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的京津冀会重现蓝天吗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京津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1-01 15:09
“应景式”蓝天也从侧面反映,当前政府应对雾霾在学理上已经把准了脉络、在治理上找对了路子
看天气预报时,留意空气质量已成为不少人的习惯。而气象预报中,早有了相关内容。
以2016年10月19日的北京为例。北京市气象台当天6点预报:“今天早晨有雾,白天中度霾,南部地区重度霾,北转南风二级左右,最高气温22℃;夜间中度霾转小雨,南风二级转东风二三间四级,最低气温14℃。霾及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中,局地能见度不足500米。”
可不久前,社交媒体上大家还在争晒“北京蓝”。
“北京蓝”刷屏次数多了
刷屏澄净透蓝的天空,变幻灵动的云彩,绚丽悠远的极目视野,清香温润的入腔气息……久居雾霾笼罩下的“帝都人”,用眼睛看,用鼻子闻,便能精准地感知到分别:北京空气质量真见了好转。
2016年以来,微信朋友圈里“北京蓝”刷屏的次数明显多了。遇上好天气,往往是多人接力,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点位,用文字和照片记录着变化,难掩惊喜之情。
2014年2月底,“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正式出台。全新的概念、理念和内涵,将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钢铁重镇河北,纳入到“一盘棋”考虑。联手治理雾霾,则是三地最清晰、最紧迫的目标任务,也是京畿群众最殷切的期许。
雾霾成因众说纷纭,谁是权威解答?治霾手段捉襟见肘,只能等风吹?京津冀治霾,一个十年够不够?……协同之初,这些问题经反复拷问,也注定了治霾是一场“持久战”。
然而两年多以来,从“呼嚎着要透气、绝望了要逃离”,到“北京蓝”刷屏,京津冀超过1.1亿人口,对于环境空气质量的喜怒之变,似乎并未等待太长时间。
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北京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58.8%,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9%,相比2013年下降37.9%;PM10浓度为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3%,相比2013年下降31.3%。
从各区情况看,通州、昌平、怀柔、密云等近郊区县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同比降幅较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明显。
不仅北京,天津的雾霾形势也有所缓解2016年上半年,天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15天,同比增加20天;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4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分别下降了12.5%、14.4%、37.8%和25%。
控煤控尘,有效果吗
“北京蓝”频现,是天公作美,还是治理有效?
在专家学者看来,京津冀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是协同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与政府主动作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本刊记者调研了解到,两年多以来,京津冀三地通力协作,围绕“控”字打出了“组合拳”。
就控煤而言,加速扩围了“无燃煤供热”。“华北地区冬季供热期与雾霾高发期同频,显示燃煤是雾霾的重要成因,也表明控煤是治霾的必要手段。”南开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环境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冯银厂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2015年北京市煤炭消费量约1200万吨,其中75%集中于采暖期,在这个时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非采暖季节的5倍左右。而其中有约350万吨煤炭是用在农村、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区域,取暖燃烧后低空排放,一吨就比集中供暖15吨燃煤燃烧排放的污染还多。
北京2014年提出当年压减燃煤260万吨,主要手段是关停燃煤电厂、改造燃煤锅炉、供应锅炉“煤改气”、治理散烧煤等。本刊记者获悉,到2017年,北京将全面关停燃煤机组,削减燃煤920万吨,投产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燃气热电中心。
天津的控煤路线图是“从内到外、逐步扩围”。2015年11月,随着52座燃煤锅炉房完成改燃并网,天津中心城区的改燃并网任务全部完工、彻底实现无燃煤供热。
2016年,天津制定中心城区以外129万平方米的散煤治理任务,计划淘汰燃煤锅炉46座。
作为钢铁重镇、用煤大省,河北省的控煤力度关系到京津冀治霾成效。对此,《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7年,煤炭消费总量比2012年减少4000万吨。
在控煤的政治任务下,河北“控煤”歼灭战也全面打响,实行减煤任务层层下压、责任到市,并启动了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关停取缔实心黏土砖瓦窑、“拔烟囱”等多个专项行动。
在机动车总体污染中,老旧机动车所占比例约为20%~30%。所以,在控车方面,实行老旧机动车“有奖早退”的相关措施。
本刊记者获悉,天津目前老旧机动车超过100万辆,为尽量消除这方面污染源,天津出台政策规定:老旧车提前“退休”最高可获5万元政府补贴,以此计划在2016年底前淘汰12万辆老旧车。
围绕机动车做文章,北京也出台多项措施。比如,淘汰老旧机动车24.7万辆,全市投放纯电动汽车累计达到6.7万辆。同时,加快制定“京六”油品标准,降低污染物排放。
北京还为客货运等8类重点行业新增的3600余辆重型柴油车安装颗粒捕集器,为尾气戴上“口罩”。
通风廊道吹雾霾靠谱吗
控尘也是京津冀三地治霾的重点之一。
在全国9个已完成大气污染物源解析的城市中,天津是唯一一个首要污染物为扬尘的城市,当地PM2.5和PM10来源中,扬尘分别占30%和42%。尤其是在春季,由于气候干燥,同时处于工程施工和绿化作业高峰期,扬尘对PM2.5和PM10的贡献率甚至达到46%和59.7%。
为全面控尘,天津市相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系列标准,要求建筑工地做到“五个100%”方可施工。具体来说,要求:工地周边100%设置围挡、散体物料堆放100%苫盖、出入车辆100%冲洗、建筑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等土方施工工地100%湿法作业。
