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黃河放社--黃土高原的天外飛仙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黃土高原,窯洞文化,歷史
  • 发布时间:2016-02-01 11:39

  歷代帝王每逢有喜慶或災疫之時,都會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蕩,體恤民情。時至今天,在黃河岸邊的陝西佳縣就有一種以「大赦天下」為內容的傳統活動??黃河放社!每當正月,當銃炮的聲音在空曠的黃河峽谷迴響起來的時候,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社人、社馬從天而降,恍如天外飛仙,放社進入了高潮……

  每年正月,陝北黃河岸邊一些農村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放社活動。如今完整的保留着放社的村子,只有為數不多的南河底、譚家坪等少數幾個。這兩個村子坐落在佳縣縣城以南的黃河西岸邊,與東面山西隔河相望。

  民間祈福由來已久正

  月初六,是陝西佳縣南河底村放社的日子,天剛亮,村民就早早起來到廟裡,在佛堂前敬天地拜鬼神,祈求各位祖神保佑四季平安、五穀豐登。

  隨着號手鼓着腮幫子把那銅號吹得嗚嗚的響起,圈村及圈山的隊伍便浩浩蕩蕩的出發了。這樣的活動一直持續到初九。

  初九是放社的日子,位於村中央一個不大的道觀裡,高音喇叭裡不時傳來會長安排活動的通知,不一會,小小的道觀裡便擠滿了前來幫忙的鄉親。伴隨着吆喝聲、歡笑聲,被供奉了一年的社人、社馬被請出來放在角落。於是,綁旗子的、縫社衣的、紮彩紙的鄉親們便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這些社人、社馬都是按比例縮小的,每年都要重新加固,去掉脫落的油漆,再塗上當地的血膩子,接着上底色,用礦物顏料和油漆畫上輪廓、五官,然後再穿上古裝。這時看,一個個社人被裝扮得惟妙惟肖,有的如威風凜凜的將軍,有的像張口怒目的猛士。經過精心裝扮的時神、日神、月神、年神,各騎一匹彩馬,威武英俊;另外還有張果老、藍采和、韓湘子、漢鐘離、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何仙姑八位神仙個個神采奕奕飄飄欲飛,其中,最惹眼的就是那個和藹可親的太上老君了,只見他身駕仙鶴,白鬚冉冉。

  這些社人、社馬都是用當地最堅硬的棗木雕刻而成,令人稱奇的是整個社人、社馬的造型沒有一個雷同,個個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放社大約是從明代開始的,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很早以前黃河岸邊瘟疫肆虐,洪水氾濫,其中有一條黑龍更是作惡多端,百姓生活在火熱水深之中。這事讓八位神仙和道教仙宗張道陵知道了,他們便一起降妖除魔,最後制服了黑龍,並為百姓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法事,從此瘟疫盡散,村民們身體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後,村民們為了紀念這些為民除害的神仙,便在每年正月舉辦放社這項古老的活動,種地的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做生意的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孩子們祈求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父母們祈求孩子們身體健康、事事如意。

  場面壯觀村民激動不已

  在佳縣的譚家坪村,為了作好放社的準備工作,村民每年從正月初四就起事了:村裡的男人們和孩子們先是沿門子拜年,婦女們則忙活着炸麵花。

  善良的村民,祈福的心意很單純,他們沒有嚴格的區分道教、佛教甚至基督教,在這個黃河岸邊小山村裡,村子的南邊是基督教,北邊是佛教,但道教的仙宗他們也供奉。只要你能給老百姓帶來福氣、帶來平安和吉祥。

  譚家坪村真正的放社活動是在正月初九正午時候進行的,早飯一過,四個強壯的人便抬着千米長的一根大繩開始上山了。隨後,十幾個鄉親扛着社人、社馬一溜排開跟在其後,甚是壯觀!在冬天的單調小村裡,忽然出現這樣一片鮮艷的色彩,使人不由得感覺到眼前灰色的村莊突然亮麗了很多。整個小村沉浸在一片喜慶的氛圍中,但見窯洞前,河畔上到處是看熱鬧的人們,最快樂的要數那些孩子們了。

  大約一個多小時後,抬着社人、社馬的鄉親終於爬上了村裡最高的那座山。人們將社人、社馬一字排開整齊的放在土地上,然後開始上香做最後一次叩拜。這時候,另外一些人正忙着開始往山下放繩,這小胳膊粗的繩子足有千米長,而且整根繩子中間沒有一個繩結,由於下雪之後,山陡路滑放繩子十分的困難。據講,這根繩子是當年村裡人集體集資從山西訂造的,也被鄉親們稱之為神繩。擺順了繩子,人們開始將社人、社馬按順序穿上繩子,其間,所有的人是不能從繩子上方過往的,來來去去的時候,一定要從繩子下方鑽過去以示對眾神的敬畏。

  一切準備就緒,令人激動的時刻就要來臨了。山下的人早已等急了,一個個手遮太陽,瞅着山上的動靜。隨着一聲銃炮的巨響,社人帶着鞭炮,劈哩啪啦從千米高的落差之間箭一般順着繩子急速飛了下來,彷彿神仙下凡一般。

