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高存款利率势在必行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调高存款利率
  • 发布时间:2010-10-11 09:08
  9月24日,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通过了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史上最严厉法案——如果中国的货币被认定为人为低估,美国政府有权对中国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如何缓解这种压力?《投资者报》认为加息是目前唯一的方法。

  8月份的房地产数据又在挑战中央调控房地产的决心,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3%,房地产开工又出现上涨趋势。CPI创两个月新高,为呼吁加息的人士提供了论据。

  然而反对加息的声音声势更大,他们认为利率是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加息可能会导致热钱流入,外汇占款跟着增加从而对冲部分加息的效果。

  可在我们看来,虽然美联储9月21号的会议决定维持当前的基准利率,但是也警告了市场要预防通胀的压力。输入型通胀、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SHIBOR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上升都意味着调升存款利率势在必行。

  而且,长期的负利率对改善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并没有好处。

  外汇占款增加流动性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中国1至6月进出口总值13548.8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43.1%。其中出口7050.9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7.9亿美元,增长52.7%;贸易顺差为553亿美元,下降42.5%。虽然贸易顺差有所下降,但外汇储备继续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9月是人民币活跃的一个月,至9月2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终于向下突破了6.7大关, 而美国国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丝毫不见减小,有关人士甚至表示人民币该一次性升值15%。

  通常中国面对这种压力,都是采取适当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然而此次的情况有所不同:隔夜SHIBOR利率已经上升至1.8069%,调整准备金率比起加息,对银行的资金面影响更大——比如一些银行变相高息揽储的事时有发生,这说明他们在两者之间更倾向于加息。在巴塞尔Ⅲ协议出台后,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的现象。

  博弈日元 需要加息

  中国为了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在不断努力。

  继6月份购买了457亿日元的日债之后,7月份继续加大购买力度,该月份购买日债的数量达到583亿日元。

  日本财务大臣野田公开表示:“不明白中方真正的意图。”日本方面认为,中国可能是逼迫日元强势,来抑制日本经济的复苏,并从中获利——通过日元的逐渐升值,中国持有的日元资产也会升值;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头寸,减少在未来美元贬值过程中遭受进一步损失。

  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日本在经济复苏刚起步的情况下,其核心利益就是维持低汇率,所以他们果断出手,在公开市场上抛售2万亿日元以平抑汇价。

  有意思的是,这次操作似乎刚好和中国形成了一次“对冲”——中国卖出(或减少买入)美债,买入日债;日本卖出日债,买入美债。很明显,日本对汇市的干预就是为了打击中国购买日债的动作。显示,中国此次调整外汇储备的尝试并不成功。

  这样看来,加息可以缓解各种压力——避免对人民币继续重新估值;打击风险交易,并逼迫日元升值,这会导致中国对持有日元资产的兴趣不断增加,有利于外汇储备结构的调整。

  加息如何逼迫日元升值:第一,中国加息,必然引起海外流动资金涌入中国;第二,海外资金大都来源于低利率国家如日本,日元拆息交易活跃;第三,日元需求急剧上升,市场汇率上涨。

  再者,美中之间汇率的历次争端,通常都是中国方面以紧缩政策来应对升值压力。无论是通过提高利率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都是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手段,美国没有理由反对。

  存款加息影响甚小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主要制约中国加息的因素。

  2009年的巨额贷付息近在眼前,而民间融资利率在年内一度达到100%以上,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制,实际贷款已经变得很高,实际利差也变大。所以,贷款利率相比于存款利率,加息更有压力,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减小息差,的确有不小的空间。

  所以,第一轮的加息应该从存款利率开始,非对称加息是最可行的办法。此外,央行官员似乎也认同这个道理。周小川最近指出,如果降至零利率,商业银行的储蓄成本为零,导致银行没有发放贷款的压力。

  9月21日的美联储会议却再次决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由于美国的经济复苏缓慢以及房地产持续承压,美国将继续延长施行低利率政策的时间。美联储将持续关注经济前景,并采取相应措施支持经济复苏和通胀回归。”

  我们注意到,8月的时候联储会议并未将通胀纳入发言稿,这次美联储明确提出容忍通胀,加上美元兑人民币的继续贬值预期,中国的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另外,CPI接连走向高位,但PPI却出现大幅下降,这显示中国的物价结构已经发生改变,比如资源和进口类产品(包括农产品)已经呈现出脱离CPI指数中的其他商品、独自走高的势头,而不是仅有专家们说的翘尾因素或者货币超发的后续效应。

  诚然,利差缩小会严重影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利润率,而且巴塞尔Ш协议也会对银行业产生打击,不过考虑到危机后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明显削弱,决策层应有所取舍:不妨舍银行,取民心(实体经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