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让狐狸精登上文艺舞台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道士,狐狸精,文艺
  • 发布时间:2015-11-19 13:52

  2015年春,湖南花鼓戏《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在张家界隆重上演,剧中介绍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樵夫与狐狸精苦恋的动人故事。该节目如今已成为湖南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和金色招牌。这出曾红极一时、演遍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最初的素材出自何处,狐狸精是从何处、怎样登上文艺舞台的经过却鲜为人知。

  据考证,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城步县志》中就有苗(族)、侗(族)民间将花灯戏《刘海戏狐》演遍各苗乡侗寨的记载。《说文大字典》称狐为“穴兽,善为妖魅,多疑”。旧时,苗族民间认为自然界的狐狸与家犬是“表兄弟”关系,猎人们进山打猎时,常见猎犬与狐狸相遇时不但不撕咬打斗,反而像久别重逢的“亲友”,表现出异常的亲热。

  狗与狐虽然同属犬类,但性格与“待遇”却大不一样:“表兄”(家犬)忠勇,与主人亲近,吃食无忧;“表弟”(狐狸)虽然“多智”(聪明、狡猾),却流落荒野,靠自己拼命寻食才能填饱肚子。只要狐狸不经常偷咬鸡鸭,人们对狐狸并不特别痛恨,故对狐狸凭自己的才智修炼成精后勾引男人的淫荡行为觉得应该给予同情。于是,道士根据人们对狐狸的评价,将白云洞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刘海戏狐”编成戏文配以道教音乐在傩坛演出。

  这出人兽相恋、具有傩文化色彩的《刘海戏狐》在傩坛演出后,备受观众的喜爱。在道士们的推崇下,该剧普及到苗、侗民间,每逢红白喜事必演之。所以说,狐狸精能登上文艺舞台,苗区的道士功不可没。

  最初的《刘海戏狐》剧本素材出自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东郊两公里处的白云洞。自古以来这里就流传有狐精戏樵夫的故事:东汉时,白云洞一带古木参天,洞内有两狐仙在此修炼,已有上千年。千年老狐精耐不住甘寂,时常化变成美女与洞外的樵夫们嬉戏,不少樵夫见了狐仙后被迷住,而入洞中与千年老狐精相恋,行云雨之欢。在此处砍柴的樵夫们无不上当。白云洞周边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情节虽然与傩戏中的情节稍有出入,但故事的主题与主人翁在流传千年中始终未变。

  根据古籍的记载、苗族傩戏、民间演出和最原始的民间传说来分析,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与城步苗族花灯戏、苗族傩戏《刘海戏狐》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通过道士的初创和民间草根文艺家们不断地改良与创新,昔日在傩坛与乡野舞台演出的神话传说小戏,终于冲出大苗山,成为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湖南花鼓戏。

  (责任编辑:齐风)

  杨盛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