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自由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文革,胡适,范玮琪
  • 发布时间:2015-11-13 14:59

  在一个理性的社会环境中,每个公民不仅有“喧哗”的自由,也应有“沉默”的自由;沉默不仅是一种态度和修养,也是一种道德意识

  前不久在上海朋友给我讲了一个作家的故事。1976年,文革尚未结束,某位国家领导人过世,普天同悲,每个单位都在举行追悼会。那时他还年轻,正在暗恋着单位的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追悼会在单位的会议大堂举行,所有人都沉浸于悲恸之中,如同世界末日一般。唯有他独自忍不住偷笑了几声,在她身边低声说了一句,我好开心啊!很多年过去了,美丽的女士也早已嫁作了他人妇。而他则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一次签名售书的时候,她特意赶过来对他说,“你那次说的那句话,我听见了。”作家浑身一震,陷入了长久的感慨之中。

  没有亲身体验过那个时代的人,不会清楚这句话的分量。我们钦佩当年说出那句话的作家,作为一个思想的异端,在当年的氛围和语境中,说出这句话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作家也要感谢这位假装听而不闻的女士,在人人相互检举揭发的年代,假如不是她心存善意和理性的沉默,这句话足以让他去蹲大牢。

  胡适先生所言:“沉默的自由”是远比“言论自由”更基本的一种人权,它意味着不被他人裹挟的自由。在一个理性的社会环境中,每个公民不仅有“喧哗”的自由,也应有“沉默”的自由;沉默不仅是一种态度和修养,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当周围人集体亢奋、感动、狂躁的时候,沉默可以让人保持理智,冷眼旁观身边发生的一切。

  比如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那天,明星范玮琪在微博上晒了几张自己孩子的照片,引来一大波网友的抨击,纷纷指责她不爱国。“你不发阅兵的照片,居然发你儿子的照片!你不爱国!”,“你不感动吗?你还是中国人吗?”,“你不爱国,你滚出中国!”面对四万多条带有人身攻击的评论和谩骂,9月4日晚上,范玮琪被迫在网上道歉:“真是对不起,因为分享了一张儿子的照片,让大家不高兴了!”

  近些年,针对名人无端的指责和谩骂,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凡有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总会有一大群网友聚集在名人的微博下进行围观或辱骂,或要求名人发声、捐款……名人捐款的多少和他的道德高低直接挂钩。天津滨海工业区爆炸事故发生后,一大批网友云集于马云的微博下逼他捐款。“首富就应该捐一个亿”“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

  这些粗野的流氓话语和文革时期的大字报并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排山倒海向你覆盖而来,看似义正词严实则错漏百出,但正是这些人,手握着道德高压的水龙头,让人几乎没有招架之力。我们痛心的不是这些不具备个人独立意识的网友的无端指责和谩骂,而是这些公众人物后来被迫选择公开道歉。“……让大家不高兴了”这句话背后的“大家”又是谁呢?假若要是他们高兴了,这个社会又会变成什么样?这才是我们真正痛心疾首的地方。面对一群无法讲理的人,和他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沉默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而公众人物一味的妥协和道歉,反而助长了他们愚昧、无知、罪恶的火焰。可想而知,当那些人“高兴”的时候,伤害的必定是社会的理性和常识,以及有着理性和常识的人。他们的伤害是建立在扭曲和荒诞的逻辑基础上:不发阅兵照片和不感动就是不对的、有钱就必须捐款而且捐得越多越好、不爱国就得开出国籍……这种逻辑让人不寒而栗,它被冠以“爱国”的名义公然对你进行着道德的绑架和强奸,并进行精神和人格的羞辱。在这里你没有任何争辩的权利和自由,你的任何理性的辩论都会视为“呈堂罪证”,只能让自己陷入更加不堪和尴尬的境况。在他们的眼中,你没有沉默的自由,甚至没有感动的自由。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错误,顺从他们的意愿,在“爱国贼”和“卖国贼”之间做出选择。

  郑小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