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学资质的“百花们”为什么还能有好口碑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办学资质,应试教育,百花学习塾,民办教育
  • 发布时间:2016-06-14 10:26

  排队40多小时,黄牛号炒到5000元……只为给三四岁的孩子报个幼升小辅导班。前几日,家长睡走廊排队报名“百花学习塾”的消息引爆“朋友圈”。此后,该机构被教育部门查出无办学资质,家长们却表示:“无所谓,口碑相传才是真理”。

  实际上,这在幼升小教育培训行业是个普遍现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像“百花学习塾”这样没资质的培训机构,却拥有好口碑和高声望?

  “养育焦虑”刷出来高口碑

  王青(上海某幼儿园中班学生家长)

  有一个江湖,叫“家长群”,无论它存在于论坛、QQ还是微信。

  如果你被“绑架”进不止一个有2000多名家长的微信群,接受各种群消息的狂轰滥炸,怎么可能不焦虑?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执照”的职业——父母,可以借由“家长群”这一平台,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各种交流和沟通,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群里的其他父母每天都在晒自己在孩子几岁就可以认多少字,完成多高难度系数的数学题,或者琴棋书画十项全能,其他父母怎能不焦虑——自己的“熊孩子”眼看就要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不自觉地,“落后”家长就会向“先进”家长打听怎么培养下一代,靠着相互“传帮带”,一众家长疯狂追捧的“百花”们,就这样“炼成”了。

  据我了解,百花的报名画面是这样的:当报名开始前一天晚上,先是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了已经开始排队的照片。接着我的朋友,也是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开始焦虑了,一定要到现场亲眼看看。到了现场,她发现确实有人排队,且现场还有“黄牛”在炒号,于是焦虑感被放大,她也花钱雇了“黄牛”帮忙排队。

  如此循环往复,家长群里焦虑情绪继续蔓延,更多家长蜂拥而至。

  2015年底,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和核心数据。调查显示,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父母最担心孩子的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人身安全问题”“学习成绩不好”“没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担心孩子“身体不好”和“沉迷网络”。

  对教育感到焦虑,这个问题目前看来无解,因此“百花”们还会继续存在。

  实质还是应试教育的“狗肉”

  蓝建中(新华社驻东京分社记者)

  “百花学习塾”的官方网站显示,其“母体是有着40年历史的日本幼教第一品牌——日本幼儿教育实践研究所……该所设立40年以来,一直专注于培养、开发3~12岁儿童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其教学成效连续10年取得了日本有名的小学入试合格率第一。”

  但其实,“幼儿教育实践研究所株式会社”主任久野泰可的办学目的,是令儿童进入小学后能够无抵抗学习的“教科前基础教育”。不少孩子考进了著名的私立小学,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久野泰可的幼儿教育并非英语、算术等教学科目的早期教育,比如几何内容,他是让孩子们看到和接触圆锥和圆柱等立方体和积木,然后用黏土制作同样的形状。如同玩一样,但是能够自然理解形状、大小和数字的概念。

  他认为,现行日本教育体制中“教师是以大学老师为顶点而排列的,幼儿园的老师在最下面,什么发言权也没有。”那应该向幼儿教授什么?他认为,如果单纯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是会产生副作用的,应该举国致力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力。

  从日本保育园的实践看,学前“教育”更侧重动手能力、人格培养、集体意识、传统文化和习俗熏陶、户外活动及社会规矩和基本礼节。另外,保育园每年都举行地震等防灾演练。

  日本是一个高度均一化的社会,教育资源也实现了均一化,学校很少竞争升学率,学校教育也不重视拔尖,因此,有的华人在开家长会时,老师甚至指出其孩子的缺点是“过于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所以,“百花”以及许多类似机构,挂的是采用其他国家的更合理、先进的教学方法的“羊头”,其实质恐怕还是应试教育的“狗肉”。

  与其“哄抢”培训机构,不如做好家庭教育

  孙洪涛(北京长青纪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主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当教育局表明该机构无办学资质文件,连夜报名的家长表示“无所谓,口碑相传才是真理”。当教育局再下文要求该机构停业3个月时,家长居然表示“无所谓,本来报的就是9月开始的班级”。

  有教育专家给家长们“泼冷水”:民办小学幼升小面试过程中,有多少孩子是通过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有没有数据统计?如果没有事实依据,家长就可能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误导。但家长反问说,“万一”有用呢?

  所以,由第一口奶粉开始,到兴趣班和占坑班、奥数和外语学习、再到填志愿、选工作……操心的中国家长马不停蹄为孩子安排着,不敢将手放开。但,进好的民办小学就是所谓真正好的教育吗?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学校是孩子实现初步社会化的起点,其对儿童的影响,除了传授知识,更多该发生在人生观、社会观的塑造层面。比如老师的一言一行,是否在放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唯成绩论”?很可惜,时至今日,很多教育改革还是难掩“唯成绩论”的急功近利。当前,教育资源实现公平合理配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想让家长戒除焦躁、找回淡定之心就很难实现。

  另一方面,家长的“不安全感”,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为孩子创造温馨、健康、安全的家庭环境,重视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用宽容耐心的态度陪伴孩子、等待孩子成长,这些都是好的教育,也是家长的责任。

  我们常说,一个好妈妈胜过一百个好老师。试图通过报个教育机构来改变孩子的命运,太盲目了。

  “擦边球”倒逼管理层回应民意关切

  刘远翔(地方工商局干部)

  很多培训机构处于“打擦边球”的状态,这种情况并非只出现在上海。目前大部分早教机构是以“咨询”名义注册,拿工商营业执照。那么既然要开展教育培训业务,为何不去教育部门审批登记?

  原因其实不难拆解:如果注册一个纯粹的教育培训机构,程序复杂且较难获批,而且还要满足如校舍面积、防火设施、老师的教学资历等条件。但注册时若不涉及“教育培训”字样,注册成咨询公司就容易得多,用不着教委审批,到工商部门注册就行,注册资金最少只要3万元。所以,大多数早教机构干脆维持教育咨询公司的状态。如果没有人来管,他们就闷声发大财,如果有人来管,他们就以提供咨询为由蒙混过关,哪怕被认定无照经营,其违法成本也并不高。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但该法又对此作了除外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近年,一些早教机构临时撤点,家长索赔无门事件屡见报端。其实是早教机构“市场化”的缘故,有利即来,无利即走,缺乏必要的监管。事实上,幼儿的集中保育、教育方面需求非常大,且该阶段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极度缺失,亟须国家在立法层面作出明确的回应。

  越来越清晰的社会共识是: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若就办学方面产生问题,教育部门应该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有执法权的部门继续跟进。如果明确监管流程,问责时也就有可能更加清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