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黄飞鸿情结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单是以黄飞鸿为主题拍摄的电影就已经高达100部,其中有我们这一代人耳熟能详的李连杰版黄飞鸿,也有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扮演同一角色次数最多的关德兴版黄飞鸿,而扮演黄飞鸿的演员还有赵文卓、谭咏麟、成龙、刘家辉、张卫健等等知名演员。纵观全球影史,再难找到一个像黄飞鸿系列电影这样庞大、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电影作品。而更加值得玩味的是,这一百多部黄飞鸿的影视作品,几乎全部由香港人拍摄而成。香港人如此热爱黄飞鸿,原因何故?

  中国的武侠,武字打头,接着才是“侠”字。作为一个武侠题材的主角,不但功夫要好,而且要有侠义精神,懂得锄强扶弱,宁折不曲,还要有为国为民的正气。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刚经历数十年的动荡,蒋介石带着“国军”撤退到台湾,共产党当家立国,而香港却仍然归着万里之外的英国女王统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武侠题材多以动荡的时代作为背景,以此借古喻今。例如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讲述的是晚清时代列强入侵,江湖义士反清灭洋斗争的故事;而金庸的《书剑恩仇录》,讲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秘密组织红花会反清复明的故事。两本书紧贴真实历史,在虚构的主角身上加上许多与历史细节符合的情节,将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虚实相间,主角不仅武功高强,而且忧国忧民,这对于被英国殖民,被迫与一衣带水的中国相隔的香港而言,无异于是一个融入中国文化的关键点。政治上,香港在一百多年间一直未能和中国保持联系,但在文化、风俗、语言等各方面,香港依然是典型的粤南文化,这使得香港人一直以“中国人”自居,黄飞鸿这样一个广东的武师,也就成为了香港人连接中国的一个文化桥梁,也成为香港人体现其民族感的重要因素。

  自上世纪30年代起,黄飞鸿的故事就在粤港两地流传,再加上他的徒弟林世荣与邓世琼移居香港开馆授徒,更让黄飞鸿三字深入人心。他在市井坊间流传故事多以其行侠仗义,帮助穷苦人家打击恶霸为主,这样的故事不仅容易讨得平民百姓的好感,也容易拍成电影。于是在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的电影在香港诞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单是1956年就拍摄了14部,每个月都有新的黄飞鸿电影可看!而扮演黄飞鸿的关德兴和扮演反派的石坚也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人物,同时也让香港电影,从一开始女角独挑大梁的风花雪月戏,开始演变为阳刚气质浓郁的功夫戏,此后《独臂刀》、《龙门客栈》等武侠电影与李小龙的出现,更让大银幕上的功夫片达到辉煌巅峰。

  由于关德兴版的黄飞鸿深入人心,以致于在他出演黄飞鸿的年代,极少有其他演员能在大银幕上饰演黄飞鸿。直到7 0 年代末期, 关德兴年纪见大, 逐渐隐退之时,才有其他演员开始挑战这一角色,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成龙在《醉拳》里饰演的黄飞鸿,与徐克导演、李连杰版的黄飞鸿。成龙版的黄飞鸿古怪刁钻,与关德兴版的古板严肃的黄飞鸿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成龙拍摄《醉拳》的时候是70年代末,当时逗趣型功夫片风靡大银幕,成龙将黄飞鸿这个金字招牌结合了当时最流行的功夫元素,由此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当年创下了近700万港元的票房成绩。随后也有其他演员扮演过黄飞鸿,但因为题材上的老套和重复,所以均没有取得太大的反响。

  1981年关德兴拍完《勇者无惧》之后意欲退休,而黄飞鸿也随着关德兴的隐退而在大银幕上沉寂了十年。这十年里,香港电影以徐克、许鞍华、严浩为首的新浪潮电影在香港影坛上崭露头角,完全颠覆了香港电影的格局,极大的冲击了老派港片,并且占据影坛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

  在这十年间,香港电影不再局限于武打片与风月片,探讨现实的严肃题材、奇思怪想的幻想片、欧派风格的文艺爱情片等等纷纷涌现,功夫片的影响力开始式微,而黄飞鸿也自然不再成为银幕的宠儿。直至1991年,导演徐克决定重新拍摄《黄飞鸿》,并且邀请了因《少林寺》而出名的功夫明星李连杰出演(随后由赵文卓接替),黄飞鸿才再度开始活跃于银幕之上。而徐克执导下的黄飞鸿,也已经完全不同于关德兴版的旧时形象。

  关德新、成龙等人的《黄飞鸿》还是旧时代的武侠片模式,主角以复仇与除恶为主,没有任何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轻易地放到任何一个地方、一个时代;而徐克的《黄飞鸿》则在故事格局上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故事的视角从广州这一席之地开始,逐步放大到整个处在维新变法与列强虎视眈眈意欲瓜分天下的近代中国。

  在《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中,西太后为宣国威,举办一场全国性的狮王争霸战,黄飞鸿从广东前往京城。这在历史中从未发生过。很显然,这个时候的《黄飞鸿》已经不再是一部单纯的武侠电影,他更包含了当时港人对整个中国的家国情怀。徐克拍摄《黄飞鸿》六部曲的90年代,正处于回归前夕,离开了中国百年的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但在这百年里,两地一直处于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熏陶,香港如何才能融入中国,如何才能弥补一百年的空缺?黄飞鸿这个人物,成为香港电影人一个链接中港的桥梁,徐克藉着黄飞鸿这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加上真实的历史背景,以虚构他的人生经历,来勾勒出香港人眼里的近代中国。

  电影中的黄飞鸿,见证了近代中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的诸多历史。他见过慈禧太后,对她说:“勇者无惧,仁者无敌,最重要的还是智勇合一”;他眼见八国联军对紫禁城的摧枯拉朽,沧桑悲怆地说出“赢了一块牌子,却输了整个江山”;他能与孙中山一起探讨中国缘何衰败,如此开启民智,也与与香港传奇海盗张保仔激斗连连,互有胜负。黄飞鸿和香港人一起,参与了中国的历史,成为中国的一份子。从关德兴到李连杰再到赵文卓,黄飞鸿在银幕上的变化,则可看成是香港人逐渐融入中国的过程。在香港人的心目中,黄飞鸿这个人物已经升华为华人所共有的文化标志,他是香港存在于中国的见证,意味着“香港人”隶属于“中国人”,对于被英国殖民了上百年的香港而言,这份归属感显得格外的重要。

  100多部黄飞鸿的电影,见证着香港电影的变迁,也见证着香港的历史。迄今为止香港银幕上最后一部黄飞鸿电影,是1997年徐克监制、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在这部电影里,黄飞鸿和因回归而带来的移民潮里的众多港人一样,远走他乡,不再归来,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意犹未尽的孤单背影;而如果将来我们再在大银幕上看到黄飞鸿的身影,想必又会是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