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加德:艺术地“终结”雾霾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罗塞加德,雾霾,艺术
  • 发布时间:2015-10-20 11:08

  想在北京的公园做试验

  2015年7月,央视二套播出的大型个性互动演讲节目《一人一世界》,请来一位高颜值的艺术家兼“科技狂人”达恩·罗塞加德(Daan Roosegaarde),他现场展示了美妙的“莲花”、“魔戒”等不可思议的科技艺术品。嘉宾洪晃深感震撼,在节目中表示愿意为他“站台”,在自己的店里售卖这款雾霾戒指。罗塞加德则走到洪晃面前,替她戴上戒指,开玩笑说“我可不是要求婚啊”。

  拥有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等多重身份的荷兰“70”后罗塞加德,是世界多家媒体的常客,他的多项令人脑洞大开的发明引来全球关注。而最让中国人上心的,是他的除霾项目,如能吞噬雾霾的“雾霾净化塔”、用雾霾颗粒做成的“雾霾戒指”,都够别出心裁。为此项目,他还在鹿特丹和上海设立了工作室。

  2015年9月,罗塞加德的“雾霾净化塔”从理论变为现实,在荷兰鹿特丹正式落地。为了解他要全球除霾、点名挑战北京雾霾的雄心壮志,《环境与生活》杂志近日对他进行了连线采访。

  “雾霾净化塔”每小时净化3万立方米空气

  拥有艺术设计硕士、建筑学博士的“学霸身份”,20多岁便获得过荷兰设计奖的罗塞加德,如今已是荷兰著名创意家、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

  罗塞加德1979年生于荷兰的尼乌科普,1997年至1999年在荷兰阿纳姆艺术学院学习,2001年至2003年在荷兰恩斯赫德艺术学院深造,2003年至2005年在荷兰鹿特丹贝尔拉格建筑学院攻读。

  从艺术跨界到建筑的罗塞加德,对雾霾这一世界性问题尤感兴趣,可谓“殚精竭虑”。9月在荷兰鹿特丹推出的“雾霾净化塔”装置有6.5米高,每小时能净化3万立方米的空气,原理基本跟吸尘器类似,吸进去脏的空气,排出干净的空气。这是全球最大的“雾霾净化塔”。

  “雾霾净化塔”的出现立刻引来设计界、环保界甚至政界的关注。鹿特丹市长阿哈姆德·阿布塔德认为,空气污染影响的是全人类,而该塔的问世将引发一场远超政治层面的辩论。虽然市长坦承该塔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但这本不该是主要目标,目标应是怎样从新角度解决这个全球性问题。因此罗塞加德功不可没。

  雾霾戒指5欧元一枚

  在“雾霾净化塔”的资金筹备上,罗塞加德采用了最流行的众筹方式。他于9月初在众筹网“kickstart”上发起众筹,目标是筹5万欧元建造第一个雾霾净化塔。他和团队设计出一款雾霾戒指,材料是1000立方米区域收集到的雾霾颗粒物,用此压缩成戒指,每个售价5欧元。

  因此每枚戒指都代表着为城市贡献了1000立方米的干净空气。人们很喜欢这枚戒指的创意和意义,不到10天他就募集到111453欧元——是所需资金的两倍多。

  据罗塞加德介绍,“雾霾净化塔”未来会在北京、巴黎、墨西哥城及洛杉矶等全球多个城市亮相。在他看来,雾霾净化塔是非常实用的城市设施,能为市民提供安全环保的居住环境。

  他希望除霾项目能凝聚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清洁技术行业和普通市民的力量,解决雾霾困扰不可能只靠政府,也不能光靠科技。技术不是灵丹妙药,“根治雾霾的根本在于人,而不是科技。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

  靠静电吸引尘霾

  其实,罗塞加德跟北京有着不解之缘。这种缘分,始于2013年9月26日到10月3日的北京国际设计周。

  当时,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是设计周的主宾城市。主宾城市的代表团由近100人组成,包括官方团体和商业团体,其中有阿姆斯特丹市市长、设计师、建筑师以及博物馆、艺术设计学院等研究机构的代表。代表团中就有身为荷兰著名设计师的罗塞加德。罗塞加德携带的正是“除霾技术”。

  这项“听起来很难”的技术并不复杂:利用铜线圈通电制造静电场,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实现局部除霾效果。这就像头发被带静电气球吸引飘起来一样。在他看来,把一些铜线圈埋置在城市公园草坪等场所的地下,通电后形成一个弱静电场。借助这一静电场,飘浮的雾霾颗粒将被吸落至地面,从而在空中辟出一片“小清新”的区域。

  央视新大楼激发灵感

  这次北京之行,罗塞加德亲身感受到了雾霾围城的滋味,更坚定了推广除霾技术的想法。原来,他下榻在北京光华路上一家酒店,对面就是由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设计的央视新大楼。一天,他站在酒店房间的窗前向外眺望,但让他大失所望的是,他没能看到北京的美景,只看到一片灰黑阴沉的雾霾,以及在雾霾之中若隐若现的央视大楼。他说“看不到央视大楼那天,我的心情是一团糟”。望着眼前的景象,这位设计师萌生了一个念头:设计一款既诗意又实用的装置,吸收空气中的雾霾,以恢复清新空气。“我当时就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元素,于是赶紧拿出笔和纸,把想法画了下来。”

