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世界的尽头,是与自己相遇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孤独,互联网思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1 10:13
小时候在山的一头看另一面,看到的总是蜿蜒盘腾的公路巨蟒一般咬噬天边,高大的山峰更如女娲断鳖足立于四极,挡住一切视线。每每至此,一个伛偻的背影总会荫在我身后, 问:“你要去哪啊?”我转头仰起希冀的目光,一只手指向前方:“远处,很远很高的地方!”
时至今日,那山与路已被现代文明建造得面目全非,可20年来的行旅让我清晰记得它的原样。我也曾几度征服那条巨蟒,触摸锐利褪后的齿痕;站在山顶,获视远方的远方。可山的另一边还是山,路的尽头通向另一条路。在这无数的山峰中颠伏,在无涯的路途上寻觅,儿时所言很远很高的地方在哪里,一直没有答案。
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残留着一个少年时代的向往。它不必然是一个地方,可能是物质化的实物,一件衣服、一个玩具等;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化的想法,考第一名、得到赞扬等。但是,它必然在你心中产生了“液化”特性,实与虚——“固体气体”都化成水一般,流缠在心田。不知不觉中,它融于你,后知后觉时,你才发现,自己寻找的一直是自己。正如之前听到的一句话——在世界的尽头与自己相遇。
世界大了,我们才大了
世界的尽头,存在吗?或言说,它在哪里?
哲学总是让人头疼的问题。让我们从小到大来看。
一个人最初最小的世界是胎腹。一切的情感源于爱,在母亲这份厚重的爱的保护下,我们十月成长。类似人类根性的“洞穴情感”,我们在黑暗中感觉到温暖、安全。而这个世界很小,我们的意识也很微弱,只有自身是唯一确立的存在。
然后,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家。家可以是一所房子,一群人,一个守护。我们睁开了眼睛,明亮的环境让我们感到不安,于是我们学会用一种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哭泣。日本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能让1000个哭泣中的婴儿全部安静下来的东西,竟是一位怀孕母亲的心跳声。彼时,我们的双足还禁锢在摇篮中,我们的视线还无法穿越这间房子,家是整个世界。
后来,我们长大了,清楚地认识到生存的地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地球是无比大的,总有值得你们去探索的地方”,不知道你们的地理老师有没有如是说过。好,现在我们来探索。假如你从原点出发,往一个方向一直前行,你会走到尽头吗?会,还是原点!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球体。
最后,你开始思考宇宙。你终于无法得出世界尽头方程式的解。但是当你到了这个境界,尤其是站在一个周遭寂静无人、星空璀璨无垠的环境下,你会感觉到宇宙与你如此贴切,那一刻宇宙并不大,自身并不渺小。古人一直推崇“天人合一”,这种体验下,人最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世界。世界源于心,然后随着思维向外伸延,周游了天地再回到自身。而所谓世界的尽头,其实就是你自己。
上述的即是不同情况下世界的概念,连接一起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历程。
我们认知的产生一部分源于亲身经历,而绝大多数来自对外物的见闻。你看到一个和你长得不一样的人,从此知道了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一个模样;你看到来的别人优点,于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你看到动物凶恶的一面,开始知道它们会伤害自己。
人就是这样通过自身与他人的差别来确立自我,在确立自我的过程中,也确立了别人的差别,认知自我与认知世界是同步的。就如给了你多大的舞台,你才能遇到多少形形色色的角色,才能演绎多少幻幻真真的故事。世界大了,我们才大了。
互联网让世界更大了,我们呢?
当唯心与唯物相恋会产生怎样的改变呢?
从唯心角度而言,世界是宇宙无极抑或本心;而在其对立观唯物角度,世界是可以用工具丈量、数据表示的。就连宇宙,人类也不满足于一个“∞”。现在这两个对立面中间的催情剂——互联网——把他们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我们的世界大了吗?没有,但也大了。
互联网增大的不是世界的大小,而是人们眼中世界的广度。这个现实存在的技术却存在着唯心特性——精神产生意识,意识决定行为。
互联网思维是当今我们最为需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源于哪里?大概就是标志着平等、共享、协作、开放四者的互联网精神。其产生的行为方式呢?“互联网+”就是完美的践行。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改变的本质还是人为因素作用。互联网思维没有一个绝对化的数学类公式,对同一事物1000个人运用,难保不出1000个“哈姆雷特”。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运用互联网思维从事社会劳动,将是对社会前进的强大助力,更是自我意识的巨大完善与自我认知的全面提升。试想,彼时我们将遇到怎样的自己?
青原惟信,人生看山三重境
“三”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传统文化中,“一”为天,“二”为地,“三”为整体,“四”为周全。故很多人、事、物、理组合一起都在“三”,也因此形容人不端正称“不三不四”。
在我们与自己相遇的过程中,从内到外,再回到自我。三者环合让我们不禁联想到青原惟信禅师的人生看山三重境。
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涉世之初,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就像我儿时要去的山与路一样,自身的认知都停留在表面。
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由于看不透其中的奥秘,而在现实中迷失,现实的物质被概念化后,更加是雾里看花。
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你自身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洞察世事的返璞归真,让你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经历这三个过程,自己才是整体,而互联网也是如此。
人为导航下的骞途,互联网如何遇到自己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是被社会需要与科技进步所导向的,并由此被赋予着人的思维。我们很难说清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但我们换一个思考角度,互联网这个行业在贩卖什么?我想它的本质商品还是信息。
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为门户网站带来的流量就是所付款项。而每个人都相当于有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信用卡,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站出现,互联网也产生通货膨胀。人们的购买力下降,这表明着如今人们在网上可获取信息的质量越来越差。
记得在某家公司APP上看到一则新闻《NBA史上……最佳十人》,点击标题后,看到内容呈现让人无语的一句话——NBA史上最佳十人——再没别的内容。看到下面居然有近万的点击量,而网友则盖楼回复:这新闻没谁了。
对于网友,可能恼一时也罢,一笑置之也罢,都不会太放在心上,可这对于互联网大环境确是绝对的垃圾存在。前不久,中国网信办发布公告称要治理微信、微博中充斥着的标题党、图片党。在对政策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可能也要担忧一下管理的难度。
依靠人为监督,始终难以根本解决问题。互联网要净化,要还原本质,还是要依靠信息生产者自身良知以及平台管理者的那份责任感。当互联网在世界的尽头遇到了自己,那人与本心的距离还会远吗?
总有不可不说的孤独
无论是“人生看山”还是“心灵的世界之旅”,最后都要回到最初的命题。笔下的眉墨也要回到那守护我十余载苍老的山。它孤独的等候在哪里,我也在孤独地寻觅。
孤独使人在自我认知的路上更能学会思考。
我想,我的孤独是一朵静默的小花,是美丽的,只是要学会去欣赏它。
文/卢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