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情书

  《收信快乐》打动我的一点是,从陈淑芬和李政国往来40年的那些信里,我看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看到了很多人的爱情故事。原来我们渴望的爱情,都是源于内在不完整的那面缺口,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爱你的懂你的人,其实是被压抑被隐藏被忽略的另一个自己。

  左手边的书桌上躺着一摞旧A4,有的是以前单位不要了的废纸,有的是刊在不同杂志上的文章复印件,还有一些是以前写的情书。它们默默在角落闲置了好多年,终于在今年秋天派上了用场。

  用旧A4,每天随手画,不间断,是从10月2号开始的。画完,拍完,晒完,就放一边了,很少翻开另一面,偶尔翻过来,两个不同的画面,好像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很穿越。比如,一个身边疯长着蒲公英的低头垂目的人的另一面是密密麻麻的情书--

  “除了长长短短的心情,或喜悦或忧伤,其实,我们真的不曾真正拥有过什么。当我怀着这样的心情给你写信时,我感觉你消失了。我不曾认识你,除了声音与心情,我手里握不住一件可以触摸的东西让我相信你是真实存在的。”

  是的,我曾无比依赖、珍视那些情书,每次邮寄它们之前,都仔细复印下来,一页一页摞在枕边,它们陪我度过了当年在深圳的每一个暗夜。好多年后,在读张洁的《无字》时,总算弄明白了“当年的爱情”是怎么一回事--她总是把男人的职业与他们本人混为一谈,把会唱两句歌,叫歌唱家的那种人,当作音乐;把写了那么几笔,甚至出版了几本书,叫做作家的那种人,当作文学。见到与文字沾点边的人,也就以为遭遇了文学,便热情澎湃地扑将上来,还以为自己是委身文学,‘文学’也就何乐而不为地接受了她。过后再读契诃夫的《宝贝》,只好会心一笑。

  “会心一笑”的前尘往事,总要有更多的五味杂陈,滋味难辨,才与岁月的滔滔江水相称。你疼过,你知道,所有的心痛都是一样,那是分离带来的,像身体的一部分被刀硬生生割开的恐惧与不安。可是,半梦半醒的恍惚中,当你陪自己一寸一寸捱过最暗的时光,黎明就出现了。

  支撑你的往往不是强悍的力量,而是像炭火一样忽明忽暗的信任--即使分离,你依然相信自己是被爱的。就像那些花儿,各自向阳而开,也各自面临着一些灾难,自然对万物的爱,从来都是平等无二的。你只需要去经历,去承受。

  美国剧作家亚伯特·拉姆斯德尔·格尼于1989年写了剧本《情书》(Love Letters),同年在百老汇首演。2001年,台湾导演单承矩花了八个月的时间将《情书》改编成《收信快乐》。今年10月,《收信快乐》原班人马来到北京。饰演主人公陈淑芬的万芳说,12年过去了,她到了剧中角色的年纪,也更理解了他们的命运与选择。

  由万芳演唱的这部舞台剧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歌词,也都源于主人公陈淑芬写给李政国的信。其中之一是《我们不应该通信了》:

  “……不断的通信/让我们两个好像互相熟悉/但我常常连你长的什么样子都想不起来/其实我们两个并不熟/为什么我们可以通信这么久/原因很简单/我们都很寂寞……我帮你联系了一条脆弱的线/在真实的你和现在的你之间/你和我的对话/有如你和你自己的对话……”

  而在另一版的主题歌《收信快乐》里,万芳唱着:

  “……三月的温情/已是遥远遥远的过去/五月的一个深夜里/我做了这么一个梦/七月的那个午后/听到一些你的消息/九月/还没有来……”

  陈淑芬的盼望与挣扎,也是很多人的困境吧。所以,当万芳在戏的结尾喊出拥有一切就是失去一切时,我们会热泪盈眶。

  “你知道吗,我花了一辈子学一件事,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但终究我还是学不会。……为什么我们一生追求的东西,其实都在得到的同时已开始失去呢?!”

  提及饰演了十几年的陈淑芬,万芳说:“她一直想找到爱,找到依靠,可是最后还是觉得不行,还是选择离开。人生本来就充满了矛盾,充满了遗憾,可我们就是从这些茫然中走过来的。”

  《收信快乐》打动我的一点是,从陈淑芬和李政国往来40年的那些信里,我看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看到了很多人的爱情故事。原来我们渴望的爱情,都是源于内在不完整的那面缺口,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爱你的懂你的人,其实是被压抑被隐藏被忽略的另一个自己。

  “真高兴这世界上有个你,因为就算我受困于我自己,你却已然为我活出生命的另一个版本。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你,天哪!我该如何承受这没有呼应的孤单?“

  其实,我们所希求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跟自己共振的回响。而即使面对离别或死亡,也不会中断彼此联结的是,接受所有的残缺和遗憾,同时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而这也是我们操作本期特别策划《与自己在一起》的缘由。

  摄影/刘金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