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状专家”郭建民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郭建民,举报,劳动模范
  • 发布时间:2016-01-23 17:01

  郭建民是河北肥乡县的“老名人”。而这“成名”,则要追溯到1982年肥乡县党代会期间,时任县委书记意外落选。当时为肥乡县常耳寨公社书记的郭建民发现,这次选举当中存在很多反常现象,在民主程序上也存在问题,于是向上举报。

  去年11月28日,郭建民走了。

  按照身份证上的信息,郭建民离世的前一天,正是他82岁的生日。也是在这一天,他的家人拿到一份胜诉判决书。

  在判决中,邯郸市丛台区法院撤销了邯郸市人社局开具的《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郭桂芳被认定为工伤。此前,市人社局认定,郭桂芳的情况不属于工伤,于是郭建民一家将其诉讼至法院。

  郭桂芳是郭建民的女儿。她在一次夜班中失踪,距今已整整25年。

  女儿没了

  郭建民生前患了阿兹海默症,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已经完全说不了话,鼻孔里插着管子。

  “我把法院判决书拿回家,在床边念给他听,老头突然把半眯着的眼睁得溜圆,两只手也有力气了。”据此,郭会增觉得,父亲“啥都知道,只是说不了”。

  在郭会增看来,自父亲成了“反腐英雄”,家里就“怪事”不断。“我姐姐失踪,只是其中一遭。”他摇摇头,说道。

  郭会增是郭建民的第二个儿子,也是老人最亲近的一个孩子。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我的性格最像我爸,有看不惯的事就爱管。哥哥和我一样,平时打打零工,收入时好时坏,妹妹在交通局有份固定工作。”他说。

  郭建民生前就和郭会增两口子住在一起。在客厅里,一幅郭建民生前和老友的合影、几幅写给他的书法,还挂在墙上,郭桂芳的大幅黑白照片被立在靠墙的桌子上。但这客厅已少有人来访,显得空荡荡。

  郭建民是邯郸市肥乡县的“老名人”。而这“成名”,则要追溯到1982年的一次举报。那一年肥乡党代会期间,时任县委书记落选。彼时任肥乡县常耳寨公社书记的郭建民发现,这次选举当中存在很多反常现象,在民主程序上也存在问题。

  于是,郭建民向当时的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赵德润说明了相关情况。后者写了一篇内参上报中央,引起高度重视。随后,专案组进驻肥乡,几十名县(乡)级干部被处理。

  但也是在这之后,郭建民和家人的生活开始出现诸多不顺。郭会增觉得,这些不顺,大多都事出于父亲的“反腐”。

  1984年,郭建民和其妻蔡朋娥双双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原因是“不交党费”。“没人敢给他们做党员登记,自然也交不了党费。”郭会增回忆说,父母到县委会议上说明情况,却被以“冲击会场”的理由拘留——两张拘留证,郭家人仍留着。后来,经过多次上访,情况得到上级介入,两人的党籍才得以恢复。

  郭桂芳还曾被无故辞退,后来在赵德润的干预下,农业局才给恢复了职务。对郭建民打击最大的,还是女儿的失踪。1990年6月16日晚,郭桂芳到农业局值夜班,第二天一早却没见着人。据郭家人称,当日,郭建民夫妇就到肥乡县公安局报了案。

  1993年2月,在肥乡县的一个枯井中,发现了一具女性尸体,尸体上还压着一个磨盘大小的石头。蔡朋娥觉得,石头上的皮带、尸体的身形和头发都很像自己女儿的。当天下午,蔡朋娥和郭建民再次去辨认尸体时,尸体却已经不见了。

  多年过去,肥乡县公安局却表示没有当年的报案记录,而且案件已经过了20年追诉期,所以现在也无法立案。去年10月,郭会增向肥乡县公安局寄出一份申请书,要求公开当年的报警和值班记录、93年肥乡县的无名女尸数量、命案数等相关信息。

  至今,肥乡县公安局未对此公开回应。郭建民没等到自己女儿的确切消息,就去世了。“他还在的时候,就常常为这事睡不好觉。”郭会增说,走的时候,郭建民的眼还是没合上。

  犟老头的“污点”

  郭建民几乎从来不和人开玩笑。“别人都喜欢聊家长里短,他就爱说国家大事。有时候说着说着,都没人爱听了。”在郭会增眼中,自己的父亲是个极严肃的人。

  在照片里,郭建民也很少笑,衣着简单的他看上去有几分木讷。关于他,亲人们还爱说起的是,他某些方面很“犟”,比如一辈子从不吃宴。“最开始,别人家里有个红白喜事还会跟他说一声,但是后来谁都知道喊不动他,也都再也不叫他了。”郭会增回忆。

