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低价贱卖的命运能否扭转——稀土保卫战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低价,贱卖,稀土,保卫战
  • 发布时间:2010-10-11 15:00
  1978年,中国稀土产量仅1000吨。

  1985年,稀土精矿产量就达到了8500吨。七年,翻了八番。

  1988年,中国稀土产量已经达到了29640吨,超过美国25950吨的年产量,美国不得已封存稀土矿。

  2006年,稀土产量达到了132500吨。

  看似可喜的增长,然而这组数字的背后,却埋藏着稀土产业的“毒瘤”。1995-2005年,十年间,“稀土价格长期处在1985年的水平,高质量的纯单一稀土和单一金属,一直在以很低廉的价格销售。”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说。

  稀土矿长期低价出口,源于稀土分离行业初期利润高,众多企业为攫取利润一哄而上,“分离厂曾高达100多家,稀土分离产能达到15万吨,而全球年稀土需求量仅为10万-11万吨,这导致市场严重供过于求。随后,企业之间就互相压价。”徐光宪介绍。产量的急速增长,致使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稀土矿被迫遭遇长期低价贱卖的命运。

  随后,在各方呼吁之下,稀土资源开始被重视。限采令、出口配额制……一道接一道的政策性约束接踵而至。而美、欧、日、韩等地区和国家也没有闲着,一边向世贸投诉和抗议,一边忙于设立合资公司,以确保自身资源需求。可谓是外部风云诡谲,内部暗潮涌动。

  稀土储量锐

  稀土矿低价销售造成的损失,仅仅是稀土产业“毒瘤”中的冰山一角。相较于此,稀土资源的大量流失才更为令人忧心。目前,无论是北方的白云鄂博稀土矿,还是南方的稀土矿,现存储量都已较原有储量减少了一半,也就是说,稀土矿已被开采了一半以上,而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可开采年限仅为二三十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稀土的工业储量为520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11235万吨的46%。仅隔一年,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就锐减为3600万吨,所占比例下滑至36%。伴随着挖掘机的深入,出口量的增加,是稀土储量的急剧减少。“近年来稀土矿过度开采,虽有政策限制,但还远远不够。”徐光宪说。

  据了解,中国稀土矿储量中,内蒙白云鄂博矿为4350万吨,占全国储量的83.7%。白云鄂博矿的稀土主要在主东矿。主东矿的矿石储量为6亿吨,含稀土3000万吨。从1958—2009年,主东矿被作为铁矿已开采3.12亿吨,尚余2.88亿吨。“如果按照2009年年开采1200万吨的速度开采,24年将采完。因此,应该逐年减少主东矿的开采量,增加西矿的开采量。”徐光宪说。

  南方稀土矿储量更不乐观。据了解,南方离子型矿的工业储量为150万吨,从1970年开始,到2007年的37年间,每年开采约6.43万吨,已消耗90.4万吨,占比60.3%。截至2009年底,只剩40.3万吨。

  “目前,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三分之一的产量都是用于出口了。如仍按每年开采6.43万吨的速度,则6年多点的时间就将开采完。”徐光宪说,“中国南方的离子型稀土矿是中重稀土矿,而国外的稀土矿多是轻稀土矿。因此,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开采量必须大幅减少,以保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藏。”

  徐光宪介绍,年6.43万吨稀土矿开采量,仅生产稀土4.5万吨。因此,利用率低造成稀土矿产严重浪费也不容小觑。“南方离子型矿利用率只有70%。2007年以前利用率更低,只有50%。因此,应该提高回收率,以避免资源浪费。”徐光宪说,“回收率可以提高到90%。”

  与储量大幅减少相对应的,是需求的不断增长。新能源,主要是风电、新能源汽车,因政策支持呈利好之势,加大了对钕铁硼永磁材料的需求。而稀土矿中的钕和镝,是钕铁硼永磁材料不可缺少的金属元素。此外,节能(节能灯等)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兴发光材料需求的增长,也加大了稀土矿的需求。

  一边是需求在增长,而另一边是产量在限制,这就带来了稀土价格的升温。据上海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9月6日,氧化钕价格为22万-22.5万元/吨,较1月12.2万-12.9万元/吨的价格,上涨了80%。9月6日,氧化镝价格为1400-1450元/千克,较1月620-630元/千克,上涨了125%。

