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港台地区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 来源:中国书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艺术,学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4-14 17:24
虽然港台地区与大陆的关系曾一度交往不畅,但是却与美国、日本学界往来频繁,受国际研究气氛的影响,加之一批民国时期前辈学者奠定的基础,其对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于50年代起步,并在60至80年代后期,一度形成了研究热潮。它们在出版、译介大陆和欧美等海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涌现了一些卓有成就的学者,如溥儒、徐复观、饶宗颐、姜一涵、高美庆、高木森等。
一、译介出版大陆及欧美学者的研究成果
自20世纪60年代后,港台地区逐渐开始译介出版大陆及欧美等国学者的画论研究成果,尤其是大陆学者的一些重要论著,几乎均有出版,有的甚至后来还被多次再版发行。1964年,台北艺文印书馆将黄宾虹、邓实编选的《美术丛书》1947年全四集增订本影印出版,同时,又有《百部丛书集成》的编者严一萍加入,将《美术丛书》增加至五集,1975年又增加至六集。1967年9月,台湾中华书局对余绍宋的《画法要录》初编二编分别以精装2册和平装4册的形式做了影印发行。1980年11月,又以平装二册的形式再版。进入70年代后,像俞建华的《中国画论类编》、沈子丞的《历代论画名著汇编》、于安澜的《画论丛刊》等著作又先后受到重视。1972年,台北京华书局将俞建华的《中国画论类编》影印出版,1982年又再次发行;而1975年,华正书局也分别于1975年和1984年影印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画论类编》。至于沈子丞的《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则分别有台湾世界书局1974年和1984年影印本。1978年,香港中华书局将于安澜的《画论丛刊》翻印出版,风行东南亚各国,1984年,台湾华正书局也翻印出版了于安澜的《画论丛刊》(两卷本)。1991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陈传席的《六朝画论研究》。
与大陆不同的是,港台地区的艺术史论学者,多半都有留学或游学欧美的经历,因此,译介欧美学者的相关成果不仅增强了彼此间学术联系,也是对学界学术视野的拓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绘画理论研究。这里姑且择其要而述之。1982年,台湾学者姜一涵、张鸿翼选译卜寿珊《中国文人论画:从苏轼到董其昌》书中的第一章、第二章,并以《北宋文人的绘画观》为题发表于《国立编译馆馆刊》第11卷2期;1988年,童元方翻译了卜寿珊的《山水为题:宋人绘画所辟的途径兼论诗与画的关系》,登载于香港《九州学刊》第2卷第2期;1984年,张保琪翻译了高居翰的《中国文人画理论中的儒家因素》,发表于《美术史论丛刊》总第11期。
二、港台地区的古代画论研究
与日本、欧美等国及大陆地区一样,中国港台地区的画论研究者多为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人员,像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都扮演了重要的研究角色。
1.台湾的画论研究
(1)溥儒《寒玉堂画论》《论画》
被誉为“渡海三杰”之一的画家溥儒(1896-1963)赴台后,曾著有《寒玉堂画论》和《论画》二书。溥儒出身皇族,有深厚的传统学养基础,工诗文,精书画,又曾饱览宫内旧藏书画,无论其创作还是绘画思想,都对传统体悟甚深。根据他在《寒玉堂画论》一书前的自序,可知此书写于1952年9月,所论多为具体的绘画技法问题,但溥儒行文时,常喜引经据典,观点也多沿袭古人,谢巍称其“文字古奥玄虚,乃借论画发挥”〔1〕。“论用笔”和“论敷色”两篇,则有独到之见解,体现了溥儒个人的独到认识和感悟。根据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中所述,《寒玉堂画论》最初发表于1956年6月台北刊行的《学术季刊》。1966年,安国钧编选的《寒玉堂画集》由台湾中央书局影印出版,该书除了选录“溥心畬遗作展”(台中图书馆1964年举办)中40幅精品外,还在书后附有《寒玉堂画论》。1975年,学海出版社辑印《寒玉堂画论》一书,书后附有溥心畬授徒画稿十四种,原为其门人胡文琮珍藏。
1958年,台北世界书局影印出版了溥儒的手写本《寒玉堂论书画·真书获麟解》(752页),书中收录《论书》《论画》和《获麟解》三文。《论画》一文写于《寒玉堂论画》之后,即1957年中秋,系“经数年深思熟虑而作,乃其绘画理论之精蕴”〔2〕。文中对于传神、写意、气韵、笔墨、设色等均有所阐发,更似为阐述画理之作。1974年,世界书局又进行了再版。
