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佛香袅袅 仍有钟声谹谹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 发布时间:2017-03-07 14:56

  古都北京,不仅坐落着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苑囿,同时还拥有很多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佛寺道观。古朴宏美的古钟与悠扬庄严的钟声,早已成为寺庙宫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钟声可以带走烦恼,带来好运与吉祥,因此古代上至帝王贵族下至普通民众竞相出资为寺庙铸钟,借此表达对佛的崇敬,祈求内心的安宁与平静。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寺庙宫观早已无迹可寻,但其使用过的古钟却因材质特殊等原因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有一批北京地区寺庙宫观用钟,与馆内著名的永乐大钟交相辉映。

  博物馆简介

  从地铁大钟寺站下车,往西走不远,大钟寺的古建筑群格外醒目。博物馆社交部工作人员王先生介绍说,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始建与雍正十一年(1733年),山门上“敕建觉生寺”匾额是雍正帝御笔手书。乾隆年间将“永乐大钟”迁入该寺,因而俗称“大钟寺”。大钟寺坐北朝南,是北京现存的一座规模比较完整的寺院,由南向北建筑依次为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与东西翼楼等主体建筑。1975年被公布为北京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开辟成大钟寺古钟博物馆。2014年10月16日,因改造工程封馆两年的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展出文物约400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13件。

  在展陈的概念设计中,利用古建天王殿作为展览序厅,没有按传统制作大展板,而是放空展厅,让观众在这里只闻钟声,不见钟形。之后分三路介绍古钟的来龙去脉:东路,“阅古钟林”展厅,讲述古钟起源及发展历史;中路,大雄宝殿——“礼乐回响”展厅,观音殿——“质器庄严”展厅,藏经楼——“妙境梵音”展厅,分别展示古钟的类型和文化内涵;西路,“敕建觉生”展厅,讲述觉生寺历史沿革,“金火流光”展厅展示古钟的铸造技术;最后聚焦大钟楼,感受永乐大钟的成就与辉煌。三条展线分别对应历史、文化、技术,形成一部完整的古钟发展历史。

  如今,这座寺院里已经没有菩萨佛像,没有佛香缭绕,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均已改为了与钟铃有关的展厅,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

  永泰寺铜钟

  悬挂于“妙境梵音”展厅的永泰寺铜钟,是博物馆收藏的寺庙宫观用钟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件文物。它不仅仅是当年永泰寺的一件宗教法器,更是警醒今人的绝佳物证。

  工作人员介绍说,永泰寺铜钟铸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原为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永泰胡同11号的永泰寺用钟。这口铜钟,造型古朴敦厚,蒲牢钟钮,底口为波浪状花口,钟体满铸佛教经文。永泰寺铜钟的捐资人是康熙年间山西巡抚苏克济。苏克济,内阁侍读学士出身,最初在陕西任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调任山西巡抚。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苏克济以“贪赃枉法,巧立税规,勒索商民,收受赃银四十余万两”的罪名参奏太原知府赵凤诏。康熙皇帝高度重视此案,亲自过问,最终将赵凤诏处死。其实,苏克济本人也是个贪赃枉法、谙熟行贿受贿的大贪官。据史料记载,苏克济在任山西巡抚期间不仅侵吞巨额官银,而且行贿诚亲王允祉与朝中重臣隆科多。此外,据内务府档案记载,苏克济还在京城云居胡同、冰窖胡同、燕尖胡同、中头条胡同等地,广置房产,其中最大一处房屋有23间之多。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扭转康熙后期出现的钱粮短缺、国库空虚的局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清查亏空,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清查国库亏空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许多贪官或被查出,或被揭发。雍正帝对此采取了两种手段,一是革职,不许像康熙年间那样留任弥补;二是抄家,籍没家产。在这场“反腐”行动中,已经卸任多年的山西巡抚苏克济劣迹败露,最终查得苏克济在任山西巡抚期间侵吞银两达四百五十万两,竟十倍于当年他参奏的赵凤诏。于是,雍正皇帝下旨,籍没家财,以偿亏空,并责令其家人赔偿国库损失。