  对于这一轮的涨价,徐光宪并不满意,他说,“国外自主开采成本要比从中国进口高4倍,因此,稀土矿产价格至少还有4倍上涨的空间。而氧化镝因其稀缺性,还有10倍的上涨空间。”

  在业界,稀土矿一直有“工业味精”之称,仔细斟酌,这称呼相较于稀土矿,实则不合适。作为调味品的味精,本是可有可无,而工业对稀土矿的需求,量虽然不多,但是不可或缺。所以,“工业味精”之说,难免小觑了稀土矿的重要地位。

  遭遇政策急刹车

  稀土产量过剩源于稀土长达十年的无序开采,一直未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这一状况直到2007年才有所遏制。2007年,国土资源部在正式下文规定,限制稀土年产量为8万吨,略低于全球10万吨需求量。限产之后,2007年稀土价格比2006上涨了1-3倍。此后至今,稀土产量一直未能摆脱政策性限产的局面。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却使得稀土产量再次抬头,“主要是因为日本等主要稀土需求国,在中国廉价销售稀土矿时,已经有近20年的稀土储备。”徐光宪说。

  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师MarcHumphries的一篇名为《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条》的报告,验证了中国稀土产能的再次上涨: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占世界36%;产量则为1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7%。

  大量无序开采,带来矿产资源的急剧减少,使得贱卖十余年的稀土矿,在2010年遭遇政策急刹车。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2010年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全国稀土矿(稀土氧化物REO)开采总量指标再次进行了严格控制。

  《通知》规定,2010年稀土矿(稀土氧化物REO)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9200吨,其中轻稀土77000吨,中重稀土12200吨。并且,2011年6月30日前,原则上暂停受理新的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

  7月,国土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填报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进展情况统计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省级稀土等矿产勘查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上报稀土等矿产资源的现有开采情况,并对下一步开采编制成文规划。

  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则公布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向稀土行业和社会各界征求修改意见及建议。准入条件从生产布局条件、生产规模、工艺和装备、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设置了稀土矿开采、冶炼门槛。这是我国首次从生产规模方面设置稀土准入门槛。

  此外,《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也于4月在环保部通过了审议。除规范探矿采矿外,出口配额也有所限制。据了解,2010年商务部稀土出口配额全年为30258吨,相比2009年的5万吨,减少40%。

  可谓是一系列重拳不断出击,其中,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出口配额限制”制度,而这也是最受争议的,抗议声音尤以美、日、欧等稀土需求旺盛的国家和地区为最。据了解,早于2009年6月,美国和欧盟就中国限制稀土等战略性物资出口上诉世贸组织。当前,日本也高调加入向中国施压的行列。8月28日,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日方曾又一次要求中国放宽对稀土的出口限制。

  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未单纯的坐等整合限产后的命运,一些外企已经采取了设立合资公司的形式,以保证原料供给。美国方面所谓的将稀土开采重新提上日程,也只是计划重新开采,是很模糊地预计,还没有落到实处。因此,不是限产整合,就能拿到定价权了。限产整合对价格走高是有好处的,但这个效用发挥也是一个很难的过程。”第一证券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巨国贤分析。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专业人士认为,限制出口不是最终目的,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应该列为国家级战略物资,由国家统筹调配,并进行立法,私自开采和出口以相应的法律进行制裁。“国外大多有战略物资法以保证资源的安全。”他说。

  南方整合难度大

  与限产并行的,是目前炙手可热的行业整合。2010年可谓是中国稀土矿的并购之年。在北方,以包钢稀土牵头,整合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方稀土矿,略显成效。然而南方,虽有五矿、中铝等央企插手,但依然是枭雄混战。“短期看来还可以,但最终效果怎么样,真的很难说。”巨国贤说,“其实整合每年都在讲,已经讲了十几年了,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很明显。最终还要看政策的执行力度。”

  需求增长预期下,带来了稀土价格的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各家企业为抢夺优势资源展开的混战。江西、四川、福建等南方主要稀土矿产地,成了稀土资源大战的主战场。无论是中铝、还是五矿,乃至江西铜业、厦门钨业,都为竞夺稀土矿产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直至8月10日,南方五省区15市共同签署《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南方稀土混战局面总算是暂告一段落。根据方案,联合监管行动落实于企业界即为“探索建立稀土矿产品电子交易统一平台等,增强区域矿产业集聚效应;强化行业自律,形成企业间稀土矿产品联合磋商定价机制和矿产品调配机制”。

