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也是个热心肠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鲁迅,热心肠
  • 发布时间:2015-11-19 11:37

  在周晔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鲁迅帮助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这位车夫为了谋生赚钱,晚上光着脚在路上拉车,不幸被一块玻璃扎到了脚。鲁迅知道后,立即从家里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然后,掏出一些钱来给车夫,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并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作家傅东华在《悼鲁迅先生》一文中沉痛地写到,在鲁迅去世前一年的一个秋老虎肆虐的日子,傅东华17岁的儿子刚去学校没几天,就因病被送了回来。当时,他高烧40度以上,人已经烧迷糊了,一个劲地说糊话,请了几个医生看了都不得要领,最后才断定是得了伤寒病,有人提出只有送到医术好的福民医院才行。傅东华想起鲁迅跟这家医院的院长熟悉,便托鲁迅出面介绍。

  鲁迅对孩子的病情十分关切,“立即在烈日灼晒下亲自步行到医院接洽一切,并且亲自陪同院中的医生远道到我家来先行诊视。进院之后,他老先生又亲自到院中去探问过数次,并且时时给以医药上和看护上必要的指导。”傅东华一连用了三个“亲自”,再现了鲁迅待人的热情和友善。

  1924年7月,鲁迅应西北大学的邀请去西安讲学一个月,得了300元讲学费,他说:“现在陕西还不富裕,很多方面都经费不足,我要把在陕西得到的钱都用在陕西。”于是,他给为他们做饭的工友多付了工钱,给当地一个缺少经费的小文艺社团——易俗社捐了款,帮助易俗社解了燃眉之急。

  有人说,鲁迅对钱看得重,舍不得借钱给别人。其实,鲁迅是经常把自己的钱借给别人应急的。文学史家王瑶回忆,他的一个朋友没有钱花的时候,找到王瑶,王瑶爱莫能助,鲁迅听说后,主动借给他10元光洋解困。

  湖南株洲籍翻译家张友松在大姐张挹兰和姐夫李大钊牺牲后,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他不能继续留在北大念书了。当时在北大教书的鲁迅对张友松寄予了很深的同情,亲自推荐他去北新书局做编辑。谁知,在北新书局做了不到一年,张友松便因书局拖欠鲁迅稿费而同经理李小峰彻底闹翻。在鲁迅的支持下,张友松创办了自己的春潮书局。鲁迅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亲自帮张友松邀人组稿,拟定编辑文艺丛书计划,还在自己经济相当拮据的情况下,借给张友松500元钱,帮助他筹办新的书局。

  对湖南邵阳籍翻译家石民,鲁迅更是关怀备至。1930年11月,石民得了肺病,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鲁迅先后5次陪同他去日本医生平井博士家里就诊,因为石民日语不甚流利,鲁迅主动给石民和平井当翻译。1934年5月,石民的肺病加重,急需筹钱治病。鲁迅当即拿出银洋250元给他治病。对石民每次请他修改稿子,鲁迅都会不厌其烦地仔细修改,改好后又附信给予鼓励。

  鲁迅是一个心肠很热的人,乐于为他人排忧解难。在内山书店,他看到一个年轻人想买他的书却没有足够的钱时,便主动把自己的书送给这位年轻人。有人为生活所迫,抄袭他的作品挣版税,他知道后,不但不追究这位抄袭者,还为自己的作品能为他人解脱困境感到欣慰。

  青年学子李霁野为筹集学费,打算把自己的译稿《黑假面人》廉价卖出去。鲁迅得知后,找到李霁野,要他别这么便宜地把书稿卖了,鼓励他自行印刷出售,并借钱给李。后来,李霁野的书印出来没有赚到钱,他几次去给鲁迅还钱,鲁迅都不肯接受。

  (责任编辑:亚闻)

  陈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