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玛丽———弘扬本土文学文化的耕耘者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何玛丽 文学文化 耕耘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9-10 14:58
何玛丽原名陈逸梅,是近年来渐为人熟悉的本土文学创作者,著作先后有《镜海云乡》(2004年出版)、《情满人间》(2007年出版,並获澳门文学奖散文组亚军),月前又有《笔遊濠江》问世,这本十五万字的散文集,是何女士创作生涯中的又一次高峰,並得到社会高度评价。2月2日笔者到澳门文化广场,赫然见到《笔遊濠江》荣居2010年1月畅销排行榜首。何女士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硕果累累,在实际生活中,她又是一位专业医务人士,从事医务工作数十年。曾参与全国护士学校教材《基础护理学》编写工作,曾担任镜湖医院护士、镜湖护士助产学校教师、新西兰奥克兰东区华人家长会会长、澳门东南学校中学部语文教师。
在有幸出席了於仁慈堂婆仔屋举行的何玛丽《笔遊濠江》首发仪式后数天,本刊记者於渡船街何献瑞诊所採访了开朗幽默的何女士,正如她所言“机遇不是偶然的”,今天的成绩与何女士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
书香世家耳濡目染
何玛丽出生於广州一书香世家,祖父是大学教授,父亲在广州大学法律系毕业,他热爱文学,曾任职广州第五中学和广州师范学校语文教师,亦是何女士的启蒙老师,在当她在广州第一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时,父亲己教她认字、读注音、描红、背诵诗词,还订阅不少课外读物,如《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新观察》等多种杂誌。
九岁时父亲並鼓励其投稿中国少年报。何女士祖父任东莞明伦堂值理。明伦堂在广州仙湖街的太邱书院开办太邱小学及幼儿园,那时在广州凡陈姓的东莞籍子女均能免费上学。母亲毕业於当时著名的广州南武中学后任太邱小学校长。童年的何女士兴趣广泛,父母经常带她外出游泳、效外野餐、欣赏画展、音乐会、博物馆、芭蕾舞……这些艺术熏陶培养了她对艺术的喜爱和欣赏力,令她终身受益。多年来,澳门政府及民间举办的各种音乐会、画展、电影等活动,她从不会错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令她创作源泉如泉湧不绝,写下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如《民族的呐喊永恒的歌声》、《大三巴下的黄河》、《令人耳目一新的芭蕾舞剧》、《喜见泼将水墨见精神》等……
委以重任初露崭角
1964年,何女士从广州市二护士学校毕业,服从国家分配,来到花县人民医院当护士,数年后参与创办花县卫生学校。已被委以教师重任,负责教授基础护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学等课程科目,並兼任卫校的会计财务工作。当时她深怕“自己只有半桶水”,为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年内,她自学完医学院的大部分基础课程。当时卫校的护理学沿用的教材是50年代编写的,内容较陈旧。她大胆地加入当时新医疗技术和理论、中西医结合作基础护理学教材,採用后大获好评。因其突出表现,被荐入读第一批工农兵大学———广州市传染病医院医师专科班,並获晋升为医师。1976年脱颖而出被选派参与全国护士学校教材《基础护理学》编写工作,到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天津等地的大医院参观学习,了解当时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教材编写期间深受当时中国护理界泰斗级人物吕式嫒的影响,她不单是护理界的前辈,在选词用字方面之严谨、妥贴均称楷模。《基础护理学》编写后一直成为全国护士学校的统一教材,沿用达十年之久。
持续学习乐此不疲
1979年,何女士随丈夫何献瑞医生移居来澳门,最初在镜湖医院任护士。很快调入镜湖护士助产学校任教师。当时学校到东亚大学参观,撩起对大学生活的兴趣,童年时对文中国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在她的脑海翻腾,於是在东亚大学进修中国文学史。当时授课的有香港的陈耀南和程祥徽教授,后来因为工作与家庭的工作太忙並转读英文而中途辍学,但当年的功课、笔记本均保存至今。1984年,因为何献瑞医生诊所较忙碌,又要照顾2名年幼子健康成长,她辞去镜湖助产学校工作,在医务所协助工作。夜间去新桥劳工子弟学校的业余进修中心修读英文,从小学三年级读至高中,这时已掌握相当的词汇与文法,但与外国人沟通仍有障碍,於是再考入当时位於新口岸的联国学校读会话班,从初级到高级班。坚持学习数年,1992年已能用英语见工,入澳门政府公共化验所工作,直至1994年移居新西兰。
