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地区自驾行 从三大圣湖到两大神山

  在藏文明史上和藏民日常生活中,尕多觉沃山和阿尼玛卿山具有举足轻重的宗教意义,而对于无数的旅行者来说,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纯净之地也始终让人心驰神往。

  本文作者一行从青海湖出发,沿着黄河之源,从圣湖前往神山,一路邂逅霞云飞渡的湖光山色、款款信步的野驴黄羊、虔诚善良的转山藏民,当然,还有大自然在不经意间慷慨赐予的意外之喜……

  据说,藏民们会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和几乎全部积蓄都用来朝山拜湖。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崇敬自然伟力,通过转山拜湖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并深信此举可以获得巨大福报。

  西藏阿里的冈仁波齐、云南德钦的梅里雪山、青海果洛的阿尼玛卿和玉树的尕多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这些神山犹如信众心中的“麦加”,前往那里去朝拜、转山,是他们一生虔诚的信仰。而对于旅行者,这些神山千古流传的神话传说,超凡脱俗的奇秀景色,同样令人心驰神往。

  2012年,我有幸邂逅了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2013年,我完成了冈仁波齐的转山,此后便对剩下的两座神山念念不忘,一直琢磨着前往朝拜。终于,在2014年金秋时节,我们一行10人穿越了黄河源头地区的三大湖泊,攀登了两座神山,完成了从湖泊到神山的朝圣圆梦之旅。

  1 青海湖→冬给措那湖→花石峡镇

  此时来冬措的游人还很少,所以这里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时值晚秋,斜阳照着远山秋草,天辽地阔,画卷如斯。

  冬给措那湖,亦称“黑海”,位于青海省玛多县花石峡镇西北方,与鄂陵湖、扎陵湖并称为“黄河源头三大湖泊”。与另外两湖不同,由于旧时交通不便,冬给措那湖并不出名,颇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意味。

  9月29日一早,我们从青海湖出发,驱车前往冬给措那湖。经过一天的颠簸,下午6点,我们在距花石峡镇约10公里的三岔路口看到了路牌:“阿尼玛卿往左,冬给措那湖往右”,梦想近在咫尺,我的心砰砰狂跳,早前的疲倦一扫而光。

  右行,未至湖边,冬措草原就慷慨地赐予了我们第一个巨大的惊喜。

  这里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风貌:青藏高原的碧空,远天的流云,阿尼玛卿山脉的雪山群,金光闪闪的草原,成群结队或四处散落的野驴、黄羊。时值晚秋,斜阳照着远山秋草,天辽地阔,画卷如斯。

  下午6点40分,我们到达冬给措那湖畔的高地。从停车的位置,只能看到冬措的一部分湖面,但眼前湖山壮丽,让人沉醉不已。然而,就在这华美的风景中,却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插曲。

  原来,一辆在湖岸看风景的自驾车陷入了湿地,车上的人想尽办法也未能脱险。后来他们找到一辆农用车帮忙,却不料农用车也陷了进去,折腾良久,农用车才脱困离去。就在他们绝望之际,却发现了我们的队伍到来,便游说司机老张开车去帮忙。老张一时心热,加上对草地的湿软度估计不足,结果也把自己的车子陷了进去。

  我们本来在兴致勃勃地欣赏湖光山色、拍照,发觉老张陷车时,已不可逆转。我们努力施救,尝试了所有可能有效的方法,结果都徒劳。

  天黑以后,气温急剧下降,大伙又冷又饿,车子还是没挪动半步。更严重的是,冬措的海拔高达4117米,我们刚上到如此高海拔的地方,就因为拉车而用力过猛,使得我的头疼痛不已,我担心会诱发高反——而我是队伍中最适应高原的人,我的反应尚且如此,其他队员就可想而知。

  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当晚确实解救不了,就只能用小梁开的那辆车,分两批把队员送回镇上安顿,司机留在车上,等第二天天亮再找车来救援。

