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创业者说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CIO,创业,马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23 15:13
做CIO时左手拿预算,右手拿规划;创业后左手抓成本,右手抓利润。CIO创业要从执行者变成决策者,角色的转换需要新知识、新技能,如何调整心态,适应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是关键。从拿技术“笔杆子”的身份,到拿管理“枪杆子”的身份,CIO创业需要面对不小的挑战。
自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被提出后,“双创”热潮涌现。用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徐小平的话来说,“2014年似乎是中国的创业元年”。各行业、各领域包括投资基金行业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浪。2015年6月4日举行的国务院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涵盖11个领域,30个方面,提出了96条政策措施助力大众创业。
“创业时代”迎来了顶层设计。
2014年,权威机构发布了《IT决策者投资与生存状态大调查》,其中“CIO现状”这一部分重点关注中国CIO当前的生存状态,比如薪资状况、任职年限、是否参与高层决策、首要压力、是否创业等信息。结果数据表明,62.04%的中国CIO对创业跃跃欲试。是否创业,取决于CIO对于机会成本的综合考量和评估。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将为CIO们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如果当前职位不能满足和承载其对事业追求,那么“创业”也许就成为了CIO们的更好选择。
CIO们在面对“是否创业”这个决定的时候,内心必定会有很多纠结和踌躇。一名优秀的CIO也许已近不惑之年,对于事业的抉择往往偏向理性与现实。那么,又是什么驱动着CIO们放弃原有的“安乐窝”,投入一场披荆斩棘的挑战?有创业想法的CIO该如何评估创业风险?创业伊始,该如何从过去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决策人?
依托已积累多年的房地产行业信息化经验的王雨是如何打破常规、“全流程”地卖房子?在信息化行业摸爬滚打近二十年的黄嘉粤,是如何完成从制药业到金融业,从信息主管到副总裁的华丽转身?作为O2O领域的开拓者,王甲佳又是如何跨越他的CIO时代,实现自己的IT价值?
《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历时三周,采访了八位CIO,倾听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创业箴言。
王雨:做一个开放型的创业者
人物素描
●中原地产原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现任房链众筹(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如何成为一个开放的创业者,是一个自我突破的过程。在王雨的眼里,创业虽然很难,但过程却也是收获。
技术出身的王雨做过网管,当过项目经理,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整个从业生涯都在IT行当里摸爬滚打”。2005年,王雨离开深圳的一家系统集成公司,加入了当时公司规模还不大的中原地产,这一待就是近十年。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中原地产的规模也随之壮大,公司的信息部门从四个人增加到五十余人。王雨带领着信息部门从一开始的网络维护,拓展到系统开发以及数据管理、网络营销;从最初的系统运维、IT架构等,延伸至自主开发系统,数据建设、互联网平台搭建与运营。
房地产企业互联网转型,难
2012年到2013年间,中原地产逐步地进行从“粗放式”到“标准化”的战略转型,时任IT总监的王雨通过对企业IT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设跟上了转型的步伐。到了2014年,传统行业的转型就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面,而上升到了互联网层面。房地产行业作为国内支柱产业,在互联网大潮来临之际,是被颠覆,还是利用行业优势捍卫领先地位,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2014年,传统房地产行业遭遇瓶颈,很多房地产公司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互联网转型上。但是真正的互联网转型需求投入人力、精力和财力很大。就比如链家地产在牵头做互联网转型的时候,是直接成立了互联网公司,而不是地产公司。当时很多同行公司都不能理解。但是逐渐的,链家的转型效果凸显,其占有率逐渐增加。这就带动了很多其他公司的效仿,找咨询公司、寻求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如何落地、怎么投入,都开始趋向互联网转型。”王雨并不看好这样的盲目跟风。
