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也是一种爱吗?

  渗透在关系里的,这种复杂的疼痛的味觉,它究竟是不是爱?

  “它是不是爱?”明欣重复着。“你之所以这么问,就说明你对它有了怀疑,当怀疑升起的时候,爱就已经不在了。因为实际上,这种怀疑的背后,是一种恐惧:‘我很害怕它不是爱’。恐惧的时候,我们就要保护自己,爱就不在了。”

  哦……从明欣这儿,我收获的不是一篇访谈,而是一次自然而然的疗愈。在交谈中,我把一个记者客观记录的视角丢在一旁,让最真实的“我”流淌出来,有困惑,也有眼泪,而明欣则像一只碗,让流淌的我卧入其中。愿你,能够在这微澜的水面上,依稀辨认出自己的轮廓。

  到底什么是爱呢?取决于处在关系里的人怎么看待它吗?

  明欣: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最源头的部分说起。现在,我们来一起感觉,什么是爱。

  (冥想开始)

  你曾经有过非常深入的恋爱,最开始的时候,感觉是很美的,往往是这样。

  现在,闭上眼睛,去感觉那个你很爱的人,他(她)就在你的身边。你正把你的头,轻轻地放在他的肩膀上,你的双手环着他的腰,你就静静地,和他在一起呆着,你们的爱在流动。

  当经历这种感觉的时候,你会体验很美的那种“在”--你在自己的爱里面,也在他的爱里面;他在自己的爱里面,也在你的爱里面。

  我们的头脑是空的,整个世界都可以不存在,有爱就够了。就是很单纯的,爱着的感觉--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需要;就是很满足的,“这就已经够了”的感觉--没有头脑,没有恐惧,这一个片刻就是永恒。

  这就是爱了。

  (冥想结束)

  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恐惧和爱不能同时存在?当我们恐惧的时候,就要保护自己;而真正的爱的存在,就此消失。

  一直觉得,跟之前的感情没有好好的告别,它像是被我切断了,对方也很配合地继续切下去。所以,在刚刚唤起那些情感的时候,我竟像是在向它告别。

  明欣: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在跟别人告别,但实际上,是在跟自己的过去告别。

  在爱里,我们结结实实地,把自己的根扎进去。当根遇到了内部的岩石,我们就会去挣扎,要不要扎得更深?扎,岩石很硬,很痛;切断,连着血肉,也很痛。很多时候,我们害怕这种痛,所以,试着不去拔它,不去看它,那这个事情永远都不会结束。

  这个就是纠缠。

  在纠缠里的人是分裂的吗?

  明欣:他一定是分裂的。一方面,我们想要深入,但是另一方面,遇到了障碍。

  我们都以为这个障碍在对方身上,但事实上,在自己身上--我的根,碰到了我的痛处。这个时候,人往往抗拒这个痛处,希望对方改变,好让自己舒服一点;但是对方,往往发现没法配合--因为你们是同步的,当你碰到自己的岩石的时候,对方也在碰到他的岩石。

  我的岩石也是对方的岩石?

  明欣:是的,它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比如灵魂伴侣,你可以说他不存在,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满足你对灵魂的要求;又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是你的灵魂伴侣--去帮助你实现灵魂的成长。

  比如一个女人,经受过关于欺骗的创伤,对于伴侣,她有一个强烈的要求,“你不能骗我”;而有一个男人,从小父母一直在吵架,他就会回避冲突,“这点小事有必要么”?他们就会遇见,去解决彼此的问题。

  这个男人会说:“你不相信我,至于么?她只是一个同事。”

  女人情绪也上来了:“我很在乎你,你却欺骗我。”

  你能看到么?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吵架的模式。通过这段关系,她要学习的是“接受善意的谎言”,他要学习的是“用什么方式去面对争执”。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把心掏出去,对方“啪啪”打两巴掌,然后再塞回去--好痛。当我们把注意力和希望放在对方身上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种结果。

  是什么让爱人变成了乞丐?

  就像一个杯子,如果一个人爱自己,他就在不断往里面注水,水满则溢,流出来滋润周围的人,这个时候,他对外面是没有要求的;但是,如果刚往杯子里盛一点水,“我爱自己”,就要赶紧倒出去,“啊,不行,我必须爱别人”,再往里倒,还会有负疚感--“我不能爱自己。”你一直在忙着给予,那么你的杯子是空的。你也希望有人能把你的杯子填满,所以,要啊,要啊,要啊……

  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是一种本能吗?