  也是在8月,内蒙古自治区正式下发文件,明确全自治区范围内的稀土战略资源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营。看似已显平静的矿产争夺战,真正的难题还在后边。

  “民营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有盈利空间的情况下,会尽可能的通过稀土产量最大化来创收。稀土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虽然暂停了,但是之前已经批准了很多,存量很大,这需要政府和参与行业整合的企业把这些小矿证回收上来。而这是需要时间的。”国金证券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王磊说,“并且,收购需要对价,一些小企业有意提高价格,也提高了收购的成本,加大了收购的难度。”王磊告诉《英才》记者。

  其实,整合的难度主要在南方,而不在北方。“南方稀土资源过于分散,牵扯的利益方太多,而北方一直是以包钢稀土为主,整合起来比较容易。”徐光宪说。

  对于资源整合方式,王磊认为,由国企或央企牵头整合最好,“因为现在稀土需求太少,一些小的民营企业随便挖一挖,可能就占5%-10%的产量很大的市场份额了。而国有企业是不一样的,会严格遵守稀土生产指标。”

  不过,正如王磊所预测,矿产整合,不能一蹴而就。“原来是比较散,现在是在往起拢,但是拢一下子就出结果也很难。也没有数量化的标准。”巨国贤也持相同观点。

  相较于资源混战,已有部分企业,以中科三环、五矿以及包钢稀土为代表的企业先行一步,整合产业链。

  无论是限产,还是整合,“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王磊说。与之相比,直接限制出口的效果则相对明显。2010年,商务部已下达的稀土产品出口配额为30258吨,其中内资企业共分配到22512吨,外资企业共获得7746吨。出口配额比2009年减少了40%。据悉,中国明年的稀土出口配额将会继续缩小。

  产值与产量不匹配

  “新能源发展对稀土的需求拉动最大的就是轻稀土,而轻稀土方面主要受益者是包钢稀土。”虽然巨国贤认为,新能源对稀土需求的拉动作用有多大,很难实现量化。但是,从稀土价格的上涨幅度可见一斑。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对钕铁硼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节能发光材料对稀土的需求也在持续上涨。“目前,下游需求比较旺盛。”王磊说。

  平安证券研究员肖燕松给出了一组数据,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到2020年,国内混合动力车年产量124万辆,纯电动车年产量超400万辆,预计带来4.4万吨/年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从全球范围来看,2020年混合动力车产量将超过1200万辆,纯电动车产量超过600万辆,带来9.8万吨/年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市场规模可达466亿元。

  而风电方面,预计到2014年,全球风机用钕铁硼市场规模可达到129亿元,复合增速33%;国内风机用钕铁硼市场规模达到48亿元,复合增速50%。家电方面,以变频空调为例,预计到2013年将成为国内空调的主流,带来钕铁硼的市场超过30亿元。在洗衣机、冰箱等其他家电领域,会有类似的效果。

  这一需求的上涨,带动了钕铁硼板块股价的飙升。以中科三环为例,9月8日收盘价为19.17元/股,而1月8日收盘价为9.28元/股,八个月上涨了106%。

  不过,我国钕铁硼产量虽高,但主要集中在电声、磁选等中低端市场;而中高端市场如音圈马达(VCM)、核磁共振(MRI)、风机、车用电动机等领域主要为日本占领。

  “钕铁硼行业的核心技术在于制造工艺,对产品的均匀性、一致性、镀层质量要求很高。由于工艺技术水平和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的原因,我国钕铁硼磁体在均匀性和一致性上不如日本。”肖燕松说。“钕铁硼工艺专利很多在美国,国内只有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五家企业跟外方签有协议,出口需要给付专利费。”

  目前,中国钕铁硼磁体的均价只有日本的40%左右,导致产值与产量不匹配。2008年,我国钕铁硼产量全球占比78%,但产值占比只有58%,产量和产值不成正比。而日本,产量占比21%,产值占比高达38%。目前,高性能钕铁硼市场中,日本占有71%的份额,中国只有23%。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