  幸运的是,就在当天晚上,原本无望的我们意外地获得了外面施工队拖车的救援,靠着拖车和近百米拉绳,陷入泥潭的车终于脱困,此时已近晚上9点。我们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在沉沉夜色里,车子像快乐的小鸟朝花石峡镇飞奔而去。

  路上,天空下起密集的冰雹夹雪花。在镇上,我们找到了唯一的客栈住下。外面夜色如墨,屋里炉火熊熊,围着温暖的火炉,我们向亲朋好友发信息,通报平安。

  由于高海拔和救车时体力消耗太大,这一夜几乎所有人都遭遇了轻度高反和失眠。然而在这夹着雪花的夜里,我却为我们这支队伍感到骄傲:面临突发意外,没有一个队员抱怨、指责,大家都平心静气地接受事实,并努力解决问题。

  2 花石峡镇→鄂陵湖→多卡寺→牛头碑→黄河三曲→多卡寺

  远处雪山如屏,矮如台阶,黄河之水于天际奔流而来,经此处的阡陌河滩曲折迂回,再在天地山河之间浩荡东去。

  9月30日凌晨四、五点,窗外星空明亮,我实在睡不着,便决定再去冬给措那湖拍日出。这一决定得到了队友们的一致附和,随即一行人再次驱车回到冬给措那湖畔。

  日出时分,老张那一车的人,逗留在草原上拍摄野生动物。我们这一车的人,回到冬措湖边拍日出。冬措与前一天傍晚的张扬、华美不同,早晨的湖面和周围的湿地极度宁静,在朝晖下显得光彩奕奕。

  沐浴着朝阳,我们离开冬措,赶往黄河源标志性景点“两湖一碑”:鄂陵湖、扎陵湖、牛头碑。

  鄂陵湖,古称“柏海”,意为“蓝色长湖”,据说是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秋天的鄂陵湖游客极少,空旷高远,野生动物比夏天多,我们甚至看到了几百只鸬鹚在湖面拍水飞掠的壮观景象。

  在鄂陵湖西边的多卡寺,我们找到一家新开的客栈,安顿下来后,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前往牛头碑。牛头碑位于措日尕则山的顶峰,海拔4610米。碑体总重5.1吨,纯铜铸造,由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胡耀邦分别为碑题写了“黄河源头”字样的藏汉文。

  随后,我们下到湖边,沿着路牌开车前往扎陵湖。然而开到路的尽头,也未见扎陵湖。此处再无任何指示牌,亦无人烟,手机也没信号,无处求问,只能折返。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次无功而返,我们意外遇到了此行中的第二个惊喜——黄河三曲。

  黄河的主要源头卡日曲与约古宗列曲,在星宿海汇合,一起流入扎陵湖,再由扎陵湖流出,一路流往20公里外的鄂陵湖。我们当时偶遇的河道,正好在两湖之间,而黄河在这里又接纳了来自南边的多曲,因而形成了三曲交汇。

  远处雪山如屏,矮如台阶,黄河之水于天际奔流而来,经此处的阡陌河滩曲折迂回后,再在天地山河之间浩荡东去。黄河三曲,绝不是普通游客能找到的地方,而我们也是在返程时偶遇一桥,过桥惊见河曲纵横,才有幸目睹了黄河三曲的壮伟。

  在等日落的时候,曾经当过厨师的小梁帮我们做了鲜美的牛肉汤,地道的美食加上壮丽风光,我们吃得畅怀无比。而就在此时,一只硕大的野狗被肉香诱惑而来,一直围着我们转个不停,吓得伙伴们都不敢离开大部队。

  傍晚时分,夕阳西沉,天际霞云飞渡,河滩金光点点,曲水横流,暮色迷醉。一直到暮垂四野,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三曲,返回多卡寺,早早安睡。夜深时,窗外分明狂风呼啸,然而在黎明前却奇迹般地一派寂静。

