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四双”帮扶拔穷根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脱贫,致富,十堰
  • 发布时间:2015-11-02 14:44

  憨厚的笑容、黝黑的脸庞、轻快的脚步,48岁的方必春正往村里养羊大户习良斌家的农场里赶。“今儿太阳大、温度高,羊不能放养,羊舍里每一个小时要喷一次水,不停降温!”这已经是他一上午跑的第五家养殖户。

  方必春是湖北十堰市房县门古寺镇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习良斌去年4月份才建农场,当年收入近6万元。如今他养的羊已有200多只,规模还在扩大。像习良斌这样的养羊大户,项家河共有31户,方必春带领乡亲们发起了“羊”财。

  能人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在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十堰,已经成为常态。而这还只是十堰创新扶贫模式,靶向式精准扶贫的“冰山一角”。靶向式扶贫,关键在找准靶子、瞄准出击、精准发力。立足实际,十堰大力实施“四双”精准扶贫工程(双包双建双带双促),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真扶贫,扶真贫,为83万贫困人口找到脱贫路径。

  “双包”: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不脱贫不收兵

  过去长期以来,常规的扶贫模式一直停留在资金撒胡椒面,逢年过节送钱送物,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状况。为彻底改变这一困境,十堰市科学研判,跳出扶贫看扶贫,力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驻村结对帮扶,系统谋划脱贫路径,力求精准到位。

  自去年8月份起,该市主要领导带头帮扶,各级各部门迅速掀起“双包”活动热潮。通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各地很快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到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实施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驻村包户干什么、怎么干,如何让驻村干部心里有数、脚下有路、干出成效?十堰市委下达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不脱贫不收兵的“军令状”,因户制宜制定明确脱贫时间图,任务细化到人、建档立卡帮扶,脱贫计划每月一汇总,严格实施“挂图作战”。

  丹江口市官山镇铁炉沟村王发军,是市委书记周霁联系的贫困户,目前新房基本盖好,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树掩映,新建成的牛栏里已经养了10几头牛,勤劳的王发军还养了8头猪。如今,养殖已让他彻底甩掉了“穷帽子”,而这仅仅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郧西县六郎乡康家梁村王桢友和儿子王祥林今年养了600多只鸡,预计年可增收两万多元。此外,他还养了10箱蜜蜂,割蜂蜜还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如今在家门口就有钱赚,不用四处奔波了。这还得感谢张市长对我们一家的帮助。”8月2日,王桢友的家人高兴地说。

  部门工作队驻村、党员干部包户,干群携手摸准穷因,因户施策量身打造脱贫计划,像王发军、王桢友这样由贫困户“变身”为富裕户的故事每天都在当地上演。

  “双包”的核心在于真心、真情“结亲戚”,让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靠山”,不断增强致富信心。干群同心,其利断金,“双包”正在秦巴山深处的扶贫战场上展示出其核心影响力。目前,十堰市、县、乡三级组织动员1236支工作队、1154家企业、1003名科技特派员进驻1232个贫困村开展工作,34名市级领导、1397名副县级以上干部、3.5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4.2万户贫困户、15万人。

  “双建”:建强基层堡垒、农民合作组织,贫困户找到主心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精准扶贫的一线抓手在哪里?无疑,就在村支部、村干部。再好的政策和项目,说到底都要通过村一级组织来落实。一个得力的村支部、一班能干的村干部,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

  村支部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更是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一个优秀的村级组织对干部脱贫致富的作用有多大?8月4日,我们再次来到房县门古寺镇项家河村,探访村支书方必春带领群众致富的故事。

  项家河村山高沟深,平均海拔1500米,距县城40公里。“出门放眼全是山,进趟县城跑一天”,恶劣的环境像一块千斤巨石,压得当地群众喘不过气来。“没吃没喝就找村上”,大山阻隔了通往山外的路,更困住了山里人致富的梦想。全市精准扶贫工程启动以来,方必春看准了村里4.5万亩的山场资源优势和村里养羊的传统,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村民迅速发展起了山羊养殖。去年,项家河村存栏山羊4600多只,人均年收入达到5700元,方必春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支书”。

  张湾区汉江路街道桐树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同虎,是该区人人皆知的“县级村官”,从市直部门县级干部岗位上退休后,他毅然接受村民请愿,义无反顾地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用短短几年时间让村里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三倍,90%农户告别土房住上小洋楼,将穷山村变成了富裕村。

