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前沿技术大开眼界:人工智能、飞行探索、虚拟现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钢铁侠,腾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9 17:14
11月8日,北京北展剧场。
成百上千的人们聚集在一个名为“光启马丁飞行喷射器”的装置旁边,见证着“个人飞行装置”的中国首飞。通过这套装置,按动操作按钮,每个人都能实现垂直起降和空中的快速前行。现场的人们跃跃欲试,盼望着能像电影《钢铁侠》中的Tony Stark一样自由飞行。
自“伊卡洛斯之翼”起,人类对飞行的探索从未停止。科幻电影里,未来世界机器人的亦正亦邪总能激发热门话题。无论是海市蜃楼,还是盗梦空间,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模糊界限总是让人着迷。
飞行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堪称当下三大最为热门的前沿科技话题。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2015腾讯WE大会给出了最新回答。腾讯公司希望通过WE大会,让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们从现在看未来,连接一切,去探索、创造未知世界。
作为中国连接世界的跨界创新平台,腾讯WE大会邀请领英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MIT媒体实验室总监伊藤穰一等十位全球顶尖互联网思想家,同时分享光启马丁飞行喷射器等七项不同领域的顶级科技前沿应用案例。
无关现实商业的大会
超过5000位来自天南海北的互联网从业者、科技控、投资者和媒体人蜂拥而来,端坐在由巨大LED环幕荧屏和声光电制造出的拥有浓郁未来感的剧场,倾听来自全球各地的10位顶尖科学家、思想家的倾囊分享。
有意思的是,在本届WE大会上十位独立发言者中没有一个来自主办方——腾讯,大会格调至简,没有主持人,甚至没有任何中间节目。除了极度烧脑的思想碰撞之外,只有现场炫酷的演示和通屏视频的震撼,叩击着在场观众的心弦。你能感受到简易信息连接集群时所产生的强大力量——连接就是生产力,没有人会对“连接”的价值产生怀疑。
记得在2013年的WE大会,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经登台发表过演讲《互联网的7个路标》,其中“连接一切”位居首位。而这也折射出腾讯耗费巨资举办WE大会的初衷:洞悉行业趋势,探索科技未来。
而WE大会也成了业界难得的无关现实商业的大会,即主办方完全沉于幕后。同时,WE大会也成为业界难得的有关未来商业的大会,因为这些炫酷的科技背后除了科学家对技术的执着,也都是以未来商用普适大众为目的的。
有关未来商业的大会
在腾讯看来,万亿个像蜂巢一样相互连接的芯片是整个世界的硬件基础,而构建其上的软件产业则催生规模惊人的网络经济。
互联网行业带来的改变,不像工业时代的隆隆巨响,而是润万物、细无声。WE大会曾极具前瞻性地预测了移动互联网大潮,今年参会的观众也不禁会问: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一群全球最聪明的人告诉了你这一切。
联合创建Linkedin和Airbnb并投资Facebook和Instagram等明星企业的硅谷传奇人物Reid Hoffman,顶着一头乱发,挺着微胖的肚腩在舞台上随意而任性地侃侃而谈。他认为,中国将与硅谷具有同样的创新活力,引领科技的“闪电扩张”(Blitzscaling)——他自创了这个新词。
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总监伊藤穰一则显得谦恭有礼、风度翩翩。两度大学辍学、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曾经是最早在日本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元老级人物。伊藤推举牛津大学的低成本基因测序技术为2015年最令人兴奋的创新,审慎的他游走在生物、科技和人文的交叉地带,也同样认为中国已经在互联网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谢菲尔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主任Tony Prescott带来的类哺乳动物机器人令人惊叹,辅助机器人和新一代人机交互会是未来的科技方向吗?
Satellogic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Emiliano Kargieman能够利用最新的纳米卫星技术获取实时、高分辨率的星际图像,太空探索或许会引发新一代的生产力革命?
如果你把目光移出“探索场”,关注“创新场”的案例展示,就会发现一套名为KatWalk的虚拟现实应用设备。戴上它的眼镜、踏上专用的跑步机,人们可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游戏环境中,冲锋、闪躲、杀敌,如临其境,扣人心弦。那么,虚拟现实技术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人工智能、飞行探索、虚拟现实,本届WE大会创新场的8个案例展示,和探索场10名嘉宾的演讲分享,依稀呈现出了这三大趋势。这些炫酷的科技背后除了科学家对技术的执着,还有就是以未来商用普适大众为目的。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让机器人取代人类吗?太空探索技术会帮助人类开发出地球以外的又一社会化栖居地吗?虚拟现实技术会逐渐模糊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吗?
