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往事 “猎头”的部族和华人建国

  最可怕的是,达亚克人血腥、嗜杀、残忍,对猎取人头有近乎偏执的爱好,在早期殖民者的记录里,就有无数关于达亚克人“猎头”的可怕故事。

  与戴燕王国同时代,但更早建立的兰芳共和国,在华人圈中名气更大,这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君主的共和国,由华人建立,充满了传奇色彩。

  水上市场是马辰最有趣的商业活动场地,阳光刚刚映红两江交汇的水面,水上市场便开始喧闹起来。人们驾着满载货物的小船来到江面,三三两两地聚集,很快就连成了一大片。

  早在公元前3~2世纪,婆罗洲的文明就十分发达了,罗马人购物用的珠子、印度的人工制品在这里交互、流通。而中国与婆罗洲最早的通航记录,则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书》里,明清以来,华人大规模下南洋,更是在婆罗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14世纪之后,西方多国的殖民者也登上婆罗洲的土地,又给这里打上了西方文明的印记。

  经过这样的磨合、交融,在这片不足7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数十个语言不同的族群,而每个族群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衣着服饰、习俗信仰和令人感慨的秘密往事……

  喜欢“猎头”的达亚克人

  类似“走婚”的习俗

  在婆罗洲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里,地形十分复杂,野兽时常出没,因此常被人们称为“黑暗的森林”,原始马来人的后裔——达亚克人就居住于此。

  达亚克人的住宅是一种名为“浮脚楼”的单层建筑,房子的骨架由木柱搭建而成,地板离地面数尺高——这样的建筑方式有效地隔开了地面的潮湿,还防止了蛇和老鼠的侵害。同一部落的浮脚楼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婆罗洲特有的“长屋”,一个村子往往只有一两座长屋,但这些长屋规模宏大,最长的甚至可达200米,长屋最里面的房间通常最为珍贵,为世袭的头人所有。村民们因血统、宗教等关系长期居住在一起,以采集、狩猎、捕鱼或农业、畜牧业为生,最擅长这些技能的族人,就是他们的头人。

  在入侵婆罗洲的西方殖民者笔下,达亚克人是一个可怕的民族。这个民族的男人皮肤黝黑、身材矮小、剽悍强壮,尽管赤着双脚,却依然能在茂密、阴暗的雨林里健步如飞。最可怕的是,他们血腥、嗜杀、残忍,对猎取人头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在早期殖民者的记录里,就有无数关于达亚克人“猎头”的可怕故事。

  不过,真实的历史还是要到“黑暗的森林”里去寻找。在婆罗洲的历史上,达亚克人各部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战场上,他们以猎取敌人的头颅为荣。在达亚克人的信仰中,在战场上猎取的人头,不仅代表了自己的剽悍英勇,而且具有无边的魔力,既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又能给部落带来力量和兴旺。19世纪以前,达亚克男子年满18岁时,必须设法猎取一个敌人的头颅挂在门外,以昭示自己的成熟、勇敢。在19世纪后,“猎头”的习俗逐渐销声匿迹,但很多头颅依然保留至今,成为了达亚克人英勇无畏和赫赫战功的见证。

  达亚克人崇尚自然,男女之情最重两情相悦,夫妻的结合方式类似走婚。达亚克女子在成年后,就可以展示自身的美丽、才华,以俘获心仪的男子;而成年男子则可以在愿意接受自己的女性中,自由选择前往谁家过夜。不过,“走婚”并不代表滥交,这种风俗的原意是,确保部落中的未婚男女在婚前能熟悉、了解对方,增进感情,以巩固双方婚后的生活。如果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独处5个晚上后,就表示要和这名女子结婚并入赘女家,那么,在婚姻存续的时间里,无论男方或女方都必须保持忠诚。

  极具民族特色的饰物、纹身,是达亚克人的另一种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达亚克人无论男女都戴耳环,女性耳环又大又重,一直把耳垂几乎拉扯到了肩膀上。他们也爱纹身,纹身的图案为婆罗洲传统的民族图案,其形态各异、种类繁多,不仅可以作为皮肤上的美丽装饰,更代表了土著族群世代繁衍的文化传承和智慧结晶。

  华人建立的戴燕王国

  孤悬海外的兰芳共和国

  令人意外的是,在达亚克人部落的传说中,有许多是关于中国的,其中最有名的是,达亚克人与华人本是亲兄弟,在远古时代,他们因逃避战乱而失散。

  按中国的传统说法,婆罗洲属于南洋范畴,一直都与中原地区互有往来,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原与婆罗洲的来往愈加频繁,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银币漂洋过海来到婆罗洲,被达亚克人视为珍宝。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达亚克人部落里还能看到许多中国古董,其中各朝的古铜钱,还被一些达亚克人当成护身符佩戴在身。

