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天堂之门”——瓦拉纳西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瓦拉纳西
  • 发布时间:2016-01-20 17:34

  马克·吐温对瓦拉纳西的评价是:比历史更长,比传统更老,比传说更悠远。毫无疑问,瓦拉纳西是印度教徒心中的“耶路撒冷”,这里大概有1500座以上风格各异的寺庙,而印度人心中的圣河——恒河从这里缓缓淌过,据说印度教徒有四大人生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这其中,有3个可以在瓦拉纳西实现。

  瓦拉纳西(贝纳勒斯的梵文名字)是印度著名的圣地之一,被认为是印度最古老和最神圣的城市。相传是在5000年前兴建,是古代迦尸国首都。即便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也要望其项背。

  恒河——孕育文明的女神

  说起瓦拉纳西,或许很多人都认为陌生,但是这个城市中流淌的一条河却驰名在外,那就是圣河——恒河。恒河之于印度,就如同黄河之于我们,然而除了孕育文明的盛名,恒河之上还笼罩了千年神秘圣洁的意味。

  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意为雪王)的公主,为滋润大地,解救民众而下凡人间。印度教徒则认为恒河之水来自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东南坡的玛法木错湖,相传,这里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湿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神山”。湿婆的妻子乌玛女神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玛法木错湖是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水是从“神山圣湖”而来,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也被视为地球上最为圣洁的水,只要经过它的洗浴,人的灵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获健康生命。

  在印度教徒心里认定,一生至少必须到恒河净身一次。所以千百年来,朝圣者的足迹遍布了恒河两岸,而灿烂的文化中养育了多如繁星的诗人、歌手、修行者,他们常常聚集于此,不吝于赞美女神的慷慨。

  交织生死的“天堂之门”

  来到恒河河畔,不管你是否与她有同样的信仰,想必都不愿错过这个远古女神的拥抱。在瓦拉纳西城的新月形河湾两岸,历代王朝先后修筑了大小64个台阶码头,供人们沐浴礼拜之用。每日清晨,当朝阳映出河面的薄雾,丝丝寒意游走盘桓,千年以来从不间断的,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本地人或外乡人,怀着虔诚的心情,他们走进恒河,面朝东方,双手合十祈祷,然后掬起一捧河水淋到自己头上身上,而且他们从不介意观光客们的镜头,女神的圣洁已经完全占据了他们的心。大部分的人们都不那么严守传统(用银质水壶装水,虔诚诵经),他们可能在游泳,可能浑身泡沫,可能嬉戏,甚至还有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和衣衫褴褛的苦行者,女神用她最宽大的胸怀包容着所有人,祝福着所有人。恒河岸边有很多婆罗门的祭师,他们有的身穿洁凈黄袍,端庄平和;有的身披麻片,形容枯槁,唱诵、布道、祝福在喧嚣的恒河边飘荡,深情动听,仿佛回到神话的时代。

  恒河之美不在于其河水的柔美,而是那亘古流淌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在这条河中,贫者、富者、生者和死者共同享受着神的馈赠与祝福。很多自知时日无多的人们会选择来到恒河迎接死亡。印度教徒死后,尸体以白布包裹成木乃伊状,覆盖着镶金线的黄红绸缎,被四五名大汉以竹担架抬到焚化场的木柴堆旁。在暮色将临时,婆罗门举行仪式后,便可以火葬了。肃穆的气氛、腾空的浓烟和空气中弥漫的刺鼻气味,最后将一切都倒入恒河,岸边已经积了一堆黑灰色的物质,水面上飘浮着鲜花,偎依岸石,仿佛留恋人间徘徊不去。每到这个时候,大家似乎都回到几千年以前,生死轮回不息。于是也让依傍恒河而生的瓦拉纳西城冠上了“天堂之门”的美名。

  奇妙的瓦拉纳西古城

  瓦拉纳西像很多古城一样,新城拥有现代化的生活,而旧城则完整的保留着历史的痕迹,有人打趣:“这儿的房子也许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而瓦拉纳西的下水道,却是17世纪时期的产物。”他坐落在恒河西岸的岩壁至上,无论是人群还是建筑都显得拥挤不堪,但是恒河东岸却是一马平川,了无人烟,蔓延至目力不可及处。想起佛陀经常在经典中以恒河沙举譬喻,用双手掬起河沙,似乎这一幕一直在这片荒芜的沙地上上演。然而这种奇妙景象的成因却没人能说的清楚。

  瓦拉纳西在恒河边建了大大小小约100多个河坛,当地称为“加特”(Ghat),它们都是在不同年代,由不同王国所建,据说其意义也各不相同。现在有些加特已经改为旅馆,有些是餐厅,也有荒废的加特,成了野鸽的家。

  这里不仅布满了野鸽,猴子、神牛也到处都是。在瓦拉纳西,神牛们每天游荡在狭窄的街道上,每隔几十米就有神牛还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使街道更显得拥挤不堪。这些神牛每天都会有专人为他们喂食,每天晚上还把它们赶到指定的窝棚过夜,每隔一段时间,还带它们到恒河沐浴,不过它们并不满足,有时它们还很调皮的溜达进店铺中,往往吓的游客惊叫连连,然而当地人却早已见怪不怪了。

  文/本刊记者 刘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