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胆固醇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胆固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3-18 14:51
一说到降脂,大家想到的第一个方法往往是“节食”。一日三餐都只吃“五分饱”,远离高脂食物等,真能告别高血脂吗
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主要由于胆固醇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上升所致。来自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人冠心病死亡率增加77%都是由于胆固醇升高所引起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指出,应尽快将血脂管理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慢性病综合管理,提高中国慢性病防治的成效。
胆固醇有好坏之分
我们常说的三大慢性病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其中高血脂即指血脂水平过高。一般来说,对血脂的检测是通过抽血实现的。最常见的血脂检查一般会包括四项数值,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一个人的血脂是否异常,是否需要加强血脂管理,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这四个数字之中。
“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解读化验单,甚至会把甘油三酯当成血脂来理解,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建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医生在临床上更关注的,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两样指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跟心血管事件更是具有非常明确的相关性。
一说起胆固醇,大家总是谈之色变。其实胆固醇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而且它也有好坏之分。
“好胆固醇”是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它的作用很像是血管清洁工,可以将多余胆固醇转出动脉,运回肝脏分解,减少脂质在血管壁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所以也被称为“好胆固醇”。
本刊记者了解到,一些国际研究发现,HDL-C与冠心病的发展呈负相关趋势,数值越低的人患冠心病危险性会加大,相反数值水平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也会减少。
相比这种“好胆固醇”,医生更关注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则是“坏胆固醇”。这种胆固醇约占总胆固醇的60%,它在某些情况下会钻入动脉血管内皮,形成斑块堵塞血管,引发心绞痛、脑梗死、栓塞性肾病等重大疾病。
“这些斑块极不稳定,很像是动脉壁的‘定时炸弹’,所以在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吸烟等诱因下,炸弹随时会被引爆。”李建平说,一旦斑块破裂,很容易出现急性血栓,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后果。
而且,如果没有“坏胆固醇”的参与,其他危险因素很难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问题。也就是说,坏胆固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真正元凶。
血脂是否正常不能只看化验单
一说到降脂,大家想到的第一个方法往往是“节食”。一日三餐都只吃“五分饱”,远离高脂食物等,真能告别高血脂吗?
40岁出头的杨先生在连续两年的体检中都被提示血脂异常,然而在坚持了一年的饮食管理与健身锻炼后,第三年体检发现,他的血脂数值仍然超标。
由于体内很多组织都具有合成胆固醇的能力,所以胆固醇按照来源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做内源性胆固醇,人体胆固醇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这种自身合成的胆固醇;另外一类叫做外源性胆固醇,这部分胆固醇都是从食物中摄取的,只占人体胆固醇的三分之一。
所以说,食物并非人体胆固醇的主要来源。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表示,即使我们只吃低脂食物,由于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在不断进行,所以很难只靠节食降脂,还必须结合降脂药物双管齐下。
他强调,血脂代谢是否异常和胖瘦也没有必然联系。有些很瘦的人可能是因为患有糖尿病,而糖尿病恰恰就是造成脂类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
“血脂是否正常,关键就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坏胆固醇。而这个数值是否合理,不同人群还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霍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一般人来说,LDL-C不应超过130mg/dl,但如果已经有了明确疾病,这些人的数值则至少要低于100mg/dl。
“应该说,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减少脂肪胆固醇和糖类的摄入是降低‘坏胆固醇’的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尤其那些已经有冠心病或者动脉硬化的病人,必须加服他汀类药物。”霍勇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人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所以用药断断续续。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唯一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霍勇说,美国FDA曾于2012年发表声明,明确他汀药物不会为肝脏带来安全隐患。另外,即使化验单上胆固醇指标的箭头消失,大家还是应该坚持长期用药。
霍勇说,血脂检验单上的参考值是以正常人为标准的,而具有相关疾病史的人群,血脂控制应该更为严格;另外降脂治疗是为了长期对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斑块破裂,所以“药物治疗应该是长期持续的,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不应自行减少或停用药物治疗。”
坏胆固醇成国人死亡推手
中国人的血脂管理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疾病。其中,以心梗、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是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占总死亡数的40%以上。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看来,由于胆固醇异常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持续上升,是导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在众多危险因素当中,胆固醇指标异常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且重要危险因素,它会通过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对身体造成隐匿、进行性、全身性和器质性的损害。
“在中国人冠心病死亡率增量中,有近八成都是由于胆固醇升高所引起的。”葛均波说,虽然中国在高血压防控方面已经作了40多年的努力,收效显著,但对于胆固醇的疾病教育和管理,无论从防控观念到防控措施,还都远远不够。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布报告指出,全球18%的脑血管疾病和58%的缺血性心脏病归因于胆固醇异常;而在各项心血管疾病防控获益中,控制胆固醇异常危险因素所带来的贡献最大。
本刊记者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了解到,一个基于14项临床试验的荟萃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每降低31mg/dL,能够减少全因死亡12%,重大心血管事件(如心梗、卒中、冠心病)发生率会降低21%,其中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死亡率分别可以降低19%和17%。
葛均波告诉本刊记者,美国早在上世纪就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由升转降”的重要拐点,而产生这种效果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们实现了全国胆固醇水平的总体控制。
“美国人在1980~2000年间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将近一半,可以说,控制胆固醇所带来的效果甚至要高于血压控制而产生的作用。”葛均波认为,由于胆固醇没能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还会逐年上升,很难在2020年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拐点”。
应将血脂管理纳入公共卫生服务
由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不知道自己已是高危人群,大众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意识薄弱,因此多位专家呼吁,应把胆固醇管理上升到国家疾病防控战略层面,通过加大政策的投入和干预力度,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霍勇告诉本刊记者,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他会递交一份提案建议,提出应将血脂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中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我们已经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筛查与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什么独独忽视了血脂这一项?”霍勇表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将近30年的资料来看,有77%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增量是胆固醇异常引发的,因此他建议政府把血脂管理治疗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而已经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梗、卒中等)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1次血脂,及时防范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风险。而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及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的胆固醇检测率仅为6.2%。
本刊记者了解到,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血脂控制,特别是胆固醇管理当成一项国家策略。以美国为例,发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健康人群战略”(US Healthy People),是全美最著名的全国性卫生政策。这项实施30年的战略,一直把血脂筛查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重要举措,而美国人的血脂筛查率也已经从开始的67%,以每10年10%的速度递增,目前筛查率已接近80%。
“20多年来,美国人的冠心病死亡率之所以能下降,胆固醇群总水平下降贡献率达到24%,而这一比例甚至高于血压(20%),和其他几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率、不运动率降低产生收益为12%和5%)。”霍勇指出,唯有尽早将血脂筛查纳入中国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将其作为国家慢性病防治规划的目标之一,将胆固醇管理上升到国家疾病防控战略层面,方能大大推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拐点”的早日到来。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砚青/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