1994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溥儒的《寒玉堂诗集》,书中不仅收录其诗作,还将《寒玉堂画论》和《寒玉堂书法论》列入其中,而《寒玉堂书法论》,包括“论书体流变”和“论书画相通”两篇,实为《寒玉堂论书画·真书获麟解》中的“论书”和“论画”二文。
(2)庄申《论中国山水绘画的南北分宗》
1959年6月,台湾中正书局出版了《中国画史研究》一书,全书收录了庄申撰写的13篇画史研究论文,其中《论中国山水绘画的南北分宗》一文,后被张连和古原宏伸主编的《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收录。通过剖析董其昌、莫是龙的“南北宗论”的理论缺陷,继而提出了对中国山水画的新的分宗法,他认为,中国山水画可以分为李派、院派、唐宗派和元明派,其中,元明派自“四王”以后“遂分为虞山、娄东二大派,前者宗王原祁,后者宗王翚,其势至今仍胜于前述三派(指李派、院派、唐宗派)”〔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的精神》《石涛之一研究》
在台湾地区,最享誉海内外的成果当属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的精神》。这部由台湾中央书局1966年首次刊行的著作共有十章,除了前两章论述孔子、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外,另外八章均是关于古代画论的探讨,他认为:“历史中的大画家、大画论家,他们所达到、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的都是庄学、玄学的境界。”〔4〕,他还说:“中国艺术精神的自觉,主要是表现在绘画与文学两方面。而绘画又是庄学的‘独生子’”〔5〕。这一观点,固然失之偏颇,却也体现了它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对于历代画论的解读,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人无限启发。此书后改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迭经多次再版重印。而在大陆地区,则分别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和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三种。
1968年,台北学生书局出版了徐复观《石涛之一研究》一书,他从对“一画”的解释入手,在阐释石涛画论的同时,也批驳了以往一些有关石涛画论的错误观点,同时,他还探讨了石涛的生年以及其晚年弃僧入道的问题,此书堪称石涛研究的专论。1973年,台北学生书局又出了此书的增补版,在将原书中《石涛简谱》删掉的同时,又加上了《石涛<画语录>与<画谱>问题》。
(4)姜一涵《石涛画语录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海内外学者对石涛及其《画语录》均给予更多关注的时期。或许是受学界这一研究风向的影响,1964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的姜一涵(ChiangI-Han)完成了硕士论文《苦瓜和尚画语录研究》,其后,他对于石涛的《画语录》用力颇勤,在台湾《艺坛杂志》连续发表了《苦瓜和尚画语录研究》、《苦瓜和尚画语录研究》(续一至续十三)、《苦瓜和尚画语录研究后记—怎样阅读画语录》等系列论文。1981年10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又将其结集出版,书名为《石涛画语录研究》。1982年8月,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又将该书再版发行。在再版“序”中,姜一涵对这些研究中存在的得与失做了检讨。
(5)高木森的画论研究
曾于20世纪60年代末就读于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的高木森(Arthur Mu-sen Kao,1942-),70年代后又赴美国堪萨斯大学,师从美国中国美术史泰斗李铸晋教授学习艺术史,并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美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1982年,他在《美术学报》16期上发表《论气韵生动》一文,在辨析中外学者对“气韵生动”释义的同时,认为“‘气韵生动’只是六法之一,也许比其他五法重要一点,但绝不是五法精备之后才出现的境界”〔6〕。至于他所理解的“气韵生动”,则是“画家不论是画人像、动物或鬼神,若能表现丰厚的肉体,使之充满活泼的生命力,而且使肉体的举止高雅和谐,便得其法”〔7〕。至于“气韵生动”的西文译法,他赞同艾威廉的译法,即“Reverberation of the life breath,that is,the creation of movement”,“这个译文译成中文便成‘生命气息之回响,也就是动的显像’。