  明清以来,下南洋讨生活的华人越来越多。定居婆罗洲的华人渐成气候,他们前前后后建立了不少社会组织,用来保护华人的利益,后来甚至还建立了国家。18世纪中后期,广东人吴元盛就在婆罗洲北部建立了戴燕王国,王位世袭,历经4代,传承70多年,最后被荷兰殖民者所灭。

  与戴燕王国同时代,但更早建立的兰芳共和国,在华人圈中名气更大,这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君主的共和国,由华人建立,其创建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清乾隆年间,广东人罗芳伯出身于耕读人家,他自幼学文、习武,在科举道路上却屡试不中。于是,他索性与百余名亲友一起漂洋过海,来到了位于婆罗洲西部的坤甸。初来乍到,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不过很快,文武双全的他就得到了当地同乡的认可和敬重,成为当地华人的首领。婆罗洲矿产丰富,罗芳伯迅速带领同乡在矿区站稳脚跟,并建立了以保护华人安全为责任的帮会组织——兰芳会,没过几年,在罗芳伯的领导下,兰芳会的实力飞速增长,形成了下辖十多万居民的“兰芳公司”,其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1777年,婆罗洲名义上的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下条约,将坤甸一带纵横数百里、人口数百万的土地割让出来,交给兰芳公司自治,兰芳公司升级为“兰芳大总制”共和国,以坤甸附近的东万律为首都,并按照中国纪年传统,将1777年定为“兰芳元年”,此时距离罗芳伯抵达坤甸仅过了5年。与当时大多数华人建立的国家不同,罗芳伯并没有称王称帝,他参考西方民主制度,与兰芳公司的其他领导人协商,为兰芳共和国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并规定,历代继任者都不能将领导人的位置传给自己的血亲。

  兰芳共和国的首脑称为“大唐总长”,罗芳伯做了19年的大唐总长后,共有8人继任,均由兰芳共和国全体公民选举而来。罗芳伯在任期间,希望对清朝称臣归藩,但没有得到承认。不过,这毕竟是一个由华人组成的国家,清政府强盛时,碍于对大清的忌惮,西方殖民者并不敢对兰芳共和国轻举妄动。直到清政府衰弱,无力顾及海外诸事,荷兰殖民者才开始入侵兰芳共和国,对其进行傀儡统治,1911年清政府覆灭后,荷兰也正式宣布占领兰芳地区。

  兰芳共和国存世仅100多年,但至今在东南亚华人圈里仍有影响。在东南亚地区,还有许多社团组织效仿当年的兰芳会,这些组织不仅协调了华人、社团和当地国家的关系,还承担了传播中华文明的重任。

  流传至今的近水生活习俗

  热闹的马辰水上市场

  住在长屋里的婆罗洲人,保留了很多近水生活的习俗,浮脚楼就是其中一种。如果正好临水而居,独木舟则是他们保留至今的出行方式:清晨,东方泛起晨曦,驱散了黑暗与薄雾,一艘艘独木舟便离开村落,船上划桨的男男女女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用整齐划一的动作划桨,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啪”之声,水面顿时荡起大片浪花。据说,这样可以恫吓游弋在河里的鳄鱼,让它们不敢靠近。

  而在热带雨林深处,婆罗洲人聚群而居,如果居住地正好临河,那么伐木则是最好的营生。原始雨林里有不计其数的优质木材,婆罗洲人辛勤砍伐,然后将伐下的木头集结成木排,顺水漂流到木材集散地坤甸,再加工成半成品出口,“坤甸木”也由此而得名。

  最具婆罗洲水上生活特色的,还有马辰的水上市场。马辰是印尼南加里曼丹省的首府,位于巴里托河与马塔普拉河之间的塔帕斯岛上,作为婆罗洲南部的运输中心,马辰是婆罗洲第二大城市,人口约40多万,由于洪水频繁,马辰的大部分房屋都建造在木桩或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柱上,居民出入、来往主要使用小船。

  水上市场是马辰最有趣的商业活动场地。阳光刚刚映红两江交汇的水面,水上市场便开始喧闹起来。市民们驾着满载货物的小船来到水面,三三两两地聚集,很快就连成了一大片。一筐一筐的香蕉、芒果、菠萝,还有一筐筐绿油油的蔬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水面上摇晃不定,热闹的市集却井然有序,装满货物的船并排靠在一起,中间留出水道供买家船只通行,前来购物的人们,划着独木舟来回穿梭,挑选自己喜爱的水果、蔬菜。

  2016年正好是马辰市建市490年,作为马辰旅游的名片,极具特色的水上市场被当地政府大力推广,并在9月举办了“水上市场文化节”,吸引了大批国际、国内游客前往观光。

  文 胡佳 图 苏学 郑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