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水临风“辟毒”游玩 老北京端午习俗游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端午,辟邪,习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1-22 14:13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它形成于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端午的“端”是开端、初之意,初五是一个月的初始,在农历地支纪月中,顺序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
这一天除了要吃粽子外,皇帝可以不上朝,商人可以下帐贴讨债,老百姓需敬神祀祖,妇女可携子回娘家,朋友们可以借机聚会,全城呈现出热闹的节日景象。
端午为什么要辟邪
端午其实原称“端五”,相传是因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寿日,宰相宋璟为讨好皇帝,上表为避讳“五”字,而将端五的“五”改成“午”,故称“端午节”。然而,《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初五为什么是个“恶日”呢?
过去历法上,五午相通,在阴阳五行中,午又为火,《奉天通志》上说:“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旧《安图县志》载“此日瘟神下界”,百病发生。此日又为五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它们都是毒虫,能给人类带来诸多灾难。其实就是仲夏五月,天气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对于古时医疗条件极差的人们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在古人观念中,这种时节会带给人死亡的厄运,所以五月初五被视为死亡日。不少传说人物与历史人物都被说成是死于五月初五。《荆楚岁时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此外,伍子胥、介子推等都曾被说成是五月初五死亡。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百草在五月节前,基本都可以食用,五月节后毒性和药性大了,食用时要慎重。
菖蒲河公园:采菖蒲来辟邪
据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在这天,皇帝的皇冠上戴艾草尖儿,身上捡戴配有各种药草的香囊荷包。
《本草纲目》说:草蒲“乃蒲类之昌盛者”。菖蒲是中草药。菖蒲根茎可提炼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等功能。由此,菖蒲被视为辟邪之吉祥物,每逢端午,人们便要把菖蒲悬挂于户,或插于门旁,用以驱除邪气。《梁书》说:“太祖后张氏,尝于空中忽见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所惊异之,谓侍者曰:‘汝见否?’皆曰:‘不见。’后曰:‘尝闻见菖蒲花当贵。’因取吞之,生高祖。”菖蒲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内涵,人们用它来驱除“恶日”的邪气。
而端午在门上挂菖蒲与艾草的习俗起源,有一种说法是:传说唐时黄巢起义,某次经过一个村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小的。黄巢很好奇为何背大的牵小的,就上前询问。妇人不知道这是黄巢,乃说因为黄巢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一根命脉,就是背上的这个大孩子。如果万一无法兼顾,只好牺牲自己的孩子,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很感动,告诉妇人回去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就可以避黄巢之祸。没多久,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与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率兵离去,而端午在门上挂菖蒲与艾草的习俗也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北京有一处因生长菖蒲而得名的河。由长安街北行,穿过南池子街口券门,能看见一条小河,它便是菖蒲河。历史上菖蒲河是皇家的御河,属于外金水河东段,必要时可为皇宫提供灭火等水源。菖蒲河既是西苑三海的出水道,也是紫禁城筒子河向南穿过太庙的出水道。民国后,两岸陆续成为居民区,并形成东、西银丝套两条胡同。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改为暗河。2002年重修,改建成菖蒲河公园。
紫色菖蒲花惹人喜爱,翠绿的菖蒲叶子形状似剑。民间的道士把菖蒲称之为“水剑”、“蒲剑”,老百姓把此“剑”说得很神奇,它可斩杀妖魔鬼怪。除了艾草和菖蒲采回来挂在门上,有避邪之意。艾草和菖蒲可以烧掉,味道也可以驱赶蚊虫五毒。
另外还有贴葫芦形窗花儿,葫芦谐音“福禄”,贴在窗户上讨个吉利。缠五色丝线、佩戴香包,香包里面包上中草药,闻一闻清热祛暑。“五月榴花火似红”,石榴花端午正当时,爱俏的姑娘把它簪在发间,不但吉祥,也很漂亮。除了簪石榴花,女孩子们还用凤仙花加上明矾捣碎了,涂在指甲上,染红指甲——端午节又名“女儿节”,道理大概在此。
紫光阁与福海:皇家观龙舟之地
传说屈原沉江后,百姓们舍不得他,划船追赶,渐渐就形成了龙舟比赛的传统。也有说法是,因为“龙”是民族图腾,人们为了表达对龙的崇拜和祭祀,故而举办龙舟竞渡。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中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龙舟比赛由来已久。《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皇帝有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张择端在《金明池夺标图》描绘了这个场景。明代皇帝一般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紫光阁位于中海西侧,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初为皇帝阅射之地。
到了清代,则在圆明园福海举行龙舟比赛,乾隆、嘉庆等皇帝等都去看过。康熙朝圆明园的范围主要在后湖周围,《养吉斋丛录》十八卷记载,“园(康熙赐园圆明园,非指圆明三园)东有东池,雍正间命名福海”。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年。经雍正即位后的进一步开拓才有后来的规模。明明是一片湖却被命名为“海”,这就与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传说有关了。相传,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
福海位于圆明三园的中心地带,平日里皇家以在福海上观览沿湖风景为乐。王致成记述道:“当夫游船环集,金碧辉煌。或来荡桨,或事垂纶;或兢水嬉,或排阵势。必须身亲其际,方能领略海上之大观”。历史上福海最深处达3.8米,一般水面深度也有2.3米左右。这样的深度为每年端午龙舟竞渡,及平日大船行驶提供了保证。
除了“水龙舟”,端午节老北京还要举办“花会”,有各种民俗表演。近年来有所恢复,高碑店、延庆等地相继举行了“花会”表演,再现了“幡鼓齐动十三档”等老北京民俗绝技。另外丰台孟村有旱船会,始于明永乐年间,由孟家村一些喜爱花会表演的人,根据端午节龙舟竞技跳船相会互订婚约的爱情故事,创立了旱船表演形式,如今已入选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熙游辟灾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其中以去天坛最受欢迎。《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载:“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因为天坛是旧时皇帝祈年之地,林木多,场地大,虽在外城之中,却有郊游之趣。天坛是圣地,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它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常人春先生把端午出游叫“熙游辟灾”,说得很确切。但在各种文献中很少有端午节去颐和园的记载,可能对当时的城市居民来说,去颐和园一是远,二是贵,相对来说,去天坛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旧时,端午过节的时间是五月初一到初五,在满族、蒙古族聚居的营房地区,一直可以热闹到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也是纪念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以海淀兰靛厂外火器营为例,营房内八个旗均有自己的关帝庙,而五月十三这一天各旗还要彩旗开道、鼓乐喧天地列队到南门街上的立马关帝庙去进香,可见重视程度。五月初一各家开始敬佛祭祖,祭品是印有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五毒饼”,还有樱桃、桑椹等有地方特色的时令鲜品。
文: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