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与他的巨型企鹅帝国

  • 来源:中国商会
  • 关键字:马化腾,QQ
  • 发布时间:2015-11-04 11:38

  人物素描

  “城头变换大王旗”,如此形容中国网络业,一点也不夸张。在这个不过几十年历史的行业,它已经换过多个代表人物:最早,“那个人”的名字是张朝阳,随后是王志东,很久之后变成了丁磊,后又变成了陈天桥和李彦宏……每次更迭,标志着的还不止是新星升起,而是一个行业的战略转移。在这个风流沉浮的群落,马化腾始终是最少被描绘的角色。

  从当年5条电话线和8条台电脑所组成的局域网,到今天超过20亿累计用户提供基于QQ的各种通信服务,从5万元起家,到2015年1200亿元身价,从一位软件工程师,到中国即时通信业务的开拓者,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把自己与QQ联系在一起。QQ业务发展所带来的资本膨胀并不能改变马化腾一贯低调的行事风格,他宁愿把自己当成网民。他说,只有按照网民心态做事,才能推出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业务。

  而这只巨型企鹅提供的业务覆盖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只要你是一名中国网民,就一定少不了跟它打交道。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1个腾讯=1个中国银行=2.4个招行=3.9个茅台=5.5个万科,且腾讯有自己的货币和覆盖全国的媒体平台。而放眼全球:1个腾讯=1个Facebook=1.4个eBay。有人说腾讯富可敌国,然而,马化腾一直强调腾讯要做成互联网上的水和电。

  初出茅庐:偶然间造就了腾讯的存在

  “从1998年开始,我就考虑独立创业,却一直没想清楚要做什么,但创业的想法并没有起伏,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我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

  马化腾是个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不会单纯强调“我”的价值,他知道团队的意义。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曾在深圳电信、网络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几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这无疑可以在技术和业务层面为腾讯提供很多帮助。“创业不是说着玩的事,腾讯也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我们的服务器都无处托管,创建一家公司可比写软件复杂多了。”

  1993年,马化腾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在润讯公司申请了软件工程师的职位。在1990年代时,润讯是中国寻呼市场中名列前茅的公司,拥有几百名软件工程师。在大多数工程师看来,开发出更高深的软件或许可以证明自己的智力,但马化腾认为写软件并不是自娱自乐的事情,必须使更多人应用才有价值,即使当时的他只扮演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化腾接触了ICQ,一个以色列人开发的即时聊天工具,马化腾觉得ICQ这个东西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他认为,好到可以做PC机之间的传呼机,要知道那个时候,别说手机,那是大富豪的标志,要是你能有个BB机,可也是挺阔的,要泡女朋友肯定没问题。马化腾觉得ICQ能够在电脑上提供即时信息功能,可是就是有一个很大的缺点,ICQ版本没有中文的,用起来很不方便。带着这个思路,他开始着手打造一个中文的ICQ。

  对于是否上马ICQ项目,当时腾讯的股东方的确存在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对网络技术发展方向的认同感使大家求同存异,我们开始对ICQ技术倾注偏爱。”

  当然,刚开始,腾讯的日子非常艰难,好些时候,OICQ是近似用一种卑鄙的手段去偷人家的空间和带宽,因为没有钱来买服务器,而市场上ICQ的中文版OICQ特受欢迎,下载的人特多。公元2000年,那可是OICQ的冬天,是腾讯的冬天,第一次网络泡沫席卷了整个中国互联网,腾讯要出手让贤了。

  披荆斩棘:克服困难、抓住机遇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腾讯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腾讯“QQ”,受到用户欢迎,注册人数疯长,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都不堪重负。“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马化腾提起当时情形很庆幸地笑了:“但是在卖Q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最悬的是当时与深圳电信数据局的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始终谈不拢,只好告吹。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发烧”,受昔日老网友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QQ40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QQ发展到1万用户时,这笔钱还没用完。”

  有了这笔资金,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马化腾回忆当时情景,还喜不自禁。

  2001年,OICQ主动更名为QQ,最早使用迪士尼动画相关角色作为头像设置也更新,不再使用如大力水手、汤姆猫、蓝精灵、史诺比、音速刺猬索尼克、唐老鸭、加菲猫、Kitty猫、皮卡丘等一大堆世界著名的卡通形象。这次更新,是QQ走向自创和强大的表现,也体现了马化腾改变腾讯发展模式的觉醒。因为马化腾意识到,一种不断优化的商业模式和持久的经营理念,才可能使公司走得长远。

  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也改变了腾讯的生存状态。马化腾想到通过与运营商“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这就是移动QQ的诞生。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腾讯又推出了非常QQ男女、彩铃、图片等服务形式,用户反映很好。在这个时候,马化腾和他的团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断优化商业模式,为使腾讯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主板上市,这使得腾讯获得了稳定的资本支持。

  产品研发:用邮件推动迭代进化

  马化腾在模仿间不经意打造了一个庞大的QQ帝国,改变了中国人沟通的方式,手机,电话,还有QQ成了大部分中国人必备的工具,甚至,有许多新生代小弟弟小妹妹们可以不用手机,不用email,可是万万不能没有QQ,因为上面有好多好多谈得来的人,有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