在中原地产进行互联网转型的时候,IT人首当其中,看似“风光”,但却面临了从内到外的困难与挑战。在转型之初,王雨自述还是低估了转型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信息部门根据转型需求搭建了系统和配套相关,希望促进房源真实化、业务操作标准化。如果信息透明化,就是要把所有真实的东西展示给客户看,是需要品牌效应的,而弱化了业务员的销售技巧,甚至给销售人员增加了其他的任务量和工作量。前者的困难有预期,但是在转型中后期,是否按照互联网的模式走,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一定会有很大变化,这一点还是超出了当时的预期。”
针对传统行业而言,互联网思维是针对行业属性,利用互联网使用者的习惯,遵循互联网的社会规则,基于传统行业的产品品质,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去改造本行业产业链规则,快速形成口碑转播,达到符合互联网用户认同的转型。王雨认为要转型,就要内外打通。当时中原地产上线的房客源系统,房子和客户录入系统以后,如何匹配如何操作,系统都一目了然。只有业务、运营机制和管理流程跟得上,才能跟的上互联网速度。
在转型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技术经验的王雨思考了很多。虽然互联网转型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是他认为,真正推行起来,对于一个已经扎根传统行业、用传统思维运营了很多年的公司来说,还是非常困难。与此同时,互联网转型的不彻底就阻碍了公司的IT和CIO本身的价值。
王雨在推行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看到了互联网房地产的契机,他的心有一些“蠢蠢欲动”:“我想出来自己试试。”
“全流程”卖房子
带着转型过程中经验的余温,2014年7月份,王雨离开了中原地产,“决定出来闯一闯”,与朋友一起创立了链众筹(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如果想通过互联网思维去颠覆和改造房地产行业,更多的是应该对产业链的颠覆。王雨在推行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发现,很多公司只是在最终的销售环节被“互联网化”,其实整个产业链还是比较封闭的。“我们现在的模式是想从源头开始,全流程地把房地产互联网化,即房地产+互联网+金融。”
从融资、建房、规划、销售、招商、运营管理,这些从无到有的过程,全都要互联网化,就是王雨口中的全流程。然而颠覆并不是一朝一夕,要走得下去先要脚踏实地的着眼现在。在理论概念搭建的过程中,王雨接触到了一些有“痛点”的开发商,融资难、策划难、销售难,他们需要有一个平台帮他融资、定制化。理论结合实际,王雨将目标定位在房地产行业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三、四线城市,联合当地的连锁店面加盟平台,帮助其发展多样化经营,同时为其提供系统平台的支持和开发商资源。“从门店入手,用传统的方式将客户引入到互联网端,这样门店就变成了一个推广的点。”点多即网,用这样的方式来推行传统行业的互联网转型,在王雨看来踏实而又有效果。
创业,难在不确定性
对于现阶段的王雨来说,创业难在了不确定性。对于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改革,没有一个标准、模式和参考,完全靠积累的经验从零开始搭建。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对于前期资源并不太多的项目来说是个攸关的抉择。“什么都能做其实也很痛苦,我必须选择一种,剩下的几种都得砍掉,并且合伙人的选择也不太一致,如何协同大家往一致的方向走,这是首先面对的困难。”
“出走”中原地产开始创业的王雨在回忆起当时的困难,有另一番感悟:“那个时候,公司的转型不太顺利,系统的推行也不甚成功,觉得好像已经挺难了。但是回想起来,当时有公司的支持,业务部门的支持,领导也支持,方向也确定。等真正跳出来创业了之后发现,不确定性是更大的难题,方向要自己决定,钱得自己找,公司的架构也需要自己组织。你要做出决断,告诉大家说要朝这个方向做,但其实可能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个方向会做成什么样。”在至今一年多的创业路上,面对这样的心理压力和实际困难,王雨选择了坚持,这样的坚持也离不开家里人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肯定。“如果想尝试一下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环境,创业是很好的尝试。”王雨认为,创业并不是必然的,“不行,就再回去。有了这样的历练,再回去做之前的信息化、互联网化,肯定比那个时候程度大很多。创业也是一个经历,历练的多了总会看得更多,想得更多。”
普遍认为,作为有技术背景、行业背景的已经事业有成的CIO来说,创业的成功几率相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也许会更高一些。王雨却认为,实际从创业结果来看,得再过五年或十年来统计创业的状态,才能够验证这件事情。“CIO的背景偏技术层面,虽然懂业务,但是相对看待事情的视角还是窄了一些,用技术驱动创业的风潮已经过去了,如何用技术推动传统商业模式的创新才是大势所趋。但是大学生没有限制,从感觉出发,找到痛点,再找到开发去做。这是两个不同的战场,不好比较。”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尤其对于舍弃自己过去的地位、薪金和平台的创业前CIO们来说,成功应该是更加渴求的。在王雨看来,成功并不是个具体的名词。他认为,从个人角度和从事情的角度来看,成功不尽相同。从人的角度来看,这段创业的经历过去以后,你是感恩的,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成功;从事的角度来看,公司上市了以及为用户创造了价值,“这事儿成了”,可能就意味着成功。