1994年,这时两个儿子已够年龄上中学了,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何女士一家正式移民新西兰。现在大儿子在澳洲布理斯本当牙医,小儿子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毕业回澳门工作。看到两个儿子人强马壮,学业有成,先生医务所运作游刃有余,何女士不无安慰道,能用自己最好的年华来培养儿子是人生中最值得的…….一语尽显天下慈母心。何医生医术高明,有夫人何女士协助,更如虎添翼,加上收费也是街坊价,吸引了不少来看病的病人,诊所工作常常忙碌。
笔者看到其位於新西兰奥克兰市的8000呎花园大屋—Dreamhouse的相片,蓝天白云下,屋前花园里盛放的紫色绣花球、绿油油的草坪,后花园种有十多株果树,一片生机盎然,尽显女主人的高雅与聪慧。安逸的日子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並没有令何女士停下来,她有着精神上的追求,积极投入当地社会活动,融入当地华人甚至是西人的主流社会圈子,更被推选为奥克兰东区华人家长会会长,为团结来自台湾、中国、香港、澳门的家长,她组织一年一度的华裔学生中文朗诵比赛、唐诗宋词欣赏会、优秀华人子女音乐会、花灯节等弘扬中国文化的活动,以中华文化的纽带,凝聚当地华人。並组织华人欢迎中国舰队访问新西兰,参加庆祝申办奥运成功等活动,虽身在異乡,不减她的爱国情怀。何女士除了负责编写奥克兰东区华人家长会季刊,更在当地华文报纸和刋物发表文章、诗歌数十余篇,其中最引人共鸣的有《修屋小札》、《玛丽与我》、《唐宋诗词欣赏会》等。又因其活跃参加小区义工活动所做出的贡献,更获奥克兰市长颁发奖状。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赠与丝织长城掛毡以鼓励其在华人小区的贡献。现仍保存在澳门家中,以留下这段生活的回忆。后来她以当地的移民生活和澳门生活为题材,2004年出版了《镜海云乡》一书。
回归澳门回馈社会
身在異乡纽西兰,但心繫澳门。2002年,何女士同先生又回到情牵的澳门,以她优越的生活环境,相夫之余,本可以过着时尚少奶奶的生活。
但她一如继往用实际的行动关心和支持社会弱势社群,她除捐赠金钱,担任澳门弱智人士家长协进会顾问、澳门义务工作者协会理事,更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参加各种义工活动。她拿起笔,写下一篇篇她关心的人、小城大事,冀以引起社会力量的关注和帮助有需要的社群,如《孤悬天际的星星》、《智在谈性》、《大三巴下的红玫瑰》,《大风雪中的反思》等。正如何女士说,帮到别人得到快乐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这也是她自己做人的原则;並有幸自己能不为“稻粮谋”而潜心写作,在写作中不断自我完善,更觉应帮助社会的弱势社会党群,回馈社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何玛丽的精神同文章喷发着一股积极向上、祟尚美好的力量。也许也这是这股力量,2003年秋天,东南中学原校长毕漪汶数度邀请何女士出任东南中学中学部中三语文课教师,教授学生以语文及写作知识。她接受了毕校长的邀请,倾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精练的文学知识及辅以专业的医学知识吸引了学生的上语文课兴趣,这也正是她引以为豪的回报。何女士回忆当时班上一男生,长得人高马大,上课时总是大字型半躺在椅子上,她私下了解他的家庭及学习情况,並找出该学生反叛的缘由,然后加以正面引导,后来该学生上课时坐姿越来越端正,眼神越来越有神彩,最后一次在图书馆的见面,该男生的眼神充满自信地告诉她已考取大学的喜讯。她不无感慨地道,同青少年的相处,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教学过程是她人生历程中最美好最享受的时光,大量的社会实践,带给她无穷的创作源泉。这时她写下了《让少年人抬起来》、《再谈中学生兼职》、《被践踏的苗儿啊,你可别倒下!》、《浅谈未婚怀孕》等启发人心的文章。
同时何女士又绝对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典范。从广州市传染病医师学院医师班,到澳门东亚大学修读中国语言文学课程,再到进修英文,移民新西兰后再跟南开大学郝志逹教授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在学海努力以赴,她乐此不疲。
冀望政府有所作为
