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人在哪些地方变好了 哪些地方变坏了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思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1 10:17
古语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互联网快速刷新的现代基因,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如何维持冷静的审慎态度,已成为种被动的需要。
互联网对思维的开化意义深远
相比无人机送快递,自动驾驶汽车,封测餐厅,互联网科技改变现代人思维的影响,更值得玩味。埃隆·马斯克说过:失败也是一个选项。“如果每个人都只做肯定成功的事,那你只能做十分稀松平常的事了。”敢想敢为,印证着每个互联网人的开拓精神,他让企业“想成为全球正能量中心”看似飘渺的目标,变得有可操作性。互联网的颠覆,远远比我们眼前看得见,未来想得到的更开阔。
前不久,马云在致股东的公开信中提道:阿里坚信商业帝国式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坚持平台生态化发展。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上线下融合,去商业化的思维不仅改变了交易观,也教会人以“无”的心态获取资源,为人处世。过去,你有一块地,种植的果实要依托销售卖给消费者,现在的模式是,你将成熟的果园免费提供给公关公司或餐会举办方,最后直接将新鲜的果实卖与来客,并赢得口碑。关键是,你有没有乐于分享兼具狡猾的头脑和直面失败的果敢。
平台生态化发展其实是“无”的境界,商业发展到某种众化的程度,就越来越接近哲学对于因果的论述。《心经》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意为人只有逐渐舍弃权欲,才能更接近真我追求的成功。看似需要争取的结果,或许舍弃小我反而赢得赌注,互联网给予了“放弃才能获得”这种时代思维模式的胜算。无论BAT、京东、小米还是特斯拉、Uber,亦或饿了么、黄太吉,商业体系成功称赞背后营造的思维探索,更值得社会生态系统考量。
但是,人类每一次的革命和变革,给史学留下的印象,绝非仅是生活从此和平,如此简单。互联网的产生和奔腾,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互联网这个顽皮的青年,负面情绪同样让人头疼。
想象下,你能连续离开手机多长时间?
互联网延长了无用的社交时间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成为当下恼人的社会问题和心理病症。《社会青年说》节目在论及各国居民对于网络的看法时,伊朗青年对中国最大的印象是,网路像病毒般,侵入了国人的全部生活。于是,有人将手机比作人类的又一器官,虽略显滑稽,却形容的到位贴切。
伴随互联网改变生活而成长的一代,精神世界离“自然”越来越远。现代人将更多的时间留给网络,与植物、亲友面对面的相处,变得少之又少。在与外界的接触中,耐心和亲和力也在下降。而在与网络的相处中,人似乎变得暴躁易怒,网络暴力越发猖狂。无论科学家还是思考者,都在为年轻一代的表达力和察觉能力担忧。科学家发现,人们正在逐渐失去共情能力。而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对训练共情能力很有必要。如果社会变成一种仅通过机器维持的硬件系统,和谐将无从谈起。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像重视睡觉、吃饭一样对待网络。德国的无线网信号很差,德国人没有喝咖啡时要上网的习惯,他们认为喝咖啡聊天就好。互联网让人们错觉地认为自己更加社交化,却忽略面对面交际能力的减弱。研究结果表明,比起以此吸引客流量,生活的狂热粉们更青睐反其道而行者,他们喜欢欣赏店内不提供Wifi的“豪言壮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
科技翻新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同时,人们面对问题的角度与人情世故的心理状态,并不能在一次次自我世界的演练中得到完善,需经过人与人切实的磕绊中感悟,形成一种自我应对外界最柔软的方式,即性格衍生的自然而然。哲人说,看出花朵的美丽,能唤醒人类正视生命体本质的美,喜悦和爱与这种体会息息相关。欲体会更多的喜悦与爱,首先要去触摸一朵沾满露珠的花。
互联网颠覆了一代人的“旧”情怀
互联网像什么?一株蒲公英。落在哪块土地,都能生根发芽。但是,植物生长得太快,未必是件好事。自然界有其选择规律,人类社会亦是。
互联网在社会浅层次掀起的变化,无形中将生活节奏变相地调快。黑莓首席执行官程守宗在出席Code/Mobile大会时表示,如果黑莓手机在一年内还未实现盈利,将会考虑放弃手机业务。热热闹闹的手机市场,终于有人开始“收摊儿”了。国庆假期刚过,美团团购与大众点评宣布合并,互联网模式下的“优等生”,还是露出了本来面目,无论行业是否被颠覆,最后必定归于旧的轨迹行进。
行业内的领先者在各自迅速扩张后,最后选择融合。优酷、土豆,58、赶集,滴滴、快的是这样,今天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也是这样,纵使今后BAT融合,也不必感到讶异。不是市场太残忍,是企业最初的定位、后来的发展速度和对未来的价值取向早已注定了结果,根源是内向的,与市场风力或许并无多大干系。
回头看受众。传媒业被革新后,许多人选择刷2小时朋友圈,而舍弃看一份报纸。廉价的信息背后,隐藏着为此付出的健康、心理代价。手机的应用有多久没再用过,公众号的文章有几人能通读,不是在地图上记住一个地方的所有地标,就代表去那里走了一遭。微信说了一百遍感谢,不如亲自写封信寄过去,哪怕字迹潦草。
这个时代,情怀太多,可惜参杂过量的商业意图,我们被赋予无用的情怀和旋。一封信、一张启程的车票,旧情怀还是值得被保留。日子久了,可能会越来越喜欢慢音乐,精致的音符里萌生了渴望的冲动,你能听到生命的孕育和成长。听说音乐人陈升,曾为了达到心中的完美,通宵录歌,几个人喝的酩酊大醉,然后一遍遍的撕心裂肺。文章,还是喜欢那些带着些温度和幼稚语调的。快餐式的信息传播,吸引了眼睛,却无法撞击心灵的共鸣。我们生产信息为什么?如果是为企业服务,完全没有浪费时间的必要,因为这样的媒体,结局已被写好。
结语
如果以亿年记人类科技的发展道路,互联网可能会被新的里程取代,下一场大的科技、社会变革或许发生在我们有生之年,或许在这一代无法感知的若干年后。人会老去,科技却在永远年轻的路上。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夸大,盲目抗拒其消极一面均不理智。互联网和阳光一样,是将我们生活变得美好的途径,但它和阳光不能相互替代。
我们不必恐慌,也不必非得在适合创客脑洞大开的环境里,搞个APP或O2O平台,人生远有比机遇更值得沉淀时间的东西,比如种一棵树,养一朵花。互联网渗透率之高的今天,更应理性地判断,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他的并不适合我们。唯有不停止思考生命本身的意义,才能在社会竞速中看清自己。
文/言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