回顾这一年多的创业艰辛,王雨也有不少自己的总结。在中原地产担任IT总监的时候,企业内部对其评价中有一条是“有开放式的心态,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但当他走出来投入属于自己的事业的时候才发现,过去所谓的“开放”其实只是相对开放而已。“创始人之间交流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观点和想法,我完全没有想到,或者我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别人一谈,就变成了可能。那么人家就更开放。”如何成为一个开放的创业者,是一种自我突破的过程,在他的眼里,创业虽难,过程却也是收获。
黄嘉粤:用梦想和激情去创业
人物素描
●某金融电商原CIO
●现任上海岱达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
CIO有创业意向,那么首先要把自己“拎出去”,从业务角度去看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心态。
从传统制药行业到金融行业,从信息主管到公司管理者,怀揣着一颗“不安分”的心,黄嘉粤在信息化这条路上总是大幅度地跳跃着。早在2013年,《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就采访过时任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CIO的黄嘉粤。在当时,放弃中国药材集团CIO这个国企金饭碗投身金融行业的巨大转型,使黄嘉粤在业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议。随后,在媒体报道中得知,他又“跳”去某金融电商公司专注金融产品和信息化及大数据建设。就在2014年,黄嘉粤摇身一变,成为上海岱达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副总裁,专注互联网金融平台。
用他自己的词来描述,就是“爱折腾”。
跨界 从医药到金融
提及在中国药材集团的那十几年信息化从业经历,黄嘉粤感慨颇多,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1997年大学毕业,我就进入了中国医药集团广州公司,当时的领导给我机会让我到每个业务部门工作。就这样,两年时间里,从采购、销售、仓库,到开票、结算、客户服务,所有的业务环节我都跑个遍,真正地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这对我后来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这段“走基层”的经历给黄嘉粤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行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由于本科专业是应用数学,黄嘉粤对数字尤为敏感。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他年轻有为、高薪厚职、仕途上升之际,黄嘉粤决定投身金融行业。他坦言,当时作为金融行业的“门外汉”,加入天相担任CIO是从二十多名应征者手中争取来的。“机会是要自己争取的,而不是靠‘偶遇’,只有你飞得更快,才有机会抓住机会。”随之而来的跨行转型更是异常艰苦的过程。“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尤其是金融如此‘专’的行业,我什么都要从头学起。最初的三个月里,我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三小时。”黄嘉粤完成了他的跨界转型,成为金融行业里的一名信息化弄潮儿。
看到互联网金融新机
当牵手互联网之后,金融不再“高高在上”,互联网金融变成“人人金融”,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基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金融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也改变了金融行业的格局。
就是看到了这样的契机,当时担任天相CIO的黄嘉粤带领团队成功首创研发了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和中国上市公司全覆盖快评系统,实现当天按9点以前公布业绩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成功实施基金销售系统体系、实现销售管理、结算管理、清算管理系统一体化、打通与结算银行通道、实现新的结算模式、成功实现与多家银行结算体系对接。黄嘉粤用扎实的基础和不懈的求学,在金融行业信息化领域崭露头角。
但是,黄嘉粤不安于现状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他坦言,在完成了几个平台项目后,忽然觉得没有了工作的激情和目标。他2013年投身到当时名盛一时的某金融电商,专营小微金融和创新研究;2014年底,黄嘉粤受邀成为上海岱达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副总裁,至此正式踏上创业之路,“我想要做一番能够让自己满足的事。”