也许我们可以把它略作修饰使之更近于谢氏原意‘the vital life breath and elegant movement’”〔8〕。高木森的观点,角度新颖,有自己的创见。该文后被收入其名著《中国绘画思想史》第三章中,题目是《画论的启蒙—论气韵生动及其衍化》。而在这部由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出版的著作中,高木森侧重从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观照画论的发展,阐述了从先秦至20世纪的中国绘画思想历程。1995年,高木森又在《美育》66期上发表“文人画理论之集大成—生熟巧拙争辨识,心性妙理费文章”一文,进一步显现了他对于明代后期绘画理论的兴趣。该文认为从嘉靖到万历时代,正是唯心画论高涨的时代,而“‘返璞归真’(回归真朴的本心—良知)正是此期画论的重心”〔9〕。同时,这一时期的“画论有下列五大要点:唯心论、情趣论、生拙论、兴趣论和分宗论。皆带有浓厚的禅宗色彩,为下一世纪前五十年的人文思想和绘画奠定坚实的基础”〔10〕。到了万历和天启时代,固然是画论家辈出,但是“这里出现的有趣现象是人们一方面要为文人画建立正统地位,一方面要加速文人画的分化”〔11〕。该文后来则被收入其另一部著作《明山净水:明画思想探微》中。本书着重探讨了明代绘画思想的发展过程。
(6)白适铭的《历代名画记》研究
1995年,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的白适铭(Pai Shih-Ming)完成了硕士论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成书与士人绘画观之形成》,作者“循着《历代名画记》的记叙,联系唐代文化背景和知识分子的境遇,探讨了滥觞于晚唐时期的‘士人绘画观’的形成过程、精神旨趣,并说明其理论架构”〔12〕,而经过这一番探讨,作者认为,“张彦远作为士人阶层之一员,其所著《名画记》蕴含着新兴的‘士人绘画观’”〔13〕。该文后被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朵云》杂志“《历代名画记》研究”专集。1999年,白适铭又撰写了《<历代名画记>那个时代:围绕于张彦远的政治·士人·著作三者之关系》(《歴代名画记》とその时代:张彦远における政治·士人·著作三者の繋がりをめぐって),该文发表于《京都大学文学部美学美術史学研究室研究紀要》20号,体现出了作者对《历代名画记》研究的延续性和浓厚兴趣。
2.香港的画论研究
在香港地区,中国古代画论同样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这其中,又尤以国学大师饶宗颐和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前讲座教授高美庆博士为最。
(1)饶宗颐的画论研究
作为国学大师,饶宗颐(1917年8月9日-)的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在古代画论方面,虽然所撰写多为论文,但所涉及的均为画论中的重要问题,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到明清文人画,从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到诗歌、词与画论的关联,他均有所涉猎。
在《〈历代名画记〉札移》一文中,针对前人多注意《历代名画记》有关寺观壁画中人物、经变部分的记载,他则专注于其中关于山水的记载,“略举之,加以疏说,以补唐代画史之不及”〔14〕,此文曾连载于1987年8月10日和19日的香港《大公报·艺林》版。在1986年所撰写的《张彦远论画分疏密二体》一文中,他提出“从张彦远的理论,不管密也好、疏也好,必须从‘用笔’方面著力,这是中国画的特色”〔15〕。而在其1988年所撰写的《从明画论书风与画笔的关联性》一文中,他认为“明代各家,深有悟于书、画一揆之理,故造诣往往突过前人。此一关捩,至为紧要”〔16〕。在《诗画通义》中,他从“神思”、“图诗”、“气韵”、“禅关”、“度势”、“佇兴”等方面分别论述了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不仅如此,在原载于1973年八卷三期《故宫季刊》上的《词与画》一文中,他进一步认为,“画和词也有彼此相需的密切关系”〔17〕,因此,“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曲子词和画的关联之突出的地方,画人如何运用词意以入画,画的原理与技法又如何被词人加以吸收作为批评的南针”〔18〕。1975年,他又撰写了《方以智画论》一文,对于这位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饶宗颐深刻地意识到了其绘画思想的重要性,他说:“以上若干见解,在明季画论中应有其独特重要性,不亚于董(其昌)、莫(是龙)之说,尚有待于抉发耳。”〔19〕在《龚贤“墨气说”与董思白之关系》文中,他说:“有人认为半千这种强调黑白明暗的处理方法,是受到西洋镂刻版画的影响,却很难说。”〔20〕此外,他所撰写的《明季文人与绘画》《晚明画家与画论》等文也均是发前人之所未发的研究专论,充分体现了这位国学大师对于明清文人画、遗民画的真知灼见,成为从事艺术史论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2)陈仁涛《金匮论画》
