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世界上的一个巨大谜团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
  • 发布时间:2017-03-07 14:52

  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开时,整个世界震惊了,空气中仿佛自带背景音乐,播放着他最著名的那首歌《答案在风中飘》。但听说鲍勃·迪伦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也是,说到底,鲍勃·迪伦也只是个歌星。怎么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可是文学有多样式的,歌词写作也是其中的一种。瑞典诺贝尔的那些人认为鲍勃·迪伦是一位表演的诗人吧。反正诺贝尔奖文学奖的颁奖词中称,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

  但听说,鲍勃·迪伦拒绝领奖。鲍勃·迪伦在有过一次公开亮相,是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场演唱会上。当时现场歌迷以欢呼等方式请他对获奖做出一些回应,但是鲍勃·迪伦始终没有说话。而在演唱会的最后,他加唱了一首歌,歌名叫做why try to change me now《为什么现在试图改变我》。

  歌词是这样——……People talk人们七嘴八舌,People stare人们目光似剑,So I try好吧,我妥协,But that‘s not for me但我还是做不到,Cuz I can’t see因为我看不到,My kind of crazy world这疯狂的世界对我的仁慈,Go passing me by它只打我身旁经过,So let people wonder就让人们去奇怪吧……

  酷毙了。

  《纽约时报》上,有的人认为,鲍勃·迪伦的词的写作,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早已经对美国的文学界产生了很深入的影响,所以说这个奖项不只是实至名归,而且是颁发的有点晚了。但是,同时有的评论员认为,鲍勃·迪伦他并不需要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需要一个诺贝尔,但是今年没有得到。

  总之,没有那一场诺贝尔的得主会掀起如此大的风浪,波及全世界。人们纷纷看过去,鲍勃·迪伦到底是谁?

  鲍勃·迪伦一九四一年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六岁时全家移居到希宾。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十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过一场小型的演出。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从迅速崛起,到如日中天,历史留给迪伦只有短短的五六年时间。

  一九六一年二月,一个十九岁、面容苍白的年轻人背着吉他和破旧皮箱,走下“灰狗”巴士,从白雪冰封的明尼苏达来到了纽约格林尼治村。这里,被人们昵称为“村子”,是全世界民歌的中心。不只民歌,这里也是各种前卫文化、地下艺术正在发生的地方,各种颠覆性的创造与想象恣意地跨界串门子。

  这里诞生了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左翼记者约翰·里德的激情文字、女性无政府主义者爱玛·古德曼的呼喊,以及后来垮掉的一代诗人们用诗歌和边缘的身体点燃反文化的火光。

  来“村子”之前,迪伦就熟读了民歌手伍迪·格斯里的传记。迪伦在他身上听到了民歌的质地,爱上了他流浪者的形象。他说:“伍迪是个激进分子,而我想成为那样的人。”他甚至去新泽西的医院探望病重的伍迪,唱歌给他听,还为他写了一首歌。

  迪伦比“村子”里任何人都用功。他的主修学科当然是民歌,但他也在麦杜格街的酒馆中吸收各种音乐精华,在十二街的艺术电影院看费里尼和其他欧洲电影,在布里克街的咖啡馆中倾听社会主义者和“安那其”(英文无政府主义的音译)激辩革命道路,在朋友家的书房阅读大量的历史、艺术与文学著作,并和女友苏西终日埋头在剧场和博物馆。

  很快,他成了格林尼治村最耀眼的毕业生。

  迪伦用他独特的编曲与嗓音演唱许多时事歌曲,他持续地大量创作与演唱,独特的风格逐渐成熟。

  一九六三年,鲍勃·迪伦出版第二张专辑《自由自在的迪伦》,宛如一颗原子弹坠落在60年代的骚动之夏。人们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民歌:那既不是当时流行的美声民歌,也不是带着泥土气味的传统民歌,而是一种全新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他结合了艾伦-金斯堡的诗歌想象与伍迪-格斯里面对现实的态度,重新书写了抗议歌曲。其中有堪称“60年代国歌”的《随风而逝》。这首歌对当时的听者来说,意涵清晰无比——所有听者都能穿透那些薄雾,知道当迪伦认真地质问“还要多久,某些人才能获得自由”,当他唱道“炮弹要在空中呼啸而过多少次,它们才会被禁止”,在《时代变了》中,与专辑同名的歌曲如《随风而逝》一样,他总是试图召唤人们拒绝成为旧思想的俘虏。他大声宣告,时代正在快速变迁,没有人可以挡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他警告政客,要倾听人们的呐喊,不要阻挡在路上。在你们办公室的外面,一场战争正在进行,它将撼动你们的墙壁,让你们无法再安逸地闭上眼睛。

  他更警告父母,不要批评你不了解的东西。你的儿女已经不是你能掌控的。如果你不能伸出手帮忙,那就不要成为变迁的阻碍。

  而所有人都要知道:你最好赶快开始奋力往前泅泳否则你就会如大石般沉落海里。

  他在颁奖词中还提到:“他(迪伦)对歌词韵脚的掌控好像炼金术一样,把传统的文字分解为没有人想到过的全新表达,令人震惊。那个背着吉他的年轻人,用万众期待的悦耳民谣融合了街头俗语与神圣词汇。和他的民谣歌曲相比,世界末日仿佛只是一个多余的模仿品。与此同时,他所唱出的爱情,让所有人都想拥有。”

  很少有人意识到,他是在孤独而敏感的独处生活中,压制着所有的曲解和被遗弃感。从一个早熟的抗议歌者,到躲避嬉皮士的失败感而抽身离去的社会观察者,迪伦长期远离喧嚣的中心,更像一个咄咄逼人的隐士在歌中堆放错综复杂的人生寓言。

  他的叙事民谣,也发展成了蓝调、乡村、摇滚,乃至福音音乐的多变体。

  这是一个无比苛刻的人,他内心很紧张,即使面对媒体的嬉笑怒骂,或者故意神秘感十足,也无法掩盖迪伦最真实的一面:性格里乖张的成分总是冒上来,他只能是一个和自己搏斗挣扎的人。

  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鲍勃·迪伦的低调,他一直在坚持做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

  他问道:“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他回答:“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他一辈子都在思考着什么,他唯一无法抵抗的是自己身体的衰老。

  文/寒一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