除了“控”字诀,京津冀重压之下协同治霾的一些举措堪称“脑洞大开”。比如,北京市提出规划“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旨在引导城外凉爽、干净的空气流入城市中心,促进城区内外热交换和污染物扩散。
通风廊道吹雾霾真的靠谱吗?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何永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构建通风廊道系统,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密集区的风热环境,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
“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雾霾问题。但是可以肯定,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网络的形成对改善微气候有效,对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辅助作用。”何永说。
“冬病夏治”能否“解围”秋冬雾霾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纵向比较看,2016年上半年京津冀的环境空气质量相较以往确有明显改善,但横向比较看,目前这一区域仍是全国环境空气污染的重灾区。
以天津为例,2016上半年该市各项空气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同比有明显下降,但仍明显超过国家标准值:PM2.5平均浓度超标0.80倍,PM10平均浓度超标0.53倍,二氧化氮平均浓度超标0.15倍。
此外,国家环保部近日公布2016年上半年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显示,全国74个检测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占据6席,依次是保定、邢台、邯郸、唐山、衡水和石家庄。
专家学者认为,检验京津冀治霾成效的终极大考,是在秋冬季节。
本刊记者了解到,2016年初,国家环保部即启动重污染天气“冬病夏治”措施,即未雨绸缪、提前解决重污染行业的超标排放和散煤等面源污染问题。
但随着气温转冷,空气污染源扩散变差,东北、华北地区即将陆续开栓供暖,“冬病夏治”能否“解围”秋冬雾霾?
从入秋以来的情况看,结果并不乐观。
2016年9月份中下旬以来,尤其是国庆黄金周期间,除了偶尔一两日的短暂晴好,京津冀多数城市连续遭遇雾霾来袭,又一轮雾霾周期似乎如约而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前4天,京津冀中南部地区普遍出现轻至中度的空气污染天气,部分城市出现了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
期间,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廊坊、邢台市分别于9月30日和10月1日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了黄色预警;北京、天津都于10月2日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
虽然这次持续三四天的污染过程被一夜冷风吹散,但相比前几个月的好天气,不少人似乎又感觉到了雾霾天“三不五时”造访的烦恼。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虽然上半年大气污染防控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厄尔尼诺后续影响和拉尼娜等气象叠加因素控制,预计扩散条件可能持续不利,今冬污染形势依旧难言乐观。
在GDP和蓝天白云之间,作一个选择
尽管霾患“病情”反复、形势依旧严峻,但从近两三年实践看,京津冀治霾有了更精准的方向。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们坦言,从“奥运蓝”、“APEC蓝”到“阅兵蓝”“G20蓝”,阶段性的成效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政府应对雾霾在学理上已经把准了脉络、在治理上找对了路子。
京津冀某市环保部门官员说,区域气候、供热燃煤、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等一系列因素,都是雾霾成因,但孰轻孰重则难见分辨,治霾找不到重点。经过三年细致观察、对比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有了基本排序,治霾也更具针对性。
这位官员表示,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等传统工业减轻污染物排放,是治霾最直接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举措,“由此,治理雾霾也从答疑释惑的‘论述题’变成二选一的‘选择题’,即在GDP和蓝天白云之间,作一个选择”。
在这样的判断下,对京津冀而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消除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实际上,自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甫一出台,产业结构调整便屡被提及,并确立了量化目标。
比如,作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重头戏”的河北省,提出到2017年,将完成6000万吨钢铁、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3600万重量箱玻璃的产能削减任务。
但落后产能“做减法”的进程并不那么顺遂。
“一些钢铁企业有很强的实力,但在‘去产能’的任务面前不得不面临关停的境地,民营企业家意见很大,坚决不签字同意。”唐山市发改委有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企业不签字,政府依法行政、左右为难。
更大的难题是,有不少“僵尸企业”“海绵企业”苟延残喘、暗度陈仓。
2015年下半年,国际钢板价格低于多数厂商的生产成本、企业陆续停产,正当业内寄望钢铁“去产能”彻底破题时,随着2016年2月份国际钢价回暖,一些“海绵企业”随即重操旧业、重燃炼炉,年初2个月同比下降的粗钢产量迅速反弹,在3月份即达到历史同期的最高水平。
据媒体报道,规模钢企使用的是年产500万吨左右的大型炼钢高炉,开炉和停炉一般要花费数月时间,但“海绵企业”使用的是年产100万吨左右的“迷你高炉”,能在一周左右恢复生产。
为数众多、收放自如的“海绵企业”,成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钢企去产能的突出梗阻。这也表明,仅靠现有手段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污染形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有关专家表示,京津冀“保蓝天、优发展”,压减传统工业、堵住雾霾源头,仍需传递出“壮士断腕”的协同决心,以更长远更宽广的视野,重新认识发展目标,同心协力破题雾霾治理。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方问禹 高雪梅/北京 天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