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到来时,你习惯了就好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院
  • 发布时间:2017-03-14 13:54

  这是一部让全球影院都头痛的影片,只能开始一场影院革命。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全球只有洛杉矶、纽约、北京、上海、台北的5家影院通过设备升级改造才有了放映能力,而其他影院只能“降格”播放——这也是欧洲影院要在今年2月后才逐渐上映的部分原因。

  4K分辨率可以达到4098×2160,是一般银幕的4倍,加上超高帧率的影像、3D拍摄和饱和精纯的色泽,整片的容量可以达到40TB之巨。而通常一般数字2D或3D电影的文件大小仅为100到200GB。过去在3D电影播映状态下,电影国际组织规范的一般数字电影亮度标准为2.5~4.5fL(英尺郎伯)之间,而这个版本的亮度高达28fL,是以往看到的3D电影的9倍之多。

  为了准备李安的新作,以最终完成设备升级的台北威秀影城为例,采用了2台由英国7thSense研发的世界上性能最高的媒体服务器,支持8kx4K影像分辨率及高帧率120fps输出播放,每秒可以传输32GB的无压缩信号,每台搭配24T的存储空间。光源采用的也是Christie Mirage投影仪,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接受每秒120帧信号,并以4K画质、3D状态进行高质量输出的机器,还内建Dolby 3D分色技术,进行双机3D影像投影。此外,因为光源亮度提升到了28fL,威秀影城弃用了普通放映机的氙气灯,改用激光光源模块,其RGB分色光谱特性可以达到Rec2020范围的99%,换言之,可完美呈现绝对真实的颜色。加上专业的调校设备和软件,影城这次升级改造的总体花费相当于600万元人民币。

  其实观众却对于花更贵的钱、戴上并不舒服的3D眼镜入场观影都感到厌倦时,为什么李安还要推出一部高帧率、号称“未来3D”的传奇影片?

  那么清晰有什么意义

  “当初爱迪生发明胶卷时,并不是24格,他当时设定的目标是在70多格,但片场说那个太贵,后来就变成24格。到现在24格变成经典、定律,回想起来其实没什么道理,不过就是便宜,根本还不够好。”把电影帧率从24帧/秒向120帧/秒推进,李安认为是对历史缺陷的修正。

  解决电影画面抖动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帧率:“要超过每秒60格后,电影的闪动才会逐渐消失。过去电影一直是物体动一下,就一格一格横向闪跳。如果拿以前动作片的胶卷来看,一个动作有70%是糊的,你根本没有看到东西。目前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把速率提高,提高到接近100格后就渐渐不会糊。”

  在电影开拍前,李安自己测试后发现,3D电影只要超过每秒60格就会较为稳定,超过每秒100格就差不多能满足一般播放的需求,除非要显示高速赛车或仿真飞行才会用到更多的每秒格率。而120帧/秒的影片只是这种修正的开端:“把速率拉快到120其实没有什么,将来到800、900都有可能。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的说法,要到900我们肉眼才分辨不出来。目前最多看到4K,我们眼睛还没看过8K、16K的屏幕呢。”

  在过去,操控电影的帧率是很多文艺导演的擅长。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经常故意拉低帧率,用慢镜头形成和普通镜头不一样的节奏,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电影质感。而120帧/秒也让《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了巨大的调整空间,在不牺牲流畅度的同时,用普通帧率的画面完成文艺电影中低帧率的卡顿感才能完成的抒情表达,表现人物细腻的情感。

  在更加真实、鲜明、锐利的“超真实“帧率下,不止演员的肌肤毛孔、痘痕都无所遁形,他们的演技也面临严峻挑战:任何细微动作都会被放大检视,唯有诚恳演出才过得了关。李安要求每个演员必须素颜出演,这对一些明星来说不敢想象。李安表示,通过这样的高帧率,“我可以看到人眼睛里面的感情、思想,还有以前电影里看不清楚的东西,在新镜头底下你都看到了。”女主角答应出演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调理,才愿意无妆出镜。

  早在2012年底上映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就采用了每秒48帧,影评人和观众都反映这种过度清晰让人不舒服,道具的道具感太强,反而无法投入其中。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达》续集上也曾实验每秒60帧的拍摄技术,但是最终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每秒48帧。当李安采用120帧/秒时,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认为这是目前最清晰的3D电影,但那么清晰有意义吗?

