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旅途读物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kindle,旅行,阅读
  • 发布时间:2016-08-16 09:56

  旧友要去杭州出差兼旅行,临行前问我,路上读点什么好?推荐推荐呗。对了,大小要合适,不能太厚,不然包包装不下。我说,手机上看不好吗?或者买个kindle,想看什么看什么。手机看没感觉啊,她说,再说,我也未必看,你随便报几个书名。这还没办法推脱了。《了不起的盖兹比》?还是《查令十字街84号》?微信咯噔又来一条语音,《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太火了,不行,你觉得符合我气质的是什么书?这下好,挑书现在不单单挑书了,还暗含着对她气质的评定。我有些头大了。

  有了手机之后,旅途读物,尤其是纸质的,几乎快消亡了。飞机上不让开手机,没办法,翻翻航空公司的内刊吧。而在火车上,清一色低头刷屏,以前坐火车的标配--《知音》《故事会》都绝迹了。有个印度工程师写过一篇文章,在朋友圈一度很火爆,叫《不阅读的中国人》。说的也是实情,国外公共场合读书可能多些,但未必都是因爱书而读书的。据说在巴黎,有专卖书皮的,在地铁站,见到看《纯粹理性批判》或《逻辑哲学论》的,一定要擦亮双眼,很可能他只是在读一本低俗小说。

  现在出远门,我还是喜欢在包里塞一本书。但自从去年看一本影印的《论语》被围观之后,我吓得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把书拿出来。当时同座好几人来回传阅这本书,又可疑地觑我几眼,停顿了好几秒,才对我竖大拇指,然后像领袖那样拍拍我肩膀,“年轻人不简单呐!”所以出门在外,读书也是有风险的,如果车上有同样爱书的人,则会认为此人太作,而完全不读书的人,则会把你当成吃香蕉的猩猩。唉,还是乖乖掏出手机看看朋友圈吧,玩玩“保卫萝卜”也行呀。

  我加的豆瓣小组里面,有不少人喜欢晒旅途读物,大多是外国小说,诗集里有顾城,也有余秀华的,北岛的散文也比较受欢迎。而我带的次数最多的,是《四书》,可能我有点轻微的人群恐惧吧,读《四书》,尤其是《大学》一篇,貌似可以减轻这种症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仿佛心里慢慢矗起了一根柱子,朱子的注也好,是合乎柱子材质的雕刻,雕出朴实的花纹。尤其坐火车,碰上春运,《大学》真是必不可少,它不教你抵抗,而是让你融入,融入到泡面的气味中去,融入到脱袜大汉的脚臭中去,对一头油腻靠着你肩膀睡的老大姐,也须抱有“亲民”之意,亲近而又不能僭越,尽管你很想帮她擦擦嘴角的口水。朱子照程老夫子的说法,把“亲民”释作“新民”,而王阳明坚持“亲”,这也是很有道理的。火车上,还可读《论语》,却不适合读《孟子》与《中庸》。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