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人和布须曼人 非洲原生土族的故事 纳米比亚人文篇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辛巴人,布须曼人,纳米比亚,土著
  • 发布时间:2015-11-25 11:00

  如果说,非洲大陆像一块披在地球上绚丽多彩的头巾,那么位于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绝对是其中色调最丰富的斑斓图案。

  纳米比亚有着苦难深重的历史,更有着美丽和独特。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当我们经历了一段段五彩斑斓、如梦似幻的旅程之后,才最终确信自己找到了最原生态的非洲、最真实的纳米比亚……

  殖民统治印记

  一个善良而包容的民族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随着一条条新航线的开辟,遥远的非洲南端逐渐进入世人的眼光,但随着坚船利炮一起到来的,却不是文明和进步,而是一段苦难的岁月。可以说,非洲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殖民史,从大西洋到印度洋沿岸的非洲国家,分别成为英、德、法、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的殖民地--殖民者就是一群贪婪的猎人,几百年间黑白两色皮肤在非洲大地上演了无数的冲突。

  从15世纪到18世纪,纳米比亚曾先后遭受荷兰、葡萄牙、英国等殖民者的入侵,饱受残酷的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直到1990年才宣告独立。时至今日,无论是首都温得和克,还是斯瓦克蒙德,都和许多非洲都市一样,随处可见殖民文化的烙印。其中最具殖民地印记,同时也颇具争议的建筑,是“德国骑手铜像纪念碑”,以及市中心的另一标志性建筑--德国基督大教堂。

  1912年1月27日,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53岁生日当天,这座高4.5米的青铜雕像在温得和克揭幕,被命名为“西南骑士”,以此纪念1904-1907年间,在与当地纳马族和赫雷罗族土著的战争中阵亡的德国士兵与平民。纳米比亚独立后,这座炫耀殖民者胜利的纪念碑自然饱受争议,许多人主张将其拆除,也不断有纳米比亚人在铜像附近示威。但是最后,纳米比亚政府还是将其保留了下来,并且将铜像身后的德国殖民地堡垒改建为国家博物馆,或许想以此来鞭策人民,牢记殖民时代的耻辱吧。

  同样充斥着殖民阴影的,还有不远处的德国基督大教堂。1907年,德国殖民者用武力征服了纳米比亚的土著部族,为了纪念殖民战争的胜利,同年8月举行了盛大仪式,破土动工修建教堂,1910年10月16日正式竣工落成。德国人用严谨的态度,在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基础上,运用了流行于19世纪末的欧美新艺术主义风格装饰,将这座教堂打造得精致完美。如今,这座教堂依然保存完好,从纳米比亚政府对这两座建筑物的态度中,我们似乎窥见了纳米比亚原住民的宽容心态。在我们这一群摄影师看来,这是一个善良而包容的民族。

  三头牛换一个老婆

  游离于文明之外的“红泥人”

  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掠夺,给非洲带来的灾难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为了逃避灾祸和战乱,许多部族退守丛林,栖身于边远的、未被破坏的原始环境中,慢慢被遗忘在现代文明之外。时至今日,有些部族依然保留着一部分原始而野性的生活习惯,成为非洲大陆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闻名于世的“红泥人”--纳米比亚的辛巴族,就是这样一个群落,他们被称为“非洲最后的原生态部落”,是一个即将消失的民族。

  到达奥普沃的时候,向导说周边的山区就是辛巴族的居住区域,我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期待已久的机会。在访问了3个小村寨后,我发现每个小村都只有二三十名妇孺留守,而村子里的青壮年男子,都已外出狩猎或打工,往往十天半月甚至更久才能回家一趟。妇女们主要负责在家照顾小孩,同时利用空余时间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每当有游客前来参观,她们就在空地上盘坐围成一圈,把这些手工艺品放在身前贩卖,价格非常实惠。