谈及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期望,何女士语重心长道:政府现有的支持民间社会人士投入文学创作的资源是不够的。作为一名业余创作者,能够不为“稻粮谋”而专心创作者又有几多?以她自己三次出版散文集,自己均需支付部分印刷费,有时劳心劳力写作时有所感慨,冀望政府有关部门能重视本土文化创作者的困难,加大资源投放,以实际行动支持创作者,甚至设立奖励制度以鼓励澳门人加入创作的队伍。
何玛丽,不愧为弘扬本土文学文化的耕耘者,期望澳门文化新星越来越多,共筑一片本土文学文化的星空。更冀特区政府能在以民为本的理念上,打造澳门文化产业和培育本土文化人才政策方面有所作为,能够更上一层楼。
……
在有幸出席了於仁慈堂婆仔屋举行的何玛丽《笔遊濠江》首发仪式后数天,本刊记者於渡船街何献瑞诊所採访了开朗幽默的何女士,正如她所言“机遇不是偶然的”,今天的成绩与何女士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
书香世家耳濡目染
何玛丽出生於广州一书香世家,祖父是大学教授,父亲在广州大学法律系毕业,他热爱文学,曾任职广州第五中学和广州师范学校语文教师,亦是何女士的启蒙老师,在当她在广州第一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时,父亲己教她认字、读注音、描红、背诵诗词,还订阅不少课外读物,如《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新观察》等多种杂誌。
九岁时父亲並鼓励其投稿中国少年报。何女士祖父任东莞明伦堂值理。明伦堂在广州仙湖街的太邱书院开办太邱小学及幼儿园,那时在广州凡陈姓的东莞籍子女均能免费上学。母亲毕业於当时著名的广州南武中学后任太邱小学校长。童年的何女士兴趣广泛,父母经常带她外出游泳、效外野餐、欣赏画展、音乐会、博物馆、芭蕾舞……这些艺术熏陶培养了她对艺术的喜爱和欣赏力,令她终身受益。多年来,澳门政府及民间举办的各种音乐会、画展、电影等活动,她从不会错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令她创作源泉如泉湧不绝,写下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如《民族的呐喊永恒的歌声》、《大三巴下的黄河》、《令人耳目一新的芭蕾舞剧》、《喜见泼将水墨见精神》等……
委以重任初露崭角
1964年,何女士从广州市二护士学校毕业,服从国家分配,来到花县人民医院当护士,数年后参与创办花县卫生学校。已被委以教师重任,负责教授基础护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学等课程科目,並兼任卫校的会计财务工作。当时她深怕“自己只有半桶水”,为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年内,她自学完医学院的大部分基础课程。当时卫校的护理学沿用的教材是50年代编写的,内容较陈旧。她大胆地加入当时新医疗技术和理论、中西医结合作基础护理学教材,採用后大获好评。因其突出表现,被荐入读第一批工农兵大学———广州市传染病医院医师专科班,並获晋升为医师。1976年脱颖而出被选派参与全国护士学校教材《基础护理学》编写工作,到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天津等地的大医院参观学习,了解当时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教材编写期间深受当时中国护理界泰斗级人物吕式嫒的影响,她不单是护理界的前辈,在选词用字方面之严谨、妥贴均称楷模。《基础护理学》编写后一直成为全国护士学校的统一教材,沿用达十年之久。
持续学习乐此不疲
1979年,何女士随丈夫何献瑞医生移居来澳门,最初在镜湖医院任护士。很快调入镜湖护士助产学校任教师。当时学校到东亚大学参观,撩起对大学生活的兴趣,童年时对文中国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在她的脑海翻腾,於是在东亚大学进修中国文学史。当时授课的有香港的陈耀南和程祥徽教授,后来因为工作与家庭的工作太忙並转读英文而中途辍学,但当年的功课、笔记本均保存至今。1984年,因为何献瑞医生诊所较忙碌,又要照顾2名年幼子健康成长,她辞去镜湖助产学校工作,在医务所协助工作。夜间去新桥劳工子弟学校的业余进修中心修读英文,从小学三年级读至高中,这时已掌握相当的词汇与文法,但与外国人沟通仍有障碍,於是再考入当时位於新口岸的联国学校读会话班,从初级到高级班。坚持学习数年,1992年已能用英语见工,入澳门政府公共化验所工作,直至1994年移居新西兰。
1994年,这时两个儿子已够年龄上中学了,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何女士一家正式移民新西兰。现在大儿子在澳洲布理斯本当牙医,小儿子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毕业回澳门工作。看到两个儿子人强马壮,学业有成,先生医务所运作游刃有余,何女士不无安慰道,能用自己最好的年华来培养儿子是人生中最值得的…….一语尽显天下慈母心。何医生医术高明,有夫人何女士协助,更如虎添翼,加上收费也是街坊价,吸引了不少来看病的病人,诊所工作常常忙碌。
