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暴跌之下的“人心溃散”:寻找“人心底”是关键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A股,股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23 16:10
2016年的“开门黑”,让整个市场上的恐慌情绪急速蔓延。而我们观察到,相比前两次的“股灾”,本次暴跌之后“人心的溃散”变得更加明显。一方面,众多机构苦心累积的绝对收益“安全垫”在本次下跌中被瞬间击穿;而从散户角度来看,证券市场交易结算余额也创下了三次股灾以来的新低。
我们认为,促发2014-2015年A股牛市的核心因素不是业绩,也不是流动性,而是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不断提升。面对当前“人心惶惶”的市场,讨论“估值底”已经没有太大意义,而寻找“人心底”,重新聚集市场人气才是关键所在。
本次暴跌“人心溃散”更为明显
有时候,即使刺破泡沫的利空因素完全消失,股市也很难在短期内再回到泡沫时的水平。究其原因,在于泡沫破灭后对人心的伤害实在太大,重新集聚人气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新年后的暴跌可谓是近一年以来的第三次“股灾”,而相比前两次“股灾”,这一次我们观察到“人心的溃散”变得更加明显。
从机构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去年四季度新发了很多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比如保本基金、二级债基、年金、万能险等等),他们是去年四季度A股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但是年初以后的暴跌使得他们辛辛苦苦累积的“安全垫”被瞬间击穿,很多产品受交易规则限制,不得不全部清仓。接下来他们需要重新累积“安全垫”,然后根据“安全垫”的厚度逐步增加股票仓位,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很多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在去年底为了搏排名,都将股票仓位顶得很高。而新年之初即开始暴跌,且成交不活跃,这使得他们很难迅速减仓,相当于是被“高位闷杀”。因此接下来市场如果真的开始企稳,对他们来说首先要做的是把过高的仓位慢慢调整到中性水平,并且在结构上也要从极端偏向中小盘调整到均衡配置。
从散户的角度来看:在去年的两次“股灾”之后,证券市场交易结算金余额都经历了明显的下滑,但从未跌破过2万亿元,这说明很多散户在“股灾”后进行了减仓,但是减仓后的钱并没有通过银证转账转出,而是随时准备着“入市抄底”;而本次暴跌之后,证券市场交易结算金余额已迅速跌破2万亿元,这说明很多散户可能已经“彻底死心”,因此将钱通过银证转账转出,转而投向其他资产,这些钱要再次回归股市可能需要等到A股再次显现“赚钱效应”之后。
讨论“估值底”已无意义
随着近期的暴跌,市场上许多声音指出,A股的估值已经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在这时候或许可以吸引价值投资者入场,进而带动市场见底回升。
对于这一观点,我们有着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A股几次历史底部的PB比较来看,A股目前整体的PB水平为1.7倍,而在2005年998点的时候为1.6倍,2008年1664年的时候是2.0倍,可见目前的估值已经非常接近历史底部的水平了。但其实将A股整体估值水平压得这么低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服务板块的PB水平目前只有0.9倍,比前两次底部时的估值水平整整低了50%。如果将金融服务剔除,那么A股目前的PB水平为2.3倍,比历史底部还是高了40%。
更重要的是:A股剔除金融后,其净资产的盈利能力(ROE)已经明显低于2005年和2008年的水平,这使得单纯通过PB绝对值的比较已经没有意义了。具体来看,PB代表的是对净资产的估值,但是A股剔除金融后,其净资产的盈利能力(ROE)却在最近几年持续回落——预计A股剔除金融后的2015年ROE只有7%,将创历史新低(2005年998点时A股剔除金融的ROE为7.5%;2008年1664点时A股剔除金融的ROE为8.9%)。可见,A股剔除金融的PB比历史底部高了40%,但即使其PB再跌40%回到历史底部的水平,也不能说估值已经见底了,因为目前的ROE已经远不如往年,单纯比较PB的绝对值已经没有意义了。
寻找“人心底”是关键
我们认为,促发2014-2015年A股牛市的核心因素不是业绩,也不是流动性,而是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不断提升。可见,当前市场上,寻找“人心底”,重新聚集市场人气是当务之急。
风险偏好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大家对于改革和转型的乐观预期。因此,“人心底”的寻找,关键要让大家重新看到改革和转型的希望,在“调结构”和“保增长”的核心矛盾没有解决之前,我们需要继续等待。
目前,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将无法避免地开始触动一些既得利益,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将困难重重。我们看到,在2013年以后启动的一系列改革,如自贸区、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几乎都是带来增量利益,而不会触及既得利益,但这一次的供给侧改革,无论是减税还是去产能,都会触及既得利益。可见,对于当前早已“人心惶惶”的市场,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监管层有足够的魄力去“触动利益”,就像1998年启动的“三年国企脱困改革”时那样。但我们要看到1998年的改革背后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政策对冲因素——在1998年“国企脱困”改革启动后,同年7月份又启动了地产市场化改革,在1999年还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理银行坏账,这些措施都有力地对冲了当时员工下岗和信用违约带来的风险。
而目前来看,监管层似乎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来对冲“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经济冲击和社会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加大减税力度和去产能力度,将可能对经济基本面和社会稳定性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我们认为A股市场风险偏好的再次提升,需要让大家看到“调结构”和“保增长”矛盾的解决之道,对于这一天的到来我们怀有绝对的信心,只不过现在还需要给监管层更多的时间来运筹帷幄,在此之前风险偏好还难以迅速提升,因此我们也还需要继续等待。
年初以来A股的跌幅已近20%,甚至很多股票在两周之内被“腰斩”,可以说“下跌的空间领先了时间”,因此短期内完全有可能出现技术性的企稳甚至反弹,但是我们建议投资者要降低对反弹高度的预期。从中期的角度来看,由于股市需要再次积聚,大家首先还是要调整心态,做好持续过“苦日子”的准备。
广发证券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