  让“干部生活在群众当中、群众生活在组织集体当中、支部建在百姓心目当中”。十堰推进精准扶贫,注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干部的带动作用和凝聚力,从抓好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打造“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则群众致富愿望强。建强基层党组织为群众致富找到了“主心骨”,那么如何解决村民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局限性和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十堰扶贫工作队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辐射、引领、带动,实现“农超对接”、城乡对接、工农对接,着力破解小农经济瓶颈,让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增收致富。

  丹江口市蒿坪镇围绕核桃和畜牧两大产业,着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全镇目前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种养大户20家,家庭农场2家,核桃协会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涵盖农民人数达5000余人。

  像蒿坪镇一样,日渐兴起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助推了十堰特色产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可喜的变化。

  “双带”:龙头企业带产业、能人大户带穷户,致富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农民能赚钱,关键在产业;农民有出路,关键在技术。

  群众脱贫致富的依托和着力点是什么?俗话说,一技在手,吃喝不愁。说一千道一万,精准扶贫根本在于为群众找到长远致富的产业和技术,变“输血式”救济为“造血式”发展,一举提高精准扶贫整体效益,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

  竹山县宝丰镇车家沟村境内土地肥沃、生态优越、光照充足,是种茶的理想地方,群众曾零零星星种些茶叶,由于管理粗放,赚不到钱,没人把种茶当回事,村民几十年守着个“聚宝盆”过苦日子。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协调车家沟村与湖北圣水茶场有限公司建立产业合作关系,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良性发展模式。目前,该村茶叶产业发展的综合效应已显现,带动30多户群众致富,户均增收3000多元,全村170多户农户不同程度受益。

  龙韬是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子村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养殖生态黑猪,目前已建立鄂西北最大黑香猪生态养殖基地,打响了竹溪生态黑猪品牌。截至去年底,黑猪存栏量达600余头,年产值达200万元,已带动36户贫困户养猪脱贫致富,产品通过电商交易远销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受到市场广泛欢迎。

  近年来,十堰市按照构建“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的部署,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打造以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组织1000家以上各类企业和市场主体进村开展“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活动;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务工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担任村干部,提供智力支撑,帮助转移就业,提高发展能力,实现村企共建,能人帮带,互利共赢,为扶贫攻坚注入强大活力。

  目前,有452家企业进村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流转土地、山场20万多亩,使农民变股民,变成产业工人;362位能人大户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双促”: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脱贫致富,党群干群鱼水情深

  “你的脚上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扶贫攻坚的战场上,只有与群众踩在同一片泥土里,才能找准制约发展的原因;只有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只有深入基层一线、走入群众之中,才能思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患。

  8月1日,我们在竹溪县鄂坪乡采访时遇到正在指导小汇村修建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十堰市审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村民王国成说,为了修建这个养殖小区,工作队已经冒着酷暑连续奋战9天。7月底到8月初的十堰市,天气正处在“烧烤”模式,白天最高温达到39℃,工作队员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清晰的汗渍一圈套着一圈。

  工作队长金朝辉说:“为了修这个养殖小区,很多群众热情很高、主动参与,不管天气再热,我们工作队员始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扶贫攻坚不是作秀,只有真抓、真干,才能干出实效。市审计局扶贫工作队的做法,只是全市各级扶贫工作队扎根一线、真情帮扶的一个缩影。十堰市“四双”工程开展以来,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生活有了奔头;党员干部找到了服务困难群众的新方式,心中有了牵挂;各级党委、政府找到了密切干部关系的新载体,工作有了劲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

  “双包”明确帮扶形式、帮扶对象,锁定帮扶责任,解决了如何驻村的问题;“双建”解决帮扶对象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为群众找到“主心骨”;“双带”把贫困户绑在产业发展链条上,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双促”让干部在服务群众中取信于民,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双”环环相扣、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让扶持谁、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等一系列发展问题迎刃而解。去年以来,十堰市各级驻村工作队共规划村级项目5888个、完成3347个、到位帮扶资金2.9亿元,共规划到户项目4.95万个、实施4.43万个、到位帮扶资金1.7万元,计划通过帮扶脱贫5万人以上。

  “‘四双’工程找到了十堰83万贫困群众脱贫路径,更锻炼了一批善谋事、会创新、能落实、敢担当的优秀干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凝聚起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十堰市委书记周霁如是说。

  (作者单位:十堰日报社、十堰市扶贫办)

  彭飞 李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