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是现代人才测评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在人才测评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却受到很多人的质疑。本文阐述应聘者反应歪曲对心理测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心理测验的开发和使提供了一些建议。
现代社会在人员招聘和选拔中越来越重视测评技术,人才测评就是综合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测量学、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通过严密的测评过程和客观的评分标准,对人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能等多种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估,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进行评价,实现对人的准确了解,从而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以实现最佳工作绩效。在人才测评中广泛使用自陈量表来测量应聘者的心理特性,自陈量表的有效性就依赖于测评对象的真实回答,但是由于应聘者的种种心理因素,比如,紧张、疲劳、情绪、动机、认知方式、适应性、类似的练习或经验等使他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做出不真实的回答,使人才测评的科学性与可信度降低。本文重点讨论应聘者动机性歪曲和个性的内隐性引起的反应歪曲对心理测验效度的影响。
故意作假(faking)
因为竞争的激烈使人们为了竞争某个岗位,在进行人才测评时会不自觉地揣测问题的用意,刻意地让答案往这一职位的要求上去靠。Winkelspecht Christopher研究发现,被试在不同的指导语下——请表现出你最好的形象和请诚实回答,他们在大五人格量表上的测试成绩差异显著。Birkeland Scott A 等人研究显示,应聘者在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责任心和开放性上的得分远远高于未应聘者。说明应聘者在对人格测试中的某些问项故意作假, 从而使他们看起来比他们实际上更富有责任心,更容易与人相处,并且更具有外倾倾向。
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但是在涉及人格、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测评对象倾向于使他们的反应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愿望,以得到社会赞许或者避免负性评价;当自己身上具有社会不赞成的特质时,否认这一点,并且声称自己具有社会赞成的特质,这种动机性倾向被称为社会赞许性或社会称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Stark等人研究指出,应聘者样本中16PF人格测验的信度要低于非应聘者样本的测验信度;应聘者在与工作绩效高相关的人格维度上(如创新性、情绪稳定性)的得分要高于非应聘者;应用项目反映理论分析表明在应聘和非应聘两种情景下16PF的测量的潜变量存在差异]。Booth-KewleyStephanie研究表明,被试在计算机上测试比使用纸笔测试报告更多的酒精滥用和危险性行为。因为在计算机上测试,被试不用过多受社会舆论的影响,这种去抑制心理使得他们报告出更多的风险行为。这都说明了社会赞许性对被试真实回答的重要影响。
社会赞许性有两种类型: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简称为IM) 和自我欺骗(self-deceptive enhancement, 简称为SDE)。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而在测验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掩饰,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对他人的欺骗性反应]。后续研究表明,Paulhus 的自我在面试选拔的人际互动中,应聘者常常运用印象管理策略,采取自我推销和讨好等手段, 极力塑造一种勤奋、刻苦、负责、守时、博学的形象,试图对选拔者的评价产生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人员选拔中有印象管理行为的应聘者比没有该行为的应聘者得到的评估更高,被建议录用的可能性也更大。自我欺骗指个人在自陈式测验中给予诚实但具有正向偏差的倾向,是一种个体对自我信念的自我保护,而非有意识地掩饰,它跟人本身固有的防御性有关,可能它不会有意的做出虚假回答以取悦选拔者,但是它的回答还是不自觉地发生了偏差。过去,人们主要关注有意识的掩饰,所以对印象管理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内隐的防御行为及自我欺骗的研究比较]。
个性的内隐性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就提出了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使我们认识到,人除了能意识到或者经过努力能意识到的意识和前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无意识。但是在很长的时期内,心理学界假定社会行为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下,态度只以意识方式操作,直到Greenwald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揭示了无意识成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的过程。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的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社会认知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范畴,包括了不同的内容,如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等。它是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结构,这一结构影响是在显意识水平(如内省状态)上无从觉知,但又潜在地作用于个体对社会对象的反应(如知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因此直接的测量方法是不适合内隐认知的研究,它无法发现用内省的、自我报告法无法触及的社会认知的基础。特别是,比起应聘者的性情、兴趣,应聘者对自己人格、能力的感知更加不准确、不客观,所以,如果使用自陈量表来测的话,应聘者根本无法准确的回答出自己的真实情况。
反应定势
受测者的反应定势,如,认可定势、位置参照定势、投机定势更会影响测验成绩。还有种主观倾向,如,趋中效应,宽大效应对测量结果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为心理测验特别是人格测验的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常因时空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的答案;另一方面,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如,受测者对问卷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抱赞同的态度,产生默认反应定势(acquiescence response set),这将导致被试同意大多数题目的陈述,为了避免这种偏向,在编制量表时应该编写一些反面措辞的题目。
王丽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