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美业,能美到什么程度?

  如今O2O领域涉及了越来越多的垂直细分市场,一些“长势”良好,一些却又过早夭折。究其原因,还是垂直领域的落地措施不够到位,或者说“颠覆传统”的做法不够完美。那么最近大获融资的移动美容行业呢?

  美容行业O2O,似乎可行

  从2012年至今,移动美容行业的发展已经变得大大不同,突破最大的地方是因移动设备普及而改变的概念—在以前,移动美容就真的只是指“移动的美容院”,为顾客提供预约上门服务。

  在早些时候,资本方还不看好这片市场,该领域的创业者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那么如今经过热钱烘培的移动美容行业,市场状况如何?

  目前,移动美容这一行业大致包括“美发(包括宠物)”、“美甲”与“美妆”,甚至是“医疗整容”等细分项目。除“医疗整容”之外,前三者都是目前创业者最热选的几大项目。

  在市场现状上,受资本热钱的影响,该领域的创业项目获得投资的情况较为多见,其中不乏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的高额投资。据8月底发布的《2015年美容行业O2O移动应用行业报告》的显示,移动美容行业O2O用户规模为0.2亿,占比移动O2O为2.7%。在相关移动应用中,美妆类应用最多,其次是美发和整形等美容细分项目。

  O2O美容为什么被嫌弃?

  业内关于美容行业O2O的讨论一直都有,他们对于美甲一类轻项目大多表示支持,但对于美容行业O2O,业内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关于美容行业O2O上门服务是风口,但进入这个风口的关键钥匙在于专业人员的收拢;而另一种是直接否定了美容项目的上门论。

  上门服务。这一概念一直被各个美容平台作为主打招牌,大肆宣传。的确在懒人经济下,上门确实是很好的切入点,但也要分行业,外卖生鲜可以,美甲化妆可以,但美容在现在看来确实有待考虑。首先,技师和顾客的安全问题就一直没解决。其次是很大一部分美容项目都需要的专业仪器,不太符合上门的条件。最后是顾客的需求问题,据调查,真正有上门需求的也是美容院的忠实客户,受众太小,且需求的频次也低,只能做为美容院由下到上的增值,而非招牌。不同于滴滴和Uber的订单量大、使用频次高的现实,国内的美容行业O2O只得采取技师兼职加盟方式(多绝大多数已经是传统美容院的在职人员)。

  另外,上门美容本就是该行业垂直化后再次细分的一个极小的领域,需求量极小,既然需求量小,就必须把为数不多的服务做到极致,而达到这种极致的保证一定是高质量的专职技师。在部分传统美容行业平台看来,美容行业的O2O创业是“必死无疑”的。如百彩嘉(美容技师平台、顾客预约购买平台)的创始人就曾公开表示美容O2O的上门业务是妄想。

  这里依旧是安全问题,上门美容的技师和顾客的相互信任问题很大。顾客享受传统线下美容服务时,会因为时间较长,客人做护理经常会睡着,但如果上门美容的话,大多数客人是紧张的。这就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未知所带来的信任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美容属于轻奢品类,不属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轻奢品需要完整的用户体验,不能缺少必要的环节。美容行业是公认的高利润行业,用补贴的方式做美容,可持续性很差,上门美容的用户量比较少。

  别人家的美容行业O2O

  和其他O2O创业一样,O2O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习惯轻奢服务,变轻奢为常态。但对于美容行业中的美容来说,这样的项目涉及到了太多设备化的服务,上门暂时成了不大可能。但实际上,轻奢服务的确是有可能成为日常服务的。

  在国外,一家名为Drybar的公司成功地转变了人们对于发型设计的观念,将其由专为婚礼场合准备的一种奢华享受转变成一种不会给人们造成过大经济负担的日常习惯。在这家公司的应用上进行预约之后,消费者便可以安坐家中等待发型师上门提供服务,其中一项最受欢迎的服务收费为75美元(折合人民币近500元),而Drybar的今年预计年收入可达7000万美元。

  近期,国内各创业公司正在试图通过大量的“美容师高收入”等关键词的新闻,吸引相关领域的自由职业者加盟。但在国外,美容行业的从业者当中有65%本身就是自由职业者,大量的专业人员让人才缺乏的难题并未出现。

  总的来说,与国外的同行相比,在除去资金问题之后,国内的美容行业O2O目前有两大问题仍待解决: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以及与传统行业相比较的价格优势。

  小编观点

  在一些自媒体口中,O2O项目动辄“重新定义”传统行业,实际上大多数创业项目只是看到了前景,利用传统模式来进行线上移植。这样的O2O项目普遍存在几大问题:和传统行业相比,他们在线下几乎没有优势;使用习惯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来养成;照搬国外项目,但却不曾想过国外的环境与国内并不同。

  文/咚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