向未来共生长
不以企业意志为主导,不做产品宣传,不炫公司技术,甚至没有主办方的独立发言。记得马化腾在2013年首届WE大会上的开场白中表示,这是最不一样的会,讨论的话题与商业、赚钱无关,而是面向未来,展现有格局、有想象力的东西。
毋庸置疑,科技是探索可能性的方式,也是社会进化并催生变化的工具。通过开放的系统,把前瞻性的科技产品放置于公共领域,引发整个社会的蜂群式创新,是WE大会的根本宗旨。
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曾经这样写道:“‘蜂群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腾讯则认为,一己之力无法引领整个行业,“失控”的蜂群共舞,才会涌现伟大的商业模式,催生改变社会的形态。
当下的中国已基本完成科技影响商业的启蒙,步入了科技和商业同时影响社会的时代。“连接一切”也好,“三大趋势”也罢,WE大会从不期待为未来勾勒一个清晰的蓝图,而是希望启发每个人去探索改变未来世界的可能性。
向未来,共生长——这是本届WE大会的主题。
备受争议的飞行探索
身处“堵城”,眼瞧着上班打卡的时间临近,可交通路况图上却仍是一片红色,如此“心塞”的状况对上班族来说并不少见。不过伴随飞行探索领域的技术进步,个人飞行时代已经临近,背上“背包”,每个人向天空翱翔已经成为现实。
WE大会上,曾被《时代》杂志评为2010年50大最佳发明之一的光启马丁飞行包将来到中国。背上这套飞行装备,通过操作按钮,个人即可实现垂直起降,也可以快速前行。不止如此,除了应用于紧急救援等专业需求外,光启马丁飞行包个人版计划在2017年上市,目前已开始接受个人预订,这意味着飞行探索已进入个人飞行时代。
据悉,飞行喷射包由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在飞行高度和速度方面,也毫不逊色于电影中的《钢铁侠》,实测可在海拔1500米高空以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前进,首批交付的产品飞行高度被限定在海拔1000米,时速限定为74公里,可连续飞行30分钟。
但马丁飞行包腾空的背后,浮现的这家年轻的国内科技公司却一直备受争议。
因为这家企业的董事长不仅希望个人飞行,还有更大的梦想即深度空间时代模式,且涉及“隐形衣”等超材料技术,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他是谁?深度空间时代什么样?为何他的科技梦想如此备受争议,他的公司团队也如此神秘,连他的企业上市都如此“蹊跷”……
刘若鹏,光启科学创始人。
作为80后海归,他创立的光启颇为神秘。马丁飞行背包也只是光启涉及的未来科技之一,但它的整个蓝图是深度空间的技术与运营。
在投资界,它是独树一帜的案例。
这家公司于2014年4月借壳港股企业英发国际在香港上市。今年2月,光启控股子公司马丁飞行喷射包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紧接着今年3月,光启又通过A股企业龙生股份巨额定增成为实际控股方,并以15.96亿元认购另一家A股企业鹏博士定增股份,光启系突袭而来。
在科学界,它是备受质疑的童话。
据公开报道,1983年出生的刘若鹏在浙江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杜克大学求学,并在25岁时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发表在《科学》杂志后引发轰动,2010年随即回国成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马丁飞行器只是其收购企业,而光启真正的野心在于此次WE大会演讲中提到的深度空间时代概念,即大气层20公里~100公里的物理空间,而光启的核心科技在于超材料,未来商业模式在于这个空间的运营。从“隐形衣”成名,到人类背包飞行,再到近地空间的构建,一切都太像神话。
在WE大会开始之前,刘若鹏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谈到,他的超材料团队从2000年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而2007~2008年才开始有超材料这种提法。自然界有118种元素,而人造物质基因库现在就已经有510种,通过这些新型物质可以构建新型材料,从而制造新型设备。而他的一大商用方向就是,把人类从拥挤的地面生活解放出来,带到近地的深度空间。“智慧城市、卡车、人,甚至身份信息认证都可以从地面“搬”到空间。”
而广受瞩目的马丁飞行背包除了用于抢险救灾专业市场,最具争议的个人认购也已经开始。在刘若鹏看来,飞行是人类最初的梦想,不仅光启有兴趣,国际上的巨型企业也是热衷于将人送入天空飞行,甚至太空旅游。“今后门槛会越来越低,操作难度也会越来越简单。”
据悉,12月深圳就会有中国商用首飞,含税价160万元,未来光启的梦想是进一步降低门槛,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如驾驶汽车一样实现他们的飞行梦想。因此,光启还成立了面向全球的钢铁侠俱乐部进行培训和推广,以期实现从屋顶到屋顶的城市交通微型体系。
对于与整个深度空间蓝图息息相关的低空开放问题,刘若鹏持乐观态度:“这是全球热门话题,蕴藏巨大机遇。中国也即将出台更多低空开放城市试点。”新的技术和产品问世需要制定系统规则,循序渐进,“就如汽车刚发明时还没有交通规则是一样的。”他表示。
在通往未知的道路上,充满着质疑的目光,但刘若鹏早已习以为常。
关于出行的奇思妙想,还不止如此。WE大会上,量子悬浮、卡普((Kappo,日语为“走路轻快”之意)等应用项目的展示更从技术、社交等不同维度展示未来交通出行的多样性。伴随量子悬浮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轨道在上,交通工具悬浮在下的出行方式将不仅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而通过一款应用软件Kappo,城市骑行族们将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其日常轨迹还将直接影响城市轨道规划。