从信息主管到公司管理者
十多年的信息化经历,使他习惯于以产业链的为思维导向。他笑言,IT圈有一句话是“要预测不可预测的事”。“虽然这句话本身听起来很矛盾,但是具体实践过程中会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会促使你去了解更多的事情,做更多的思考,面对、分析和瓦解问题,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谈及从信息主管到公司管理者的角色转型时,黄嘉粤着重强调了他独到的管理团队经验。“当时,我要求团队的员工每天都要提交工作日志,内容一定要覆盖几点:我做了什么?我需要什么资源?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是什么?只要坚持每天都总结,工作行为习惯改变了,思维方式就会改变,员工会从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在公司发展中的定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可以做出合理的规划。”他很自豪地说,很多从他的团队去其他企业的员工都能成为企业骨干力量。
虽然在工作上如此严格,但是私下的他却是个能够放得下“领导身段”的人:“加班一块儿加,玩一块儿玩,疯也一块儿疯。工作中我是boss,私底下我是兄弟。”
创业不殇
最初电话与黄嘉粤约定采访的时候,我提到,希望他能够从自身的创业心态、历程等方面来剖析CIO创业,并且谈谈自己的创业故事。他开玩笑说:“没有故事,只有累和辛苦。”不过,当面对面坐着的时候,黄嘉粤说这话时脸上却是洋溢着满足和自豪。
由于已在金融行业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在创业之初黄嘉粤并没有什么犹疑,初步评估了“人、财、物”、当下的政策、市场条件和环境等等一系列要素之后,就毅然决定放手一搏。“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创业这个问题,要跳出来,置身事外去看待整件事情,千万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或者困难蒙蔽。”从信息主管到公司管理者,黄嘉粤有很多心得和经验。在他看来,CIO创业是有一定基础的。“因为CIO了解ERP、企业流程、业务经营,只不过可能缺乏把握全局的经验。如果CIO有创业意向的话,首先要把自己‘拎出去’,从业务角度去看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心态。很多有创业想法的CIO会认为,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会更容易一些,其实不然。”创业到底需要有什么样的能力?黄嘉粤认为至少要有几点:“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于一名合格的CIO来说,是其现有的工作中必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洞察力和熟练的业务能力,这点尤为关键。当这个条件具备的之后,那么就需要有梦想。敢想、敢做。”
在交谈过程中,黄嘉粤的一个学习习惯深深触动了我——每天抽出半小时学习。“看似不起眼的半小时,也许发发呆、喝喝茶、看看电视就过去了,但是用来学习那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一年180多小时。”
他这一坚持,就是近二十年。也许这正是他能够成功跨界到创业的最有力的武器吧。
王甲佳:创业要大事化小
人物素描
●东经控股集团原运营总监/CIO
●现任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创业,以生存为本,勿以单小而不为;但不能偏离事业方向。必须锲而不舍,不折不饶,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作为一名“下海”时间较长的前CIO,王甲佳现在不仅仅是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和苏州轻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总裁,他还身兼中国电子商会商业信息化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和南京企业互联网转型研究会理事。
然而,在这样琳琅满目的头衔下,王甲佳却又有着一颗学者的心——发表文章、出书、办讲座。他乐于和大家分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理念和经验,也很热衷于提点在创业道路上遭遇困惑的信息化从业者,他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名为“CIO创业者”的微信群,给这个特殊的创业群体了一个可以互换资源、互诉衷肠的场所。
王甲佳在圈儿内很有名气。
《中国信息化周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这样解释创业:“有想法,并且能够持之以恒把这个想法坚持做下去。”那么,对您来说,这“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是什么推动了您创业的决心?