  3 多卡寺→扎陵湖→麻多乡→曲麻莱县城

  三个多小时之后,我们才遇见第一个村庄扎加村,传说格萨尔王就是在这里赛马夺魁、称王登基的。

  前一晚,小梁把前往扎陵湖的正确路径打听清楚了,因此在鄂陵湖观看完日出后,我们仅用40分钟就到了扎陵湖。扎陵湖,古称“查灵海”,意为“白色长湖”。秋季的扎陵湖天气晴朗,湖水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蓝色,让人一见倾心。

  接下来,我们就向着黄河正源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的发源地麻多乡进发。麻多乡在巴颜喀拉山以北,地处偏远,从扎陵湖出发三个多小时后,我们才遇见第一个村庄——扎加村,传说格萨尔王就是在这里赛马夺魁、称王登基。而在到达扎加村之前的三个多小时里,我们只看到一两户牧民,没遇见一辆车,却看到了数量众多的野驴、黄羊、野兔、狐狸,我们还在一个湿地拍到了好几只优雅的黑颈鹤。

  下午两点半,跨过约古宗列曲,我们终于抵达麻多乡。麻多乡屋舍简陋,野狗成群,只有一家小饭店,供应的食物也仅有面条。在这里,我们遇见了乡小学老师卓玛。卓玛告诉我们,麻多乡条件艰苦,冬季极限气温能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一下大雪就封山,孩子们无法回家,通常要等上几天,待雪融化得薄一点,家人才能来接。队友们饭也没顾上吃,就随卓玛去学校看望孩子们,孩子们见到我们都很兴奋。

  从麻多乡赶往曲麻莱县城的途中,我们横穿了巴颜喀拉山,经过了黄河的另一个源头卡日曲——黄河一路东逝水,而这是它真正的故乡。

  这一路景象开阔,山河壮丽,四野广袤而人烟稀少。有次去问路,一个牧羊的姑娘看到我们竟然落荒而逃,后来她爸爸出来给我们指了路,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坐坐。

  值得一提的是,巴颜喀拉山还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翻过一个高高的垭口,我们就从黄河水系进入了长江水系。而这次我们要去朝拜的尕多觉沃神山,就被称为“长江流域众多神山之王”,而现在它已经近在眼前。

  经过一天颠簸,其间车还爆了胎,晚上九点多,我们终于抵达了曲麻莱县城。

  4 曲麻莱县城→赛康寺→尕多觉沃神山→石渠→玉树

  天气极好,山峰巍巍指向天际,就像山峦上开出无数朵莲花,而且,它们离我如此之近,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它的圣洁。

  尕多觉沃神山,位于青海玉树的称多县,由主峰及几十座环绕的群峰组成。尕朵觉沃意为“白圣客”,是上康区主神,同时还是传说中的英雄格萨尔王的祭魂山。

  四大神山中,尕多觉沃是最不知名也最神秘的一座。除了虔诚的信徒外,极少有游客来访。要饱览尕多觉沃群峰,只有徒步转山才能实现。但由于连日的体力消耗和计划的时间所剩不多,我们只得放弃转山,将车子开到赛康寺,再徒步一小时到垭口,在那里观赏尕多觉沃主峰及部分群峰。

  沿赛康寺左边的河道上行十几分钟,我们就在山脚碰到了一家淳朴、热情的藏民。他们告诉我们不用爬到垭口,只需往山坡上爬一会儿就能看到主峰。在我们的请求下,他们答应陪我们爬山,直到看到主峰为止。

  不久,尕多觉沃群峰就依次在我们眼前排开,天气极好,白云朵朵,山峰巍巍指向天际。它们谈不上多么雄伟、高大,却无声地透着庄严,就像山峦上开出无数朵莲花,而且,它们离我如此之近,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它们的圣洁。

  为神山的魅力所折服,我们几个人希望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尽力攀向高处。但即便如此,主峰也只露出了一小块峰尖。山坡越来越陡,我们终究没能爬到垭口。

  就在我们气喘吁吁地攀爬的时候,另外几个体弱一点的队友,已经跟随刚才指路的藏民下山,跑到他家喝酥油茶去了。我们下山后,竟然还乐不思蜀,不想离开。

  下午3点,我们离开赛康寺,穿过富饶美丽的巴颜喀拉山草原,前往四川海拔最高的县石渠。翻过安巴拉山口,我们就进入了四川地界。石渠境内正在修路,路况很糟,直到晚上9点,我们才灰头土脸地到达石渠色须寺镇,仓促入住。