  明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但是,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真正的本能。

  什么是最初的本能呢?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爱自己的能力。饿了,我们就哇哇大哭,想要吃;渴了,再哇哇大哭,想喝水。当这些生存条件得到满足的时候,小孩子就会莫名其妙地很开心--他是可以爱自己的,完全可以跟整个“存在”在一起。

  到后来,小孩子也会发现:“哦,我笑,就会得到好吃的食物;我哭,爸爸妈妈就会给我脸色看”;或者:“我生气,爸爸妈妈就会过来哄着我,而我听话,他们就经常不满足我的需求。”在这个时候,小孩子已经在学习很多“头脑”的东西了,爱就变成了一种交换。

  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妈妈说:“你应该给小朋友哪个苹果呀?”本能,指着哪个?小的。妈妈会说:“这是不对的,你要友爱。”心里好不愿意,但是还是把大苹果拿出去了。妈妈的话,换言之就是:“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呢?这是不行的,你必须要去爱别人。”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在把本应该给自己的爱往外面给。

  小的时候,我们把爱捧怀里--“我够了”;现在,我们把爱放在手里,伸出去给别人,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我必须要拿回来”。每个人都会变成乞丐,乞讨的方式就是:你看我的心,对方“啪啪”两巴掌--啊,好痛。感觉到了吗?

  所以其实,爱本身是建立在自爱的基础之上的。

  就像一个杯子,如果一个人爱自己,他就在不断往里面注水,水满则溢,流出来滋润周围的人,这个时候,他对外面是没有要求的;但是,如果刚往杯子里盛一点水,就要赶紧倒出去,“啊,不行,我必须爱别人”。一直在忙着给予,那么你的杯子是空的。你也希望有人能把你的杯子填满,所以,要啊,要啊,要啊……

  你并不一定能得到你所要的,这样就产生了冲突,是吗?

  明欣:是的,在两性关系里,冲突尤其强烈。我要求对方接纳我,其实是什么呢?我并不接纳这样的自己。我需要一个人,证明我是值得被爱的,没有他,我的世界,“啊,好空”,我的心 ,“哦,好痛”。

  可是有时候,对方已经把能给的都给出去了,我们要的,他没有,永远都给不了,还是得不到满足。那就转个方向,“也许别的人可以满足我。”又进入了下一个循环。

  就像烟瘾一样。每一次想抽烟,其实他都在从某种情绪里逃跑,逃跑,逃跑……当人们不舒服的时候,就会想要被另一种感觉占领,或者有事可做,这样,就不用面对那些情绪。而一只空杯子,他是对别人上瘾,或者说,对“有人给的感觉”上瘾。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足够去面对自己了,这时候就不需要跟对方要,对方是谁都可以,我们只需要爱他就够了。

  当你找到方法,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和穿越它。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相信。

  “找到方法”,这四个字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也非常漫长的吧?

  明欣:是的,很多人都很着急。

  要等待,给自己时机。我们身上一些不舒服的特质,它其实很单纯,并没有不好。你会发现小孩子,他也许邋遢一点,鼻涕弄得到处都是,他不会觉得自己怎么样,但是当大人开始尖叫,小孩子就吓哭了。他就学会了,哦,这是不好的。

  我个人就会把真实的自己完全地流露出来,不想让大家觉得,内在成长的老师就是完美的人,这样,大家就会要求自己完美,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失败的。不管我是谁,我接受自己。

  全然的,和“难受”在一起

  戒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办法:当我想抽烟的时候,就把烟放在手边,我允许自己抽,但是,要等五分钟之后。在这五分钟里面,我不断地经验当下的各种情绪,回忆被翻出来了,就让它包围我。五分钟过去,再抽,感觉就不一样了,对于烟,就并不是一种很强烈的需要。

  那我们来说一个具体的情境,一个人不能和自己在一起,需要从别人身上获得接纳,可是他身边就是没有别人,那他要怎么做,才能不让自己忍受孤独的煎熬呢?

