色效益农业。

  二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在农业发展中,引入产业链、创新链等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供应链条,在推动产加销各环节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逐渐形成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引导其向优势产区集中,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同时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并依托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的集群集聚效应,重点打造柑橘、生态渔、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药材、调味品等7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突出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拓展特色农产品出口市场。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市场驱动,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立足实际,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山区农业装备等技术的攻关。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有条件的农业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制,通过并购、合作、参股等方式推进科研成果在农业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真正投入产业化应用,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嫁接。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股份和分红激励等政策,推动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收益机制,吸引创新型农业科研人才;坚持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推动优秀科技人才到基层一线、工厂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攻克技术难题;继续选派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农民中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不断加强科学种田、养殖等技能培训,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梁士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