笔者看到其位於新西兰奥克兰市的8000呎花园大屋—Dreamhouse的相片,蓝天白云下,屋前花园里盛放的紫色绣花球、绿油油的草坪,后花园种有十多株果树,一片生机盎然,尽显女主人的高雅与聪慧。安逸的日子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並没有令何女士停下来,她有着精神上的追求,积极投入当地社会活动,融入当地华人甚至是西人的主流社会圈子,更被推选为奥克兰东区华人家长会会长,为团结来自台湾、中国、香港、澳门的家长,她组织一年一度的华裔学生中文朗诵比赛、唐诗宋词欣赏会、优秀华人子女音乐会、花灯节等弘扬中国文化的活动,以中华文化的纽带,凝聚当地华人。並组织华人欢迎中国舰队访问新西兰,参加庆祝申办奥运成功等活动,虽身在異乡,不减她的爱国情怀。何女士除了负责编写奥克兰东区华人家长会季刊,更在当地华文报纸和刋物发表文章、诗歌数十余篇,其中最引人共鸣的有《修屋小札》、《玛丽与我》、《唐宋诗词欣赏会》等。又因其活跃参加小区义工活动所做出的贡献,更获奥克兰市长颁发奖状。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赠与丝织长城掛毡以鼓励其在华人小区的贡献。现仍保存在澳门家中,以留下这段生活的回忆。后来她以当地的移民生活和澳门生活为题材,2004年出版了《镜海云乡》一书。
回归澳门回馈社会
身在異乡纽西兰,但心繫澳门。2002年,何女士同先生又回到情牵的澳门,以她优越的生活环境,相夫之余,本可以过着时尚少奶奶的生活。
但她一如继往用实际的行动关心和支持社会弱势社群,她除捐赠金钱,担任澳门弱智人士家长协进会顾问、澳门义务工作者协会理事,更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参加各种义工活动。她拿起笔,写下一篇篇她关心的人、小城大事,冀以引起社会力量的关注和帮助有需要的社群,如《孤悬天际的星星》、《智在谈性》、《大三巴下的红玫瑰》,《大风雪中的反思》等。正如何女士说,帮到别人得到快乐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这也是她自己做人的原则;並有幸自己能不为“稻粮谋”而潜心写作,在写作中不断自我完善,更觉应帮助社会的弱势社会党群,回馈社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何玛丽的精神同文章喷发着一股积极向上、祟尚美好的力量。也许也这是这股力量,2003年秋天,东南中学原校长毕漪汶数度邀请何女士出任东南中学中学部中三语文课教师,教授学生以语文及写作知识。她接受了毕校长的邀请,倾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精练的文学知识及辅以专业的医学知识吸引了学生的上语文课兴趣,这也正是她引以为豪的回报。何女士回忆当时班上一男生,长得人高马大,上课时总是大字型半躺在椅子上,她私下了解他的家庭及学习情况,並找出该学生反叛的缘由,然后加以正面引导,后来该学生上课时坐姿越来越端正,眼神越来越有神彩,最后一次在图书馆的见面,该男生的眼神充满自信地告诉她已考取大学的喜讯。她不无感慨地道,同青少年的相处,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教学过程是她人生历程中最美好最享受的时光,大量的社会实践,带给她无穷的创作源泉。这时她写下了《让少年人抬起来》、《再谈中学生兼职》、《被践踏的苗儿啊,你可别倒下!》、《浅谈未婚怀孕》等启发人心的文章。
同时何女士又绝对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典范。从广州市传染病医师学院医师班,到澳门东亚大学修读中国语言文学课程,再到进修英文,移民新西兰后再跟南开大学郝志逹教授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在学海努力以赴,她乐此不疲。
冀望政府有所作为
谈及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期望,何女士语重心长道:政府现有的支持民间社会人士投入文学创作的资源是不够的。作为一名业余创作者,能够不为“稻粮谋”而专心创作者又有几多?以她自己三次出版散文集,自己均需支付部分印刷费,有时劳心劳力写作时有所感慨,冀望政府有关部门能重视本土文化创作者的困难,加大资源投放,以实际行动支持创作者,甚至设立奖励制度以鼓励澳门人加入创作的队伍。
何玛丽,不愧为弘扬本土文学文化的耕耘者,期望澳门文化新星越来越多,共筑一片本土文学文化的星空。更冀特区政府能在以民为本的理念上,打造澳门文化产业和培育本土文化人才政策方面有所作为,能够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