  占姆斯是当地为我们特别安排的导游,他就是一名辛巴族人,但从小就外出到城市工作,有导游任务时才回到老家。出发前,我们曾特意准备了一些食物、蔬菜和糖果,但占姆斯却特别告诫我们:“最好不要随意送东西给部族里的小孩吃。”这让我们大惑不解。后来,看到一群孩子奋力争抢糖果,抢不到的孩子就放声大哭,抢到食物的孩子咀嚼着糖果,但同时也惹来一群苍蝇,那样的情景既可怜又触目惊心,此时我们才明白了占姆斯的无奈。在另一个村子,一群游客把糖果撒在地上,引诱得孩子们群起而争抢,占姆斯情绪激动,指着对方痛骂,要不是我们极力劝阻,他恐怕会冲过去跟人家打起来。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她们喜欢把一种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裹着,因此,辛巴人的皮肤永远都是红色的,正因为如此,这个部族被称为“红泥人”。这种红色石粉加入水和牛油之后,附着性非常强,涂在身上能保持一周不褪色。事实上,辛巴人这么做并不是单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抵御烈日暴晒,防止蚊虫叮咬。

  占姆斯告诉我们,由于一种神秘遗传基因的缘故,很多辛巴族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这导致许多辛巴族部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的比例低至1:11。因此辛巴人的男女关系比较随意,三头牛就可以换一个老婆,但是必须是一头公牛两头母牛;这里的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个妻子来保证人口的繁衍,但即使这样,辛巴人的人口仍在不断减少……

  辛巴人的孩子独立性很强,很小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他们一般不需要上学,也没有作业,主要任务就是放牧。而在辛巴族人的观念里,孩子越多,就能放牧更多的畜群,就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因此他们也从不实行“计划生育”。

  没有领地的布须曼人

  视沙漠为沃土的优秀猎人

  事实上,辛巴族只是纳米比亚众多土著居民中的典型代表。除了占大多数的班图族外,纳米比亚境内还有许多原生族群,例如纳马人和布须曼人,他们都是南非土著的后裔,在外表上与班图族人和白人差距非常明显,而且生活习俗也独具特色。在告别红泥人群落之后,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拜访了另一群同样原始的族群--布须曼人。在著名的喜剧电影《上帝也疯狂》里,居住在非洲卡拉哈里地区的人对于现代化的事物一无所知。如果哪天听到飞机飞过的轰隆声,他们会以为那是上帝吃得太饱在打嗝……其实电影中的“卡拉哈里人”的生活原型,就是布须曼人,他们是生活于南非、波札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等地的一个土著民族。

  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区大多因为缺水而不宜人类居住,但依然有一个族群生活其间,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布须曼人,也叫“丛林人”。他们为适应沙漠气候而长得瘦小精干,几乎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在他们眼中,贫瘠的沙漠就是一片沃土:他们能够从各种蛛丝马迹辨别动物经过的时间和方向;他们了解沙漠中所有可以食用的植物;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能找到水源;他们四肢精瘦,身体比例极其适合耐力运动……

  直到20多年前,布须曼人依然处在原始社会,几乎无人知晓。他们生活在最贫瘠和荒芜的沙漠地区,像旧石器时代那样,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水源和食物,布须曼人在夏季常常聚族而居,而到了冬季,当水和食物不能满足其需要的时候,便开始以家庭为单位,朝着不同方向迁移,四处寻觅食物和水源。

  布须曼人是优秀的猎人,天生具有寻找水源的天赋,以及非凡的动物跟踪技能。数千年来,由于随着季节的变迁、动物的迁徙路线而不断迁徙、扎营暂居,因此他们至今依然是纳米比亚各族中唯一没有传统领地的族群。当他们的生活被世人逐渐了解之后,那些强大的天赋能力,受到一些农场主的喜爱,甚至还有一些优秀的布须曼人加入军队,担任搜索任务。

  在回归的途中,我想起以前看过一篇报道。1978年,一位记者在采访纳米比亚土著部落时问他们:“你们的生活这么落后,想过要改变吗?”土著们回答道:“我们的生活是美的。没有战斗,没有犯罪,没有饥饿,也没有任何仇恨。对此,我们已经感到十分满意。您呢?您生活得好吗?”记者张了张嘴,竟然无言以对……

  时至今日,我们眼前的这些土著族群,虽然已经逐步受到外界的影响,但似乎依然在表达一种不肯改变的态度。他们在很多方面比较贫乏,但那些清澈的眼神里,盛满了淡定和满足,或许,这才是最宝贵的精神传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