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回憶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2-07 11:10

  11月初,完成了湘鄂黔桂粵五省之旅後,到廣州稍歇,住入珠江白鵝潭畔的沙面島,下榻的賓館竟離我的兒時舊居近在咫尺。在熟悉的環境包圍下,勾起我許多回憶,「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慨油然而生。過了幾天,又約齊了姐姐弟弟妹妹,到沙面懷緬一番。

  童年舊居

  沙面現在已是廣州著名的風景區和休閒勝地,島上依然是古樹濃蔭,芳草匝地;街道兩邊排列的各式西洋風格的建築物,成為遊客熱衷的異國情調風景。今天,我也成為這裡的遊客,只是目標不一樣,我在尋覓昔日的印象。

  1960年代初有幾年,我家居住在復興路45號。這條東西走向的大街是沙面最主要的道路,現在已叫做「沙面大街」。45號這個門牌裡是一個大院,這裡曾經是英國領事館。院子裡面有四座洋樓,分別在北、東、西三面呈馬蹄形,中間是花園。主樓面向大街,是辦公樓。我家住在西翼那座樓,過去曾是英國領事的住宅。

  在渾渾噩噩的童年,記憶通常是朦朧的,但有幾些片斷卻經久不忘。

  平日我要從廣州的「西域」沙面往大東門的省實驗學校上學,路程很遠,但為了那所「名校」,父母只好讓我去奔波了。記得一次台風襲擊廣州,淒風冷雨中很晚才回到家,見到沙面倒樹斷枝遍地,我很驚慌。

  週末是最愉快的時光。大院裡空蕩蕩剩我們一家人,我可以超越自家的領域,到處「探險」。西翼樓的空間很大,我家只住了幾分之一,其它地方是辦公用的,只在假日無人時才敢逾越。深重的木結構佈滿在大半地方,走動起來會發出木質的聲響;走廊牆面排列着木壁櫃,好像從來也沒有人打開過……陰森、空曠的感覺,很是神秘。

  東翼那座樓,被告誡是不可進入的,那時住着某國被政變推翻的總理,我卻從來沒見過住在那裡的人。

  花園南面向着江邊,透過通花圍欄,可以望見白鵝潭。

  小時候聽過白鵝潭的故事。相傳在明朝,英雄黃蕭養聚眾起義,在白鵝潭江面上與官兵激戰,後因寡不敵眾退走,危急中有兩隻大白鵝浮現,背着黃蕭養向江心游去,消失在大霧中。以後人們就把這裡稱為白鵝潭。

  那時候的沙面非常寧靜,汽車未經許可不能在沙面行駛;晚上大概10時多,就有巡邏的人搖起清脆的鈴聲,向遊人示意夜深了,該離去了。聽到這鈴聲,我就該睡覺了。

  歐洲建築博物館

  關於沙面的歷史,是我長大以後才知道的。

  沙面島在歷史上曾是英、法國兩國的租界,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英法兩國看中了這塊珠江中的小沙洲,又喜歡這裡離洋行林立的「十三行」很近,於是趁着清朝被英法聯軍打敗,逼兩廣總督簽訂租約,將沙洲填築成0.3平方公里的沙面島。從此,西部五分之四劃為英租界,東部五分之一劃為法租界,在島上建造了各式各樣的建築,包括領事館、教堂、銀行、商行、郵局、酒店、醫院和住宅。

  白鵝潭自古以來是廣州的重要水道,近岸有很多蜑民以船為家。在清朝盛期,白鵝潭一帶常聚集數以千的花艇,船上徹夜笙歌。沙面淪為英、法租界後,白鵝潭便成為外國艦隻停泊的港灣。

  時至今日,沙面島上仍存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展示着新古典式、折衷主義式、拱卷廊式、仿哥德式、巴洛克式等各種風格,儼然是歐洲建築博物館。沙面建築群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不少老建築物掛着標記牌,說明此樓的歷史。

  按照街上豎立的地圖,去尋覓身世顯赫的樓房,是一樂也:沙面南街20號的前法國領事館,是一座巴洛克風格建築,現在成為廣東外事博物館;沙面大街2至6號,俗稱紅樓,原是海關洋員華員俱樂部,具有濃郁的法國鄉村塞堡風格……沙面建築群興建時,正是西方流行折衷主義的年代,許多任意組合各種建築形式的樓房應運而生。由於折衷主義建築往往是古典風格上加巴洛克裝飾,因而也稱為新巴洛克式。原英國領事館、原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都屬這類建築。

  奇怪的是,我繞着原英國領事館走了兩圈,卻找不到任何介紹標誌。我猜:可能是因為主樓被拆卸重建了?最記得,老樓的木門上原有兩個銅獅子頭,我走過總要摸一摸,現在,木門和獅頭都蕩然無存了!

  陳一年

  綽號「一哥」;資深傳媒人、攝影家、畫家和旅遊作家。現任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副總編輯;並擔任香港電台文化旅遊節目嘉賓主持。著作有《百年辛亥名城之旅》、《一哥攝影講堂》、《一哥行攝天下》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