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科学幻想”的实现不是100年 也不是60年,而是有生之年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科学幻想,刘慈欣
  • 发布时间:2015-12-24 10:31

  刘慈欣在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上对未来媒体提出的三个预言与其在《三体》中描绘的未来人类社会颇为相似:

  1、新型的人机接口技术的突破将对未来媒体的形态有重大影响,这主要包括直接植入人体,与人在生理上直接结合的人机接口技术。

  2、未来媒体可能是全时段的,在一天24小时内与受众不间断联接,成为人类感官的一部分。

  3、将模糊国家的界限,使人类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更加趋向于一体化。

  原有边界的消失

  不论是《三体》中的科幻世界,还是刘慈欣对未来媒体做出的三个预言,其核心都是科技与社会的完全融合,科技与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直至消失,生活就是“科幻”的,媒体本身自然也成为了“科幻”的。

  这种“科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原有边界的消失。这里的边界不是特指某一个领域的某一条边界,而是代表你所能想象的各种边界。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对日常生活的不断渗透,人们的原有认知逐渐被新的认知取代,社会发展的脚步由人类需求推动,以人为中心,一个人就是一个单位,就是一个移动的载体。这个载体承载着原有如手机、电脑等设备拥有的功能,即刘慈欣预言中提到的“人机接口技术”。

  什么是人机接口?其实就是通过科技手段,向人体植入替代手机、手表、电脑等设备,而这些如今需要我们握在手中、戴在手上、摆在桌上的设备将有可能凝缩为一个极小极小的芯片,小到放到我们身体中不会有任何不适。植入后,将不再需要显示屏,眼睛本身就可以成为显示屏,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可以查阅自己想知道的信息。

  在人机接口技术普及的前提下,媒体也将变为24小时全时段与受众连接,成为感官的一部分,24小时主动且直接向受众大脑推送新闻信息,即便是在睡梦中,受众也可以阅读新闻,你甚至不知道自己何时进行的“阅读”这个行为,但新闻内容却已被自己知晓。当然,这一切会建立在你对新闻有需求的前提下。

  而“成为感官的一部分”,是指媒体所报道内容将会360度无死角融入视觉中的情境,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你身在中国就可以瞬间仿佛置身于法国的新闻事件现场。

  未来的媒体将更加自由、更加注重事实与时效性,纪实性的新闻报道将由人工智能自动发出,媒体工作者将更多执行决策职责以及深度文章撰写。就如纸质书籍也许不会消失,但很难逃脱最终仅变为满足一部分情怀人士的小众爱好。

  遥不可及,还是触手可及

  我们常习惯性将“科学幻想”归类于自己的未来之外,但科幻真的那么遥不可及吗?凡尔纳写出《海底两万里》时,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未来真的会造出各种各样的“鹦鹉螺号”。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就是从一个个科幻世界变为现实世界的过程。

  刘慈欣对媒体未来的预言背后是对整个人类未来的一种预言,如果你仔细观察当下,你会发现,大刘口中的这个世界已经并不遥远,也许在你有生之年便可见到。

  举个最热门的例子。现今虚拟现实发展迅速,甚至已从追求视觉的身临其境感向其他感官扩展。墨西哥一个团队研究可感知冷热的VR手套已初见成效;谷歌的VR眼镜已经与其街景地图相关联,让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在世界上的任何目的地中;再如三星在今年NBA新赛季揭幕期间推出了VR直播服务,人们坐在家中便可享受“现场”感受;澳洲更是已经开了一家VR游戏体验馆,让玩家置身末世,亲自体验持枪击退丧尸的刺激感……

  这些看似刚刚起步的发展,都是走向科幻世界的阶梯。要知道在我们玩红白机的时候,也没想到任天堂的游戏手柄有朝一日会不需要电线连接,只需晃一晃,就能让电视里的马里奥蹦起来。

  时代的齿轮转动不停,科技的脚步始终向前,科幻世界是存在小说中、影视中、脑海中永恒的主题,更是我们触手可及的未来。只要探索不止,创新不止,科学幻想的实现就将在我们有生之年!

  文/尼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