  在永泰寺铜钟上,密密麻麻地铸着一些小字,这些是佛教经典《大悲心陀罗尼经》,除此之外,苏克济的名字以及“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的钟偈,远大于其他经文字体。可见捐铸铜钟的苏克济期望通过钟声,带走他内心的惶恐与不安。但天网恢恢,苏克济在雍正皇帝的吏治整顿中并没有幸免,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工作人员介绍,除此之外,“妙境梵音”展厅里还有一口乾隆朝钟。乾隆朝钟曾悬于故宫午门之上,是乾隆皇帝下令铸造的。这口钟并没有铭文款识,但钟唇上有八个“≡”纹,即八卦中的“乾”挂;另外在钟身铸有二十二条立体的飞龙,而“乾”和“龙”加在一起正合“乾隆”二字。除了皇帝下令铸的钟,展厅里还有一口魏忠贤钟,是明朝太监魏忠贤捐铸的,钟身上铸有“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贺词,不想半年之后就被削职发配,最后自杀而死。

  永乐大钟

  大钟寺北面的大钟楼是觉生寺内独具特色的核心建筑,门楣上的“华严觉海”为乾隆皇帝亲笔题写。钟楼上圆下方,意喻“天圆地方”,国宝“永乐大钟”便悬挂于此。工作人员介绍说,永乐大钟世称“钟王”,已有近600岁。通高6.75米,钟口直径3.3米,重约46.5吨。钟身内外铸满佛教名经,有汉文和梵文两种文字,总计23万余字,书体为楷书,相传为当时的书法名家沈度手笔,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古钟。

  所谓“盛世铸钟”,“功大者为钟”。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首先做了三件事,一修紫禁城,二建天坛,三就是铸造这口永乐大钟。至于朱棣为何铸这口大钟,一传历史上有秦国一统天下,收缴天下武器铸造了六口大钟庆贺。所以铸钟恭贺朱棣继位。二传是为了超度死去亡灵,并假借佛祖之名为篡位找到一个借口。三传朱棣受朱元璋影响,潜心信佛,想以佛教治国所以铸造了这口“永乐大佛钟”。

  永乐大钟是在明代北京城钟楼西北的铸钟厂铸造的,今天这里还保留着铸钟胡同的地名。工作人员介绍说,永乐大钟建造时用了数十口铜锅,同时熔炼铜液进行浇铸,一次成型,整个钟身上看不到任何磨削加工的痕迹。这口大钟的铜含量将近80.5%,锡含量16%,基本符合《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六分其金,锡居其一”。永乐大钟不论是工艺上还是技术上,在当时都算是一个奇迹。

  永乐大钟铸成后,先是悬挂在今天景山公园东北的汉经厂里,这里是明代皇家收藏汉文佛教典籍,并为皇帝举行佛事的场所。直到万历皇帝继位,万历为讨痴迷佛教的李太后欢心,在西直门外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万寿寺,并将汉经厂的永乐大钟搬到了那里。有文献记载,当时大钟早晚各鸣响一次,每次撞击,需要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僧人合力挥动鲸鱼状的钟棰。在明代人所著《长安客话》中有记载,“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其声谹谹,时近时远,有异它钟”。“谹谹”不绝的钟声可以远达几十公里外的通州。万寿寺也因永乐大钟悠扬的钟声而名声大振。

  然而,十多年后,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登上皇位,听信了坊间流传的“京城的白虎方(西方) 鸣钟,对天子不利”的流言,下令将永乐大钟从钟楼上摘下,结果永乐大钟在万寿寺院东的地上卧了一百多年。

  清雍正时,庄亲王向雍正皇帝建议将万寿寺里的永乐大钟,移到刚建成不久的觉生寺中。雍正十一年四月,内务府内部档案有所记载,大意是说,永乐大钟本身属金,而觉生寺后院属土,金土相生,所以应该在觉生寺后面安置这口大钟,并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首肯。关于这次搬迁,文献记载,在数九寒天,沿途凿井取水制成“冰路”,动用大量的人力、畜力,一直到十年以后,乾隆八年才全部完工,可见工程之巨。

  永乐大钟在大钟寺安顿下来后,有了新的使命,成为清代皇帝祈雨的法器,只在遇到旱年举行祈雨仪式时才会鸣响。这一制度从乾隆年间一直延续至清末。从博物馆成立至今,大钟楼内一直作为永乐大钟原状陈列展厅,保持了乾隆年间永乐大钟本原的悬挂状态。悬挂在木梁上的永乐大钟,由八根贴金攀龙柱支撑,均向内倾斜,大钟悬挂在主梁上,全靠一根长1米、高14厘米、宽6.5厘米的铜穿钉。历经二百多年,哪怕当年唐山大地震,余波让北京很多古建筑都倒塌了,这大钟却依然屹立不倒。

  古语云:“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沧海桑田,很多寺庙宫观已无踪影,古钟却流传了下来。钟声可以穿越历史,钟声更可以深入心灵。

  Tips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

  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售票)。每周一闭馆

  票价:20元/人,学生半价

  文/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