  上市的腾讯开始走多元化战略,已经是中国的第四大门户网站,有了自己的paipai.com,有了QQ幻想,QQ堂,QQ飞车,QQ三国,地下城与勇士,CF,QQ游戏大厅等等。

  这个44岁、清瘦、一天要吸一包烟的潮州人,在不温不火的姿态背后,他像富有竞争性的完美主义者一样掌控着腾讯。对于那些让他不满的产品,他不会掩饰失望:早年推出的门户“做得很烂”,一度与QQ捆绑推出的邮箱系统“我自己都不愿用第二次”,无线增值业务缺乏创新则让他“很惭愧”……这种不满足让他仍颇为微观地参与管理。因不事外交,他只把工作分为两部分:内部看“人的问题”,外部看“未来做什么”。两相结合,结果就是他会每每参与到新业务线的孵化。他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以用发邮件的方式下“指导棋”,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邮件狂人”。

  腾讯的员工都对马化腾的“发邮神功”表示惊奇,觉得不可思议。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是马化腾几乎能关注到所有迭代的细节。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一位腾讯高管说,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

  腾讯的一位程序员还有着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他做了一个PPT,后半夜两点钟就发给了马化腾,本想洗洗睡了,没料到过了20多分钟,马化腾就发回了修改建议;曾主管QQ会员业务的顾建斌回忆说,马化腾对页面的字体、字节、大小、色彩等都非常敏感,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邮件,马化腾指出两个字之间的间距好像有问题。

  另一个在腾讯员工中广为流传的段子是: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Pony(马化腾英文名)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10点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腾讯的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因此认为,“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

  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悉,也就没有快速的产品完善反应。而马化腾认为如何对这么多的产品了如指掌,他认为有两点原因。

  其一,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

  “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产品经理只有更敏感才能找出你产品的不足之处。我经常感到很奇怪,有的产品经理说找不出问题,我相信如果产品上线的时候你坚持使用三个月,问题是有限的,一天发现一个,解决掉,你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不要因为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不去做,很多好的产品都是靠这个方法做出来的。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一定要自己做。这些都不难,关键要坚持,心里一定要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

  其二,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

  “从哪个地方找问题呢?论坛、博客、RSS订阅啊。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我们做产品的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有些确实是用户搞错了,有些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心态要很好,希望用户能找出问题我们再解决掉。哪怕再小的问题解决了也是完成一件大事。有些事情做了,见效很快。要关注多个方面,经常去看看运营,比如说你的产品慢,用户不会管你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差或者其他原因,只知道你的速度慢。”虽然公司没有明文要求,但是腾讯的工程师都形成了一个习惯,每两个小时轮流监测、回复网上出现的用户意见。

  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用马化腾自己的话说,“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到了2009年7月,腾讯公司授权专利总数突破400项,成为全球互联网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比肩于Google、Yahoo、Aol等国际互联网巨头。2014年全年,腾讯总营收789.32亿元,净利润238.1亿元。2015年第二季度,腾讯总营收458.28亿元,净利润194.08亿元。

  未来走向:专注于做互联网的连接器

  “腾讯的优势是在通讯、社交大平台上,现在整个战略是回归本质,做互联网的连接器,不仅把人连接起来,还要把服务和设备连接起来。”马化腾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移动互联网分论坛上提到。

  在PC时代,QQ就是腾讯的一切,从会员到游戏,从流量到所谓的生态圈,一个QQ号串联起腾讯的一切,以至于无论在任何时间段,QQ在腾讯的地位都是超然的。如今微信正在取代QQ的地位,开始承担它新的历史使命。

  2011年1月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很快微信成为腾讯公司又一大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在马化腾看来,微信正在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或许在未来,这个通讯工具将不再那么工具化,而是用来承担再造一个腾讯的使命。

  马化腾直言,我们做社交媒体也有很多弊端。有人评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坐在我身边,我却在看手机,都在看信息、刷朋友圈,忽略了身边人的沟通,对亲情甚至对眼睛都有伤害,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还没想到怎么解决。我们期待未来科技可以直接用脑电波沟通,这样的沟通可能更自然。

  马化腾称,中国有新的趋势,除了过去传统跟通信、电子商务、娱乐有关的,现在金融、交通、医疗、教育越来越多应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改造了原有的商业模式。未来,腾讯将瞄准核心业务“连接”和“内容”。所谓连接即是通过微信和QQ连接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服务,互联网+金融正是连接人与服务的模式。“内容”生产主要是音乐、文学、影视、动漫、新闻、游戏,现在重点推动音乐走向正版化。

  “腾讯主要做社交网络,从来没想到有什么商业模式,做了十几年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连接人和服务。”马化腾介绍说,“去年政府调查报告,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带动超过1000万人就业。我也吓一跳,发现很多人在我们平台写内容,成为自媒体,做电子商务,可能比阿里巴巴电商更底层,更毛细血管。”

  马化腾承认,如果说当前腾讯最大的瓶颈,是“好的人才总是缺”。这迫使他用折中的方式谋划,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冲一下,先做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看一看。某种程度上,马化腾的工作就是找到那些能够让“企鹅”度过一个又一个冬天的食物。而腾讯这只巨型企鹅,在马化腾的精心喂养下,也变得越来越壮大。

  文/罗晓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