  “一点不夸张。”郭会增的妻子在一旁插了句嘴。据她回忆,两个人结婚的时候,就置办了些旧家具,几床棉被。“连个亲戚也没请,就在家里弄了一桌菜,婚就这么结了。”

  郭建民的“犟”,还表现在另一些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收礼,也不许家里其他人收。“有一回,别人带了点东西来请他帮忙,他把人家臭骂一顿。”在郭会增的印象中,也是因为这种“犟”,父亲没有交往特别密切的朋友,甚至被一些人私底下称作“神经病”。

  郭建民生前有一桩“退苹果轶事”,也常被家里人说起。一天,有人送了箱苹果来,郭建民不在家,郭会增没推脱得了,就收了下来。老人回屋后见家里多了一箱苹果,跟其他人问了前因后果,就下了道“命令”:家里谁也不能吃那箱苹果。“苹果烂一个,他就放一个新的补回去,直到把苹果成功退回人家手里。”郭会增回忆道。

  “不断举报,无故被拘,多次上访,你说犟不犟?”郭会增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的父亲是“有污点”的。举报肥乡事件两年之后,某报曾发表一篇“揭露文章”,称郭建民为“告状专家”。

  在这篇《“告状专家”告状始末》里,郭建民被描述为“长期不干工作,到处告状”,“诬陷认真执行党的政策的领导同志”。

  为此,郭建民一家曾多次要求报社为其公开恢复名誉。郭会增称,该报社的一名谢姓总编甚至还因向上级请示此事而被开除。后来,这名总编生病住院,郭建民父子前去看望,刚踏入病房的门,就见对方被护士搀扶着下了床。“拦也拦不住,他跪在地上,磕了个头,说对不住父亲。”

  郭建民去世后,郭会增不无遗憾。“‘告状专家’这个污点,到死都没得到报社的正式回复。我们只想要一个公正的说法。”

  当劳模已成往事

  郭建民第一次“反腐”其实是在1981年。那时,他刚调任肥乡县常耳寨公社书记,举报了一起公社和砖厂贪污群众22万元的事情,后来7名公社干部和砖厂领导被处理。

  1983年,肥乡县成了“整党”典型后,郭建民看不惯个别人弄虚作假,编造成果经验,欺骗上级领导,又给中央写了十来封挂号信。这一写,又让一批人被处理。

  1988年,肥乡县第一油棉厂领导玩忽职守,导致200万斤棉纸霉烂。郭建民住在油棉厂,发现问题就上报了此事,4名主要领导人全部被撤职。

  郭会增说,一时也数不清父亲到底“告了多少状”,因为“告状”而染过多少“污点”。

  1964年,时间退回郭建民被批评为“告状专家”的20年前,一篇表扬郭建民的文章出现在报纸上,题目是《要像郭建民那样在农村闹革命》,表扬其担任公社书记期间生产抓得好。

  郭建民也拿过不少荣誉证书。上世纪60年代,因表现突出,他作为先进典型被刊登在党报上。被评为河北省劳模的郭建民,曾是一家人的骄傲,从1952年到1966年文革前,郭建民年年是先进模范。三年困难时期,他主动提出不拿工资。“别人都笑他傻。”打郭会增会记事起,父亲在乡邻里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

  “‘文革’期间,有人给他戴高帽,他不服,一把扯下来踩脚底下。”郭会增觉得,父亲也不是一个“好欺负的人”,但就因为“认死理”,给他“使绊子”的人才多。

  肥乡县政协法制提案委员会主任王庆堂曾撰写了一份材料,表示郭建民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并对其在“文革”中不参与帮派斗争表示高度肯定。

  但曾经的荣誉都没能帮他和家人过得更好。郭建民的儿女到社会上找工作,曾到处碰壁。“别人跟我明确说了,有人打了招呼,不让用郭建民家的人。”郭会增感慨道,因为这些原因,自己的哥哥妹妹还埋怨过父亲。

  “对歧视、压制、打击或诬告劳动模范的,要认真追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郭建民的劳模证上,《河北省省级职工劳动模范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二条被其家人划下了重点符号。“这么看来,劳模身份好像也没啥用。”郭会增拿手摩挲着父亲的劳模证,轻声说了一句。

  文·图_本刊记者 龚斯宇 发自河北邯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