  鉴于路况太差,无法按原计划推进,我们临时调整行程,决定参观完巴格玛尼墙和色须寺后就去玉树。

  巴格玛尼墙全长1.6公里,是目前藏区最长的玛尼墙,由信徒们在石上刻上经文,再一块块地垒上去后逐渐形成。阳光下的玛尼墙,宁静圣洁,我们沿着玛尼墙转了一圈,静默地祈祷。色须寺,为格鲁派(黄教)寺院,由一百多座寺庙组成,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庙群。因为国庆放假,许多大殿没有开放,没机会瞻仰宗喀巴大师的牙舍利塔和镀金强巴佛,令人不胜遗憾。

  驱车到了玉树,城市的感觉扑面而来。玉树老城在2009年大地震中成了废墟,现在整个城市都是新建的。回归城市,深刻体会到现代生活的好处:洗澡、上网、喝酒、吃火锅……

  5 玉树→知亥代垭口→阿尼玛卿神山

  当圣洁的雪山一寸一寸披上金色,当万丈光芒照在脸上,所有的辛苦都得到回馈。财神爷阿尼玛卿,对远道而来的朋友,向来是慷慨的。

  在一晚的休顿后,我们离开玉树,直接奔向我们此行的另一个目的地——阿尼玛卿神山。

  阿尼玛卿神山,海拔6282米,位于青海省果洛州。“阿尼玛卿”在藏文中意为“活佛座前的最高侍者”,其中“玛卿”意为“黄河源头最大的山”。阿尼玛卿在藏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藏民称阿尼玛卿为“博卡瓦间贡”,即开天辟地九大造化神之一,同时阿尼玛卿还是藏民心中的财神。

  在崎岖的山路上,出现了许多转山的藏民,人数之多出乎我们的意料。阿尼玛卿转山一圈,一般要六七天,沿途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天空飘着零星雪花,天气阴冷,山路湿滑,却都阻挡不了藏民们信仰的力量。

  傍晚6点40分,我们到达知亥代垭口。垭口海拔5225米,是阿尼玛卿转山路线的最高点,经幡阵气势宏大。在垭口,队伍出现了分歧。小梁和老张认为今晚应住在知亥代垭口,说这里是看阿尼玛卿的最佳位置。而我的意思是往前赶到雪山乡,根据攻略,靠近雪山乡的哈龙冰川,有看阿尼玛卿主峰的绝佳角度。

  在我的坚持下,我们最终发车前往雪山乡。过了垭口,就是连续的急转弯下坡,道路上有积雪薄冰,车行不易。行驶了二三十分钟,我的心里越来越不踏实——这样的路况易出危险,若晚上再下一场大雪,境况会更糟。此时天色已晚,和小梁商量后,当即调头往回走。一路上,我们挨个帐篷询问住宿,直到回到知亥代垭口,才找到一家还有铺位的帐篷客栈。

  10月5日凌晨,天寒地冻,朔风冷硬,我们踩过积雪乱石,在山坡上守候阿尼玛卿的日出。当圣洁的雪山一寸一寸披上金色,当万丈光芒照在脸上,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回馈。财神爷阿尼玛卿,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自然是慷慨的。

  在我们眼前,另一处奇观是维格勒当雄冰川,它有个十分形象的绰号,叫做“千顶帐篷”——远观如层层叠叠的帐篷。阿尼玛卿的冰川群,占黄河上游冰川总量的八九成,而当雄冰川则是其中最壮观的。

  明朗的阳光下,苍穹蔚蓝、深邃,雪山洁白、巍峨,我们穿越千山万水而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在漫天飘舞的风马旗中,我心怀感恩,我们一路奔波,所有的艰辛都得到了慰藉,所有的欢乐都得到了祝福。

  文 云山之远 图 朔月战士 云山之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