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曼卿:山川与岁月的惊叹

  民国人文的奇人奇事,总是令人在喟叹之余挂念不止。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似乎就是给弱女子刘曼卿预设的绝妙好辞。上世纪30年代初期,她以半官方身份持中枢书信出使西藏,年仅23岁。她往复一年,驱驰万里,完成使命后,取海道返抵南京。她的文化传奇,曾经轰动一时。

  她幼年时期在西藏生长,后在北京求学。成年后因偶然机缘,在国民政府行政院文官处任书记官。因桑梓观念,要求前往西康、西藏调查人文、政经现状。那是1929年的夏天,西部边区到处是险恶的出生入死之地。曼卿幼习经史,颖悟过人,属文构思敏捷,于人文历史、国际形势,把握论断每有过人之处。她一路上非凡的观察、表述汇为《康藏轺征》,193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

  迢迢千里入藏路

  刘曼卿一边舟车劳顿,另一边则落笔如风雨。她的文字锻炼得炉火纯青,极雅致峻洁,又极富形容力、表达力。她和文字好像有先天的血缘关系,一路上的种种经过,描述得那样自然、邃密,良金美玉,内外无瑕。仿佛并不费力。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以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至于康、藏地理形胜、民族风貌、民生疾苦,更予以极深的同情和呼吁。

  在藏区,与政军文化界官员及其家属接触,次年3月底,拜会十三世达赖喇嘛,向其转交中山先生遗像,告以中枢垂念边疆之殷,宣扬五族共和观念,取得良好成效。

  她选择的是元明清三朝以来的官道,即古驿道。茶马古道有川滇两造,一为西康雅安产砖茶,以康定为集散中心,马帮从此上路,经甘孜、昌都到拉萨,转运西藏各地;另一为云南所产沱茶,汇聚大理,商队由此上路,经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或昌都、拉萨,再转各地。刘曼卿首次取道川藏线,第二次则走滇藏线。

  她首次入藏,由南京启程,上武汉,过三峡,入重庆,经成渝路进成都。然后取道康定、理塘、巴塘入藏,到达昌都,再经恩达、洛隆宗、嘉黎、太昭到拉萨,单边总行程五千余里,可想行路之难。迢迢长路,有时是峭壁凌空,大雪横野,有时是羊肠鸟道,上逼下悬。

  这样一路到了昌都,一路上也不免与各地有声望的地方贤达交流,端赖她的言辞明慧,态度恳切,措辞极为得体,不特免除了种种可能的误解,而且地方有力之士,在其循循善诱之下,亦多通情达理,均愿输诚。留在昌都一个月,当地人士并有询问孙中山先生事迹者,她则为之详尽解答,中心为先生坚忍不拔之志,及博爱怀人之慈,听者若有所悟。

  直到到达拉萨后,面谒达赖,告诉其万里奔驰之苦心,也即国家利益和主权完整,此番话语,由于其气象的端丽,增进效果不少。

  刘曼卿二次入藏,则改走滇藏线。这次入藏则主要宣讲抗日理念,取得边陲人民的道义和物质支持。她笔下的人物口吻,只须几句点染,便可捕捉其人心声与情感,此多藉助文字意蕴的追求,其间并蕴涵人物的自身价值以及社会投射在个别生命中的痕迹。

  达赖喇嘛对她说:“至于西康事件,请转告政府,勿遣暴厉军人,重苦百姓,可派一清廉文官接收,吾随时可以撤回防军,都是中国领土,何分尔我。”“英国人对吾确有诱惑之念,但吾知主权不可失,性质习惯两不容,故彼来均虚与之周旋,未予以分厘权利,中国只须内部巩固,康藏问题不难定于樽俎”。

  可见当地高层明事理、知大节的底线。而曼卿本人,德言容功,动循矩法,而其别有大志,又仿佛女中丈夫,行事刚健笃实,磊落皎然。

  《康藏轺征》的精妙

  在刘曼卿的文字中,饱含她对风俗、人文、地理的超绝睿智的种种认识。

  山城康定,笔者小时候曾经在那里长住,曼卿只寥寥数语就清楚勾勒其基本地理结构,确凿形象,实在令人惊讶:“此地为川康之分界,三山夹抱,地势褊狭,急流两支贯其中,水砾相击,喧声腾吼不可终日……普通康人视知识为不甚需要,而亦不能谓为无文化,盖民间有极美妙之歌曲,喇嘛有极深玄之佛理,至于绘画塑像均精妙无伦……”

  过理塘之前,翻越折多山,海拔近五千米。虽在盛夏,高山上“残雪积草上犹作银色”,自此而后,对藏地风情和宗教样式、沿途的食宿、驿站、交通的叙写,可谓深入骨髓。真正的难度是在表达的深度上,她超越了这种难度,运笔铺陈忧患意识,广漠崇山中人民生活的精神搏动,民生民俗、历史地理和内地迥异而富有别样的生命力。她的表述达到了罕见的高度。

  川滇藏交界处,乃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势高亢,河流切割剧烈,多处是童山濯濯,风景荒凉,寓目景象极其萧索。有的时候,也有旖旎难状的高原美景:“忽见广坝无垠,风清月朗,连天芳草,满缀黄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撑,再行则城市俨然,炊烟如缕,恍若武陵渔父,误入桃源仙境……”(《康藏轺征续记》)。这是滇、康交界之中甸县城,今已改名“香格里拉”,笔者于2006年夏天前往滇西北驰驱万里,实地印证了她的描写。

  较之古人以日记方式记述途中见闻方式,刘曼卿则将日记统筹处理,扩写成以小标题区分统揽的文章组合。所记的是当日的见闻、思想、心情,比其他私人撰述更具有学术性、原始性,留下诸多关于疆域、山川、交通程站、人事方面的珍贵记录,诸如各地地貌、户口变迁、风俗物产异同以及民间传说,或加考证,或加澄清;对其渊源变化,均有提纲挈领的综述比勘。古代地理学长于描述的悠久传统,在她这里落实、放大。山河气质、地理人文……在她的行程中跃然纸上。

  刘曼卿的这本书,笔驱造化,细意熨帖,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可谓从肺腑流处,无一字空设。描述的确凿深稳,文字、词汇的贴切妥善,复制复活大地的精神景况、地理特征,满含生命骀荡的律动。

  伍立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