  這時候,等在山下觀看的人群頓時躁動起來,並不時傳來一片片的歡呼聲。再看空中的社人、社馬,儼然如乘風的仙人飄然而飛。隨着一個個社人被放下來,便會重複着人們的一片歡呼和叫嚷聲。當最後一社,身揹平安符的「老壽星」就要飛下來時,人群又一次沸騰了,成千上百的人不顧一切的擁擠着去爭搶掛在仙人身上的平安符,搶到手的自然一臉按捺不住的喜悅,沒搶到的還在那裡拚命的擠着、搶着。再看好端端的社人,衣服早被人們撕破了,仙鶴的羽毛也被人們揪得滿地亂飛。人們爭搶着去摸這個帶着好運和福氣的社人,沒有搶到的人也會花一元錢買個平安符,圖個吉利。

  從山西請來吹鼓手

  為了把整個放社活動搞的紅火熱烈,他們專門從山西請來了藝術團樂班。雖說只隔了一條黃河,但他們說話的口音卻完全與本地人不同,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與本地鄉親們的交流,他們用高超的技藝和精彩的演唱不時贏得圍觀群眾的陣陣掌聲。演員的演出很投入,唱歌的演員晉劇、秦腔、民歌、道情一個接着一個。還有打鼓的,吹鎖吶的,其中有一個擂鼓的,大概不過三十四五歲,見他斜揹大鼓,隨着節奏的起伏身體也跟着左搖右晃,雖然時值嚴冬,但不大一會兒便已是滿頭大汗、氣喘吁吁,他的動作張揚而有力,全沒有刻意的矯揉造作,直引得周圍的鄉親不時地為他精彩的表演發出一陣陣的叫好聲。圈村的隊伍每到一戶人家前面,主人們便要燃放鞭炮,然後敬香叩頭,以求保佑四季平安,財運亨通。轉完村裡的每一戶人家後,最後要進行圈山。圈山就是要繞着整個村子的周邊轉一圈,意在讓眾位神仙保護一村的安寧。這樣的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日落時分。

  到了晚上在院子裡架起了篝火,樂隊的演員們「挑燈夜戰」,演員投入演出熱烈的氣氛感染着圍着篝火的老鄉們。到了深夜,大夥圍着院子邊轉邊扭,頗有幾分高原「的士高」的味道,雖是深冬,但大家感覺不到深冬夜裡的嚴寒。

  壓軸節目轉九曲

  經過一天的折騰,都感到累了。

  一些村民在黃河邊選擇了一片平坦的開闊地忙着搭建九曲陣,為晚上的「轉九曲」做最後的準備工作。

  「轉九曲」又叫「轉燈」。原來的九曲方陣由361根高梁稈栽成一個方陣圖,彼此之間用高梁稈連接,像一個很大的城廓,稈上掛着367盞油燈,油燈是各家各戶捐的。九曲方陣沒有重複路途,有人把它叫做九曲黃河陣,認為是古代戰爭的鬥陣圖,也有人認為是八卦圖陣。現在譚家坪的九曲鎮已經改用樹枝和彩色燈泡了,入夜,五彩的電燈泡在空曠的落滿雪花的黃土高原上發出耀眼的光芒。轉九曲就開始了,鑼鼓嗩吶齊奏,傘頭唱着秧歌帶領村民觀燈。

  秧歌隊在傘頭的帶領下,大家先繞九曲外牆走一圈,然後才引導村民進入燈場。據說「轉九曲」也是為了消災祛禍,祈求一年平安。在「轉九曲」中,有一個「偷燈」的項目,就是轉燈的人,可乘人不注意時,「偷」上一盞燈帶回家,掛在門楣上,讓沒去參加轉燈的人也能得到神靈的保佑。也有人說「偷個綠燈生女子,偷個紅燈生小子」。

  正月初十,放社活動結束了。老會長領着幾個人一邊打掃道觀,一邊把那些社人、社馬又放回了原處,小村也隨之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人們每年把諸神請來,與百姓熱鬧一番,企盼他們能為百姓帶來幸福、長壽、平安。百姓從他們那裡迎福、迎吉祥,是這裡千百年來不變的內容。不管世事怎樣變遷,不管放社的結果是否如傳說中那樣靈驗,這些古老的鄉俗希望能一直延續傳承。

  想看黃河放社:

  位置:陝西佳縣南河底村交通:乘坐汽車抵達佳縣,再轉車到南河底村,距離不遠,班車或者計程車都很方便。

  住宿:可以住佳縣窯洞賓館,也可住在老鄉家的窯洞,吃老鄉飯,感受一下獨特的陝北窯洞文化。

  舉行日期:從正月初一就開始準備,正月初六是正日子,下午放社,晚上轉九曲。

  攝影技巧:由於拍攝有白天有晚上,所以三腳架最好帶上,可以拍一些特殊效果。另外,放社是在白天進行,圍着放社的準備工作比較漫長,轉村、唱戲、做貢品等等,拍攝不是很難;難在放社當天的活動很集中,尤其是放社那一瞬間,極為迅速,要提前選好拍攝點,一次拍攝很難達到滿意效果,只能要麼在高處,拍攝上面放社的畫面,要麼在下面拍攝接社的畫面。至於轉九曲一般在晚上進行,此處的轉九曲處於河道之內,所以拍攝點較高,可以拍攝出九曲陣的形狀。也可以用三腳架拍出虛實結合的慢門效果。

  圖文·陳團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