另一项和空间技术相关的项目是Satellogic创始人EK带来的关于纳米卫星技术的畅想。Satellogic利用最新的纳米卫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实时的卫星图像,成本远低于传统卫星。这将使航天数据的获取普及化,让其成为企业、政府和个人日常决策的影响因素。
人工智能第一步:智能交互
呆萌的大眼睛,大大的脑袋,灵活的四肢活动,喜怒言于色……WE大会上,机器人iCub堪称全场的卖萌担当。由谢菲尔德大学认知神经科学教授Tony Prescott发明的这个小家伙,是当今世界上被公认的最聪明、最灵活的人形智能机器人之一。
从听从命令到拥有自我意识,传统机器人到iCub的变革被媒体形容为“大哥大”与智能手机之间的巨大跨越。iCub外表像一个四岁儿童,然而它已拥有自我意识,能够受目标驱动,可以用挑眉、微笑等面部表情表达六种情绪。
通过一套认知系统,iCub具备与人类儿童一样的思维认知能力,可通过自主学习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当它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就会露出招牌笑容。伴随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iCub未来将可能成为“大白”那样的机器人助手投入实际应用,并进入普通家庭。未来,陪你聊天、听你诉苦的可能真的会是个机器人。
这些都属于人工智能初级阶段的智能交互系统。在WE大会上,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究助理欧冀飞还带来了reForm智能变形技术。它是利用层干扰技术设计出的可以变形的、可以改变材料硬度韧度的薄板界面。软硬度可变的交互界面可带来动态的触觉反馈和变形能力,相较于粒子干扰,层干扰技术可以制造出更轻薄的交互界面构建元素。你可以轻松地将薄毯一般的柔软材料调整变为结实的办公桌,在“桌面”进一步与之进行交互操作。
而未来学家工厂ODD负责人Dhairya Dand的研究则是把人体作为计算的媒介,把新材料作为一种互动工具和思想传播的载体。
DhairyaDand是谁?他在2015年登上福布斯榜和ELLE杂志,被《连线》杂志称为“即将改变世界的创造者”。此外,他还位列波士顿环球时报评选的“25位创新者”名单,并获得“美国国家设计奖”(National Design Award)。他坚信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社会,周到的设计、创新的工程和激进的模式可以一同实现人类幸福。
伴随人工智能、智能交互等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将愈发便利。通过手机连接,另一项在WE大会上崭露头角的微宝机器人则改变了人们玩游戏的传统体验,小小的球身机器人可以在沙地、水中、泥地、平地、草坪等各种地方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另一家年轻的国内科技企业格灵深瞳则基于三维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自主研发出深瞳技术,在人和车的检测、跟踪与识别方面居于世界较高水平。拥挤的人群中,这只可以读懂人的“深瞳”可以追踪人的运动轨迹,实时监测肢体的运动幅度和速度,从而判断姿势背后的“意义”。未来,人群中如果有人双手举过头摇一摇,摄像头就能识别出他在求救,从而自动报警……
虚拟“金字塔”欲取代电视
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现实?伴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答案将变得愈发模糊。
伦敦奥运会上,John Lennon与万人合唱“Hey Jude”;台北小巨蛋,周杰伦与邓丽君隔着时空深情对唱;音乐颁奖典礼上,Michael Jackson重返舞台,用月球漫步、原地旋转等动作带观众重温了流行天王的黄金时代。这些令人惊叹的舞台效果背后,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发力。
眼下,虚拟现实技术开始进入消费市场。WE大会上,一款名为Holus的3D全息投影显示器将虚拟现实技术带到用户客厅里。电子设备在连接Holus之后,即可从设备金字塔形状的透明玻璃里观看到3D效果。和目前市面上多数需要佩戴眼镜或是其他装备的虚拟现实智能穿戴设备不同,Holus无需用户佩戴任何辅助设备,裸眼即可以零距离接触客厅的“第四屏”。
另一项在WE大会上震撼全场的前沿技术则将虚拟现实“投影”到了人脸身上。时而英俊男子,时而妙龄女子,时而凶狠美洲豹……透过日本艺术家浅井宣通发明的FaceHacking技术,“一人千面”显示。通过计算人脸轮廓技术,Face Hacking利用投影效果,瞬间变换人们的表情和外貌特征。一旦投入商用,这款技术将大大拓展虚拟现实投影的应用领域。
而在展区最夺人眼球的除了飞行背包,还有虚拟现实的娱乐项目备受好评。虚现科技首席执行官庞晨带来了全方向VR跑步机Katwalk。
Katwalk是针对狭小空间内全方位的连续动作设计的VR跑步机,化有限空间内的运动为无垠虚拟世界中的探索。Katwalk尤其适用于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类游戏或其他需要用户四处走动的应用,玩家可以通过自身运动来操控游戏中的人物,“真正”地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激战。
文/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