  有了想法立即执行。他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于2013年10月完成室内试验。“我们在一个5米乘5米、满是雾霾的房间里,制造出一个大约1立方米、没有雾霾的空洞。”罗塞加德进一步解释,输入铜线圈的能量越大,静电场能达到的高度越高。它是高压电,低电流,输入的电力越大,越能吸附雾霾颗粒物。他还说:“它能吸收空气中75%到80%乃至更多的雾霾。除了使用安全,还很节能,清洁3万立方米空气只需消耗30瓦特电,与一只灯泡无异。”但这一技术还有待于在公共空间测试应用,高电压装置周围区域的安全性如何也是问题。其实,这种采用静电场方式净化空气的做法并不鲜见。在一些高端养殖场和医院,都已使用这种方式来控制室内空气中颗粒物的含量。这个除霾项目的突破点,是把同样的原理应用在户外。

  在2013年的北京设计周上,有报道说罗塞加德与北京政府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当年,罗塞加德颇为乐观地说,他的公司将在北京开展实验,在一处公园里展示除霾设备的效果。他曾告诉“荷兰在线”网站,当年他与北京市一位副市长就这个除霾项目进行了交流,“这位副市长当然知道治理雾霾的迫切性,但我也理解,要想让项目真正得以实施,要经过复杂的过程。”他强调,他并不是为了借此显示自己,不是为了以一个“聪明的荷兰人”身份对北京政府说:看看公园内外的天,看看我做到了什么。他说:“我不过是在雾霾中的央视大楼上看到了设计元素。我不想指手画脚指责他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我只想努力跟大家一起建设一个智能城市。”

  除霾项目跟其他技术项目的区别,是它同时还是艺术品:“当你走进公园,就像按下了音像播放器的快进键。你把头伸进了未来的窗口,偷窥它的姿态。能看到和体验未来世界的另一番风情,那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

  不够安全的行为艺术?

  要想让项目真正得以实施,并不像其原理阐述得那样简单。直至2014年,该计划依然进展迟缓。据《中国慈善家》杂志报道,其原因是北京市政府希望罗塞加德的“想法已经完全被证明可行”,而罗塞加德强调“一个尚无前例的新生事物是拿不出100%的证明的”。事情也许就卡在这里了。罗塞加德曾表示,如果这个除霾项目到2014年中期仍然没有眉目,他就会“转移”到其他城市尝试,比如成都和深圳。

  但不考虑其他因素,有一个重大难点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如何将这种除霾装置用于户外场所。这不仅涉及公园选址(面积要在2500平方米左右),还和整体城市规划有关,运行时也要保证没有大风干扰(北京的春秋两季多风)。罗塞加德承认,他也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证实在户外运行这种装置时绝对安全——较弱的静电场无法起到理想的吸附效果;如果加大强度,则可能会对周围通讯带来干扰或有其他潜在危险。也许,他这个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点行为艺术意味。

  一代人的限量版

  虽然到目前为止,罗塞加德还没有实现在北京的公园里展示雾霾净化塔的目标,但他和北京的缘分仍在加深。

  2014年5月28日,北京国际设计周荷兰板块启动仪式在荷兰驻华大使官邸举行。罗塞加德被评为北京设计周2014荷兰板块“年度设计师”,并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签署了雾霾项目战略合作书。

  在启动仪式上,他介绍了“拒绝雾霾——让孩子深呼吸计划”。该计划将通过组织对抗雾霾的设计展览、推进清洁空气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倡导企业公民向学校幼儿园捐助清洁空气设备、倡导绿色出行、组织关注污染源头等活动,让更多人特别是儿童逃离雾霾。

  别出心裁的“雾霾戒指”正是在该计划中推出。罗塞加德还计划推出“雾霾钻戒”,通过更先进的压缩技术,把雾霾颗粒压缩成钻石般的透明晶体,然后嵌入到戒面,制成高端、新颖的“雾霾钻戒”,再通过卖戒指筹集项目基金。“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行动,使‘雾霾戒指’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限量版。”他说。

  这枚小小的戒指,就像净化空气的魔戒。这种智慧,既包含对自然和环境的敬畏,又散发着浪漫气息。

  科技狂人的艺术表达

  身为艺术家,罗塞加德拿得出手的作品可不止雾霾塔和戒指。

  在央视二套《一人一世界》节目中,他介绍了一款“莲花”作品:由无数张箔纸累叠成一只花球的形状,当人靠近或有热源靠近时,箔纸开始慢慢卷缩,莲花里的灯光穿过箔纸间的缝隙折射到周围,使原本乌黑冷清的现场顿时变得暖洋洋,之前看不见的天使图案,也跃然眼前;当人走开,“莲花”就会缓缓闭合。美妙的工艺和科技的巧妙,令观众啧啧称奇。

  他还把梵高的名画《星空》幻化成荷兰第一条发光公路。一条自行车道穿过梵高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车道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发光,能持续发光8小时(本刊2014年12月《镜像》栏目曾报道)。“我着迷于想象与创意的结合,希望它们融入世界。”

  他认为科技是人的第二肌肤、第二语言,衣服也是人的第二肌肤,为此他和团队做了一条科技化的裙子。裙子可随着心跳改变透明度,当穿着者越来越激动,裙子就会变得越来越透明。他的团队已经开始接受一些走红地毯明星们的定制,也开始着手为男人设计套装,特别是为在金融行业工作的男人。当他们说谎的时候,衣服就会变透明。这种科技还可以应用在医院、运动员身上。

  洪晃说,罗塞加德让艺术做到了它该做的事,让艺术从博物馆的墙上走到了我们中间,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而罗塞加德这样定义自己:“我是谁?设计师、艺术家、建筑设计师?数学教师?还是像有人说的‘一个有经营计划的嬉皮士’?我觉得自己不需要什么标签,我走的,是一条科技人性化的设计之路。”

  特约撰稿 朱力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