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瓷艺 乐享人生

  • 来源:世纪人物
  • 关键字:陶艺家,马正清
  • 发布时间:2016-09-29 10:56

  ——访”瓷艺人生”陶艺家马正清

  中国瓷器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最为璀璨的一笔落在了景德镇这片土地之上。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被视为中国陶瓷文化千年传统工艺的精粹,景德镇的陶瓷更被视为中国陶瓷的精品。陶艺家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当代人的审美,通过一件件陶瓷作品展现出个人的艺术造诣,这种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碰撞,汇成了景德镇瓷器的现有面貌。

  结缘陶艺 愈久弥深

  1979年,马正清出生于景德镇,有一个比他大12岁的姐姐,自幼耳濡目染姐姐做陶瓷,也许正是受这种先天条件的影响,马正清很自然地选择了陶瓷学习这条道路。从15岁开始正式学习陶瓷至今,已经过去二十多个春夏秋冬,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最后的沉醉其中,马正清的陶艺之路越走越深,越走越远,其间的心路历程且听他娓娓道来。

  最初学习陶艺的马正清对陶艺这门艺术并不是很感兴趣,在逐渐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他对陶艺的兴趣开始变得浓厚。“一盘散沙经过练泥、拉胚、修胚、施釉、烧窑等工序,最后竟变换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你可以任意发挥你的想象力,把泥胚捏成杯子、瓶子、缸等不同的样子,突然有一天我被这种奇妙的感觉所撼动,于是彻底爱上了陶瓷。”问及对陶艺的热爱缘由,马正清如是说。

  崇尚红色 尤爱红瓷

  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它源于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崇拜。时代在变迁,这种尚红的思想却没有改变,新年贴红对联,正月十五挂红灯,新婚穿红嫁衣、贴红喜字等等,人们都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气氛,可以说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马正清也崇尚红色,这也映射到他的陶瓷创作之中,他尤其喜欢烧红,这也成为马正清陶瓷作品的亮眼之处。

  一走进”瓷艺人生”的店门,映入眼帘的全都是祭红和青花釉里红制成的茶具、花瓶、储物罐、瓷板画等等。“瓷艺人生”的祭红是单一颜色釉,器皿通体呈现出红色,釉色艳丽而均匀,如红宝石般悦目,给人大气、稳重、端庄的感觉;青花釉里红则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它犹如牡丹,叶青花红,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它的色调比重具有广泛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工。这两种瓷器都属于釉下彩,经过1300°C的高温烧成,不易磨损并且千年不会变形,而且没有污染。

  对于“瓷艺人生”的陶瓷艺术品定位,马正清坚持将陶瓷设计理念和艺术陶瓷理念融为一体,志在将功能效用、材料技术和形式美感统一在一起,三者相互渗透,互相依存,既体现出胚和釉丰富的质地和绚烂的色彩效果,又能够适应室内和室外、高温和低温等多种环境条件,以多种形式出现具有质朴和高雅的特点,美化人们的生活。

  迎难而上 专注烧红

  其实红色是陶瓷颜色釉中最为难烧制成功的颜色之一,虽然现代技术发达,祭红的成功率依然很低,马正清坦言自己研究祭红的时间已经有十年之久,前几年小件祭红的成功率只有40%,经过几年不懈研究已经达到70%,但大件祭红成功率依然很低,仅在20%左右。因此民间有句俗语:“要想穷,就烧红。”

  目前,整个景德镇像马正清这样专门制作祭红和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少之又少,在他看来这红色的瓷器就像是一个娇气的千金小姐一样,如果不是对这红色非常了解,技术不高超是无法驾驭的,很难烧制出优秀的艺术品。景德镇烧制祭红的多以小件为主,很少如“瓷艺人生”可以烧制花瓶、鱼缸等大物件的。关于烧制大件的瓷器,马正清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他看来心态很重要,烧制有瑕疵时要把心放宽,就当是送给朋友养养花,给自己养养鱼,不去计较得失。

  青花釉里红也非常难烧,其特点既有青花造型风格,浑厚凝重,效果明快而含蓄,整体感强,富有莹润透彻如玉般的艺术效果,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成为我国珍贵的品种之一。

  对此马正清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祭红凄美故事。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一位老窑工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她的女儿翠兰悲愤之余纵身跳入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胚,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

  沉醉瓷艺 乐享人生

  传统的瓷器烧制完整的有72道工序,现在“瓷艺人生”已经不自己练泥,但是还是会手工拉胚、修胚等等。马正清告诉记者,自己刚开始学习制作瓷器的时候,拉胚、修胚、绘画、雕刻、釉色、窑炉什么都学过,但是最喜爱的还是釉色和烧窑,现在即便成为总经理,有许多员工精确分工,但是自己并没有好逸恶劳,还是不断地研究釉色和窑炉。

  除了亲自参与瓷器烧制的每一个环节,马正清对陶瓷还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在他眼里陶瓷具有持久的耐用性,它不像铜和铁会生锈和变形,也不像油画或宣纸会褪色和腐烂,在不受到外力的破坏下,几千年都不会变形,静静地对抗着时间,像是与地球同在,不论埋在土里多久,挖出后经水冲洗依然崭新,创作者的心血也就永远能够保存、定格、流传。对陶瓷文化的底蕴马正清也很有研究,在他的理解里,早在新石器时期陶瓷已经作为一种艺术品融入人们的生活,如仰韶半坡彩陶上刻有动物的形象和动物的纹样,其中以鱼纹最普遍,几千年来,陶瓷贯穿着中华儿女的日常生活,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一份荣耀。

  现如今,陶瓷仿佛已经成为自己的儿女,每次出窑,他都如同盼望着自己的儿女一般,如果烧制成精品出来便兴奋的几日睡不着,如若结果不如人意,难免也会有抑制不住的失落。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马正清在这二十多年接触和制作瓷艺的过程中,正如他创办的“瓷艺人生”所言,人生相伴瓷艺,瓷艺相伴人生。

  文/吴艳平 责任编辑/林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