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是生活的避风港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1-23 10:02
在欧洲,年轻人升学之前或者毕业之后,通常会去旅行一年,目的是想在旅途中锻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成熟,以便将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一年,被称为“间隔年”。不过,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更流行的却是“后间隔年”,也就是工作一段时间后,突然辞职去旅行。
辞职的理由五花八门:怀才不遇;不做工作奴隶,不想禁锢在时间的牢笼;看不惯“世间险恶”,不想在污浊的社会里随波逐流……无论理由如何,旅行似乎成了逃避现状最好的借口,尤其是看到有人辞职后,在旅行中幸运地找到了理想的生活,就觉得自己也当如此。这样一来,他们更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耽误”自己,恨不得马上收拾行李,踏上旅途。
而时至今日,关于旅行的极端宣传也越来越多。大多都是煽动性的标语,比如“再不旅行,你就老了”、“放下包袱,心随身动”、“穷,能游遍世界”、“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这些话原本很有道理,但对于没有历练和事业的年轻人而言,却有了蛊惑的味道,蛊惑他们放弃事业、学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毕竟,远方那么神秘,神秘得让人充满遐想。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美化远方,乐观地认为那里才是自己的向往之地,只要走在路上,就能远离尘世的烦恼。
于是,一些受挫的年轻人开始以“旅行”的名义逃避,似乎只要身处同样的风景,就能收获与别人一样的情怀,可惜,眼中的景色因人而异,别人的体悟永远不属于自己。
我曾在大理的客栈中遇到过一对争执的男女,激烈的争吵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很快就知道了争执的缘由:他们是亲姐弟,弟弟上班没多久,就受不了工作的高压,想要效仿达人辞职去旅行。家人最初很支持他,希望他能散散心,可散了的心居然收不回来,外出两年再也没有归家,无论怎么劝,他都置若罔闻。姐姐无奈,只能亲自来找他,可是家人的关心并没有打动他,对他而言,旅行才是他的归宿。
我对此说法嗤之以鼻:他不过就是个生活的逃兵,再怎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掩饰不了懦弱的内心。旅行并没有多么华丽,不要把它当做逃避的外衣。你说看不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他们牺牲玩乐,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你又有什么资格鄙视他们;你说想要梦想,想要自由,但是别忘了——旅行可以让你暂离烦恼,可你不会永远在路上。你抛弃责任、抛弃家庭、抛弃生活,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它们也都抛弃了你。
如果只是以一种逃避的态度东奔西走,那么就算走遍天涯海角,你也还是生活的囚徒,心灵永远得不到平静;如果你带着拒绝现实的心态去环游世界,不论到了哪里,都不过是在追逐一个虚幻的自己。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喜欢把旅行看作生活的灵丹妙药,觉得通过旅行可以解决所有的难题,通过旅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通过旅行可以得到梦想和勇气,但是大多数人都不能如愿以偿。因为在很多时候,旅行只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方式,就算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它也仍旧改变不了我们生活的本质,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依然会一直埋藏在你心里。
旅行者孙东纯在《迟到的间隔年》中说:“每一次从远方带回的那一点生命感悟、心灵触动,一到现实,便又消失殆尽了。所以每一次出游回来,当自己在餐桌上夸夸其谈地告诉朋友路上的见闻时,内心很清楚,那只是我心灵短暂的休息而已,回到现实,一切都得按照它的规矩来办事。”
文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