古钱币收藏陈仁涛(1906-1968)于1946年后移居香港,随即又开始了书画收藏,闲暇之余,著有《金匮论画》《故宫已佚书画目校注》《金匮藏画集》《金匮藏画评释》《中国画坛的南宗三祖》等书籍多种。特别是《金匮论画》(香港东南书局,1956年版)一书,所收均为其鉴余随笔,包括论画宗南北、论院派、论文人画等文,特别是其中的“论画宗南北”一文,又被收入张连和古原宏伸主编的《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一书。文中,陈仁涛在辨析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基础上,进而认为“画宗南北之说,乃一时之激言,而非千古之定论,尤非玄宰持论之本旨,学者取其长而去其短以会其通可耳”〔21〕。
(3)高美庆《石涛画语录探源》
高美庆教授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后又赴美留学,先后获得新墨西哥大学硕士和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主要致力于明清和现代绘画研究,曾撰有《石涛画语录探源》一文,发表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8卷第2期,此文后收入《朵云》杂志“石涛研究”专集。该文主要就“石涛《画语录》中有关自然观的一些要点,推寻其在前代画论中的根源”〔22〕,经过一番探析,作者认为,“石涛对于自然的形神理性等观念的认识,和心灵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多可推源到宋代的山水画论,亦有发端于唐代或更早者”,而“《画语录》的主要成就,正在对传统画论的兼容并包,和在每一个层次上面特别强调自我的主宰一切”〔23〕。同时,她又指出,在认识石涛自然观时,还可参照晚明画论中的相关看法,因为,“师法自然、为自然传神、与画从于心等等,亦是17世纪大多数画家的要求”〔24〕,特别是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强调‘法自然’、‘看真山水’,以我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这些想法,与书中的其他论点不无矛盾之处,而其自然观,尤可为石涛某些观点的前驱”〔25〕。
自20世纪90年代后,受学界整体研究气氛和研究风向转变的影响,港台地区的画论研究热潮明显下降,但这研究却也并未停滞不前,相信有20世纪这些前辈学者的导引和铺垫,年轻一代在未来会孕育出更多富有创造力的新成果。
注释:
*此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画论学术研究史》(09YJA760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751页。
〔2〕同上,第752页。
〔3〕庄申《论中国山水绘画的南北分宗》,张连、古原宏伸《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版,第374页。
〔4〕徐复观《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5〕同上,第4页。
〔6〕高木森《中国绘画思想史》增订二版,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95页。
〔7〕同上,第98页。
〔8〕同上,第105页。
〔9〕高木森《明山净水:明画思想探微》,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74页。
〔10〕同上,第177页
〔11〕同上,第179页。
〔12〕白适铭《〈历代名画记〉与士人绘画观的形成》,《朵云》第66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
〔13〕同上。
〔14〕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艺术卷》,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17页。
〔15〕同上,第339、340页。
〔16〕同上,第420页。
〔17〕同上,第347页。
〔18〕同上,第348页。
〔19〕同上,第447页。
〔20〕同上,第477页。
〔21〕张连、古原宏伸《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版,第342页。
〔22〕高美庆:《自我观念在艺术与自然中之凸显—〈石涛画语录〉探源》,《朵云》第56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23〕〔24〕同上,第117页。
〔25〕同上,第118页。
殷晓蕾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