  这种人可能有两条路。第一种,他并没有准备好改变自己,觉得好空虚,好无助,“我就是需要一个别的人”,那他,只能去外在的世界找;还有一种,他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好好和自己在一起?我想要去改变。”当她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那么接下来的方法很简单。

  你很难受吗?你就完全和“难受”在一起,完全地去经验它,跳脱出来之后,就发现你有力量去去面对它,去解决它。

  (冥想开始)

  闭上眼睛,去感受,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就好像这个世界抛弃了我一样。

  哎,好孤单的这种感觉……

  哎,好无力的这种感觉……

  哎,好害怕的这种感觉……

  就是这种感觉,完全地,跟它在一起。

  (冥想结束)

  这个时候,你并没有逃避,而是在经验它。

  慢慢的,你承受的压力到达了一个峰值。这时候,在孤单、无力、害怕背后,很多其他情绪会浮上来,有时候是愤怒,那么接下来,拿一个枕头,“啪啪啪啪”,把你的愤怒卸掉,你会发现,力量升起。

  在愤怒背后,又有另一种情绪升起,可能是很多眼泪;眼泪之后,可能又是愤怒--你会遇到一层一层的情绪,你就不断地去面对它,有一个片刻,你长舒一口气,“呼”,好了!

  好突然(笑)。

  就是这样的,不过是情绪而已,为什么会被情绪控制,因为情绪来了,哦,我不想去感受,我看不见它;我忙着去干这个干那个,假装看不见,回头一看,哦,潜意识里面,它还在……

  更多的时候,独处很痛苦,但我却并不知道这是内在的孤独和空虚--它好像戴了个面具,我会以为,“哦,我好想他。”

  那就“好想他”。想念也是一种感受,指向是对“他”;我们可以反过来,变成和自己有关的指向。

  比如,你原本会想:“他在干什么?是不是他又有女朋友了?”现在把注意力放回来,放在自己身上:“我现在好想念他,我好喜欢我们当时在一起的感觉,现在,我都还能够感受到当时那种快乐。我很喜欢跟他,或者跟任何人在一起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这个是跟“我”有关的。

  或者,“我很讨厌他,他这么对我,我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我不爱自己,不能接纳”--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身上。

  我个人很依赖头脑:当我觉得很想他,很难受,就会用理性告诉自己,真正想念一个人应该是很满足很快乐的,不应该是这种感觉……所以,我并不是在想念他。这种方法可取吗?

  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可是,它事实上也是一种逃避,你没有去面对它,而是把它合理化了。

  这就好像,有很多人和父母的关系很冷漠。这个冷漠,其实是在隔离很多的情绪,我们有很多话没有说:“我讨厌你,我恨你,小的时候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为什么不能理解我……”

  为什么会忽然讲到这个问题上?

  这和我们刚刚探讨的问题是有共性的。

  当有些情绪没有处理,而只是理性地告诉自己:“我理解他们,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这也是他们爱我的方式。我不能说,不能说,不能说……”那这个隔阂就永远在那儿。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去面对这些创伤,就没有办法真正去感恩对方曾经带给我们的礼物。当我们面对创伤,情绪会一点点地消失。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啊,我当时真的很爱他。”

  我有学佛的朋友,已经修得很好了,很平静。但是他对我说,他知道在他的内在有一个东西。我说,好,那我们来看看--大量的愤怒。当愤怒卸掉之后,那个爱,好美。

  放下了仇恨,就真的能够看到爱。是用心看到了,而不是我用头脑去想,“应该是吧”。

  处理掉那些情绪,就再也不会反复了吗?

  爱跟恨是同一种能量,所以我们的恨,通常是爱。当我们的情绪被处理,爱开始流动,恨就不见了--那是非常美好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那么执着于爱情。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真空,要允许自己经历不完美的爱情,经历爱的仇恨,爱的恐惧。我们跟这个伴侣在一起,是帮助彼此修行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完满的关系。

  两性关系修的就是自我的圆满。

  明欣:现代静心方法和生活方式传播者。多年研修生命数字、塔罗牌、禅修、静心、能量工作等,频繁往返于中印学习进修,将所学于现实生活中实践和验证,视生活为最佳修行道场。

  新浪微博@colorlotus李明欣

  采访、撰文/董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