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内外兼“修” 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内在发展”与“走出去”战略同时并举,内外兼“修”,开创了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的繁荣局面。在国内,呈现出高铁、地铁、轻轨、快轨、城际铁路等组合发展、多点开花的发展形势。而在国外,以“高铁”为首的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频频出击,加快了抢占国际市场的步伐。

  在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以下简称“路线图”)正式发布。《路线图》提出了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目标。

  作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从行业概览、发展需求,目标,重点、应用示范、战略支撑与保障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对“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作了重点解读。

  机遇与挑战并存

  早期,受到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落后的影响,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过,随着我国铁路的发展,国内的轨道交通企业迎来了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机会。目前,我国的轨道交通可以称得上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较强的领域。

  丁荣军提到,轨道交通装备是国家公共交通和大宗运输的主要载体,属高端装备制造业,也是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要代表。以前,我国轨道交通更多地是解决人们日常出行和运输的需要。现在,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以及为“走出去”战略提供支撑,轨道交通制造业将重点研制安全可靠、先进成熟、节能环保的智能谱系化产品,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实现全球化运营发展。

  与此同时,“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孕育新一轮全方位的变革。这也从另一种层面上表明,国家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实现跨国经营,拓展国外市场,而跨国文化的融合、标准的统一等将面临考验。”丁荣军介绍道。

  需求与发展相互作用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市场。2007~2015年国内高铁年度新线投产里程增长迅速。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建铁路不低于2.3万公里,总投资不低于2.8万亿元。同时,城市轨道交通也呈现高速发展形势,并且未来需求强劲。截止到2014底,38个城市获批建设城轨,未来十年,年均需求超过5000辆。

  与国内轨道交通发展情况相同的是,全球的轨道交通市场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预计在2015~2020年,全球车辆需求530亿~61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3.3%;2021~2025年,车辆需求630亿~73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3.75%。在全球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形势之下,再加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作为绿色环保、大运量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先锋,“一带一路”沿线及辐射区域形成庞大的轨道交通市场需求。

  丁荣军表示,在巨量需求的带动之下,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将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新型轨道交通作为未来的主导方向,发展模式由传统模式向可持续、互联互通和多运输模式转变,全面推行产品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和信息化服务,使我国轨道交通真正迈入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

  计划在2020年,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能力和主导产品达到全球先进水平,重点产品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2025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主要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此目标之下,我国还将重点发展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以及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等重点产品和相应关键零部件。另外,新型车辆车体技术、电传动系统技术、高性能转向架技术、储能与节能技术、制动系统技术、列车网络控制技术以及通信信号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也将成为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点,从而能够形成一种产品、技术高速发达,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丁荣军如此说道。

  应用示范和战略保障

  如今,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提出了绿色智能工程化样车、绿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工程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装备全寿命周期服务体系等三种应用示范工程。

  集成储能电源、碳化硅新型高效变流器、高效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和基于能量最优特性的自动驾驶等城轨交通前沿技术,树立中国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车辆的样本。

  在“绿色智能工程化样车”工程实施的基础上,集成基于以太网的千兆带宽实时控制、网络控制、双向馈能等技术,实施“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集成工程”。

  以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车辆为“移动终端”,集成车载智能化状态监测、故障灾害监测系统等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探索建立“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装备全寿命周期服务体系”。

  同时在战略保障方面,我国轨道交通还需在创新能力、构建国际标准体系以及国际化运营方面做出努力。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技术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建立和完善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基地,实施“新一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建立第三方的专业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立和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认证制度;加强轨道交通装备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鼓励有实力的单位牵头制定国际标准。

  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引导有实力的制造企业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有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

  (本文系根据丁荣军院士在“《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发布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相关链接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高铁总营运里程已达1.6万公里,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骨架也已基本成形。预计到今年年底,一张以高铁为骨架,包括区际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既有线提速线路等构成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与此同时,中国的高铁项目已经在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有了广泛布局,甚至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也已经出现了中国高铁的“身影”。可以说,高铁正在刮起一股“中国风”。

  本报记者 路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