王甲佳:“吾之为事,当守初心”。如果说“最初的想法”,主要是2005年到2010年在温州工作期间,我感知到温州微观经济的独特集约特性,并深入地研究了国际国内消费合作社发展情况,考虑能不能将这样的商业文化衍生到其他区域。特别是该如何有效提高普通工人的购买力,比如5000元的月薪的阶层,通过这样的微观机制,拥有6000-8000元的购买力。这是一个挑战,我一直期待这样的机会。2012年,恰好有一个机会可以从消费这个维度来运营此事。所以,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某种情怀。真的启动之后,有一段时间是后悔的,当然,现在没有时间去后悔。挑战,非常有味道。
《中国信息化周报》:CIO要从一名执行者转变成一名决策人,其角色的转换需要很多新知识、新技能甚至是新人脉的补充和累积。您在形成“创业”想法并付诸于实践之初,都作出了哪些评估和考量?
王甲佳:当时我几乎没有任何评估和考量,只是觉得应该做、能做,不能太晚,就开始了。CIO从事创业有其天然的优势,就是习惯性的系统思维,对事业的架构与运营会有一揽子的方案。当然缺点也非常具体,那就是在核心团队力量齐备之前,你需要做很多自己本来不愿意做,现在又不能不做的事情。有时候非常烧脑。虽然一个企业的基因和创始人的秉性有很大关系,但是根据自己的特质,构造一个互相支撑的核心团队是第一要务。共同价值观,能力互补,基础的资源条件有利于我们迅速将初始业务推进到常态运营阶段。
《中国信息化周报》:大部分成功者的创业,其实是对他们过去职业生涯的再造或者延展。那么对于您来说,过去的事业中积累的资源是否助力新的事业?
王甲佳:我认为非常有帮助,第一就是上面提到的系统思维;第二就是有很多朋友帮忙,特别是我们建立了覆盖5万多位CIO、IT经理的社群,很多智慧从这里可以汲取。
《中国信息化周报》:创业是个艰难的挑战自我的过程。您认为,作为创业者的CIO应具备哪些能力?
王甲佳:具体能力不一定必须具备,关键是意志力和激发核心团队的工作热情。创始人除了自己承担一部分具体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时刻能动员和激发核心团队,形成持久的战斗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您的创业过程中,遭遇最大的难题和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化解的?
王甲佳:抱着试错的心态去做,那就是真的错了。这在心理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具体的化解方式是不停地聚焦、再聚焦,将胸怀天下的情怀进一步落地到可以“扫得一屋”。比如我们最初希望自己能为几乎所有行业提供O2O整体解决方案,也确实做了几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但是项目化得作业,很快将一个有互联网特质的小公司变成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很多行业专家,技术顾问,才能去履行项目。单个项目得利润不错,但是核算下来,因为许多沉默成本所在,几乎都是亏钱的。所以我再次聚焦在食品行业,然后到生鲜,再到水果,最后到“从树上到嘴边”的水果,这也就是“轻店+”四季果园项目,不以提供方案为主,而是直接为客户提供销售服务。这个化解过程非常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味道,最初以为这句话太消极,现在发现非常智慧。
创业,以生存为本,勿以单小而不为;但不能偏离事业方向。必须以傻子精神进行苦行僧的工作,锲而不舍,不折不饶,才会有牛气冲天的时候。所以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中国信息化周报》:现阶段,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倡导“全民创业”,但是真正付诸行动的CIO比例不足十分之一。作为“过来人”,您会如何建议他们?
王甲佳:建议先进行内部创业,创业不一定要自己成立公司。其实许多CIO在内部创业,方向大部分和O2O、电子商务有关。这是很靠谱的。许多我们在单位里面积累的东西,很难转化为有价值的战略资产。
记者手记
每位放弃了CIO光环的创业者,他们的创业契机和过程都不尽相同,但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专注、坚持、有激情、有梦想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也许没有完美的项目和团队,但是直面现实,精耕细作,专注坚持,也许才是走向每个人心中“成功”之门的通道。更何况,创业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本报记者 陈曲 霍娜 冯霄霞 张兰兰 李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