  英国《卫报》对此评论,“3D与每秒120帧的规格对外行人而言,就像在看4K高画质的电视,让这部惊人之作看起来像一部纪录片,更像是奇怪的科技试验品”。美国《综艺》杂志形容,“每个人物的影像都十分清晰,就像从平滑的杂志上剪下来,贴在画面的背景上。”覆盖流行文化的Uproxx网站甚至表示,“当电影看起来很真实的时候,其实看起来并不对劲,我真的很想再看一次电影的正常规格,才能好好评判。”

  进入故事,不止是观看

  除了技术试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更是李安一贯拿手的剧情片。李安认为剧情片比动作片更适合高帧率、高分辨率和3D技术来拍摄,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沉浸感,人脸的细微变化让观众的感受更为真切。李安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一张张面孔、表情的变化上:当激烈的枪林弹雨稍歇时,敌人从暗中跳出,和比利生死搏斗,最终在他刀下毙命。前所未有的迫近感,把观众带到现场,亲睹比利为命拼搏的凶残,结束时候的慌乱,以及敌人断气时眼珠迸裂的景观——这一切应了比利更早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生命里最糟的一天却被拿来大肆庆祝,这感觉真的很怪。”

  而另一张面孔则是史蒂夫·马丁扮演的球队东道主、地产大亨诺姆,他邀请比利一行来到中场舞台,以极低的价码向比利要求将他的事迹翻拍成电影,用爱国史诗激励全美国民。这种商业上的盘算和竭尽市侩的剥削,让两人的交锋也得到了特写处理:比利那双湛蓝的眼眸澄澈透亮,却已看不出半点天真,而诺姆的面孔则充满着扭曲和狰狞,看得人心寒。

  电影的帧率一旦提高,“过去因为看不到,演员演得再好,却只能被看到一点点。拍摄时必须降低标准,看到这么好的演员要跟普通演员做同样的事,才能被观众接受,我很不服气,毕竟我们是在观察人性。而现在新技术可以让你直接看见,演员的感觉你可以直接体会到,这是件很让人兴奋的事。”

  如果说《霍比特人》和《阿凡达》的技术实验,只是专注在怎样才能更清楚,“不搞科学只是看戏”的李安则偏向“美学与情感”。这决定了将120帧、3D的拍摄方式,逐步演进成为一种有机与整体的拍摄方式,而不再像以前是线性思考。“过去我们准备、拍摄、剪辑,就是把影片连接起来,是很线性的,思维总是在平面上制造立体的效果,就是用2D思维来拍3D的东西。但我的拍摄开始用120格的方式思考呈现。”120帧拍摄时的最大挑战,在于拍摄时显示器并不能呈现最终效果,很多呈现只能用“猜”的,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剪接时,文件过于庞大,只能以每秒60帧的方式先预剪,剪接完成后再套用到120帧的版本上。

  李安不仅需要剪出全规格的电影版本,还要对60帧/3D/2K版、120帧/2D/2K版、24帧/3D版、24帧/2D版,以及DoblyVision两个120帧/2D/2K不同亮度的版本等其他播放规格版本进行微调,才能保证最后全球每一家影院上映的作品都能最接近120帧/3D/4K版本的效果。“做调整时,我必须重新把旧的拍片精神找回来,等于重新创作一次。”

  未来3D,见众生

  好莱坞媒体赞誉这是一部“未来版3D电影”,李安却一直认为自己是“不知民间疾苦”的导演,他说自己的长处就是不懂计算机、不懂技术,从来没有要求“不可能”,但希望找到“最好的”是什么。

  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李安曾自如地运用3D技术,在绿幕上打造栩栩如生的CGI老虎与其他生物。李安以身处业界的观察认为“这个新技术是下一个世代要做的”。“如果传统电影有X轴和Y轴二维,现在就是加进了Z轴,另外一个维度。其实Z轴可深可浅,感受也更贴近人类的视觉,数字电影应该要好好利用这个多出来的Z轴,尝试跟观众进行更多的沟通,在脑海呈现一段活动。”

  有观众抱怨3D让人无法聚焦,李安说这是坏习惯。“过去导演要观众看哪里就看哪里,焦点在哪很清楚,但现在画面更开阔,观众其实有更多东西看,电影对观众的要求更高。我认为过去都有人帮你聚焦,让观众懒惯了。现在是邀请你进入到我创造的世界,来体验故事,见自己也见众生,而不是我讲故事给你听。基本态度不一样。”

  李安觉得3D应该拍得更长,不该用剪接,而该用更多场面调度,就像侯孝贤、蔡明亮导演那样的手法。“3D电影多了Z轴,处理时间上要考虑变化上要稍微慢一点,因为人的眼睛对于Z轴变化的适应比较慢,这关乎两个眼睛的聚合点,只有在没办法的时候才用剪接。我自己第一次看到剪接点时头皮发麻,因为我想待在场景里不要出来。”

  作为保护胶片的胶卷基金会成员,李安正在重新学习数字电影,完成两个性质不同的媒体间的转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电影技术就没什么变化,我们也就这样将就着看了下来,也应该是向前走的时候了。我只是把新课题摆出来,呈现给大家。”

  文/陈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