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苏宁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苏宁,零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3-15 10:27
苏宁的互联网零售之路,行至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苏宁总部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徐庄软件园,拥有两幢醒目的建筑:一幢立柱式的集团总部大楼,高18层,汇聚旗下金融、体育、文化、置地等业务;一幢环形建筑是易购总部大楼,高9层,占地约170亩,聚集了电子商务、大数据、物流、在线客服等核心零售业务。整体建筑群聚集了2万人,这是18万人苏宁零售帝国的神经中枢。
这家中国最大的线上线下零售商,2009年以来,转型互联网零售的步伐一刻未停:2010年,易购正式上线;2011年,提出“沃尔玛+亚马逊”模式;2013年更名苏宁云商,发布“一体两翼”互联网路线图;2014年,倡导“三效法则”,主推用户体验、经营创新、制度优化;2015年,供应链、物流、服务等核心能力全面开放。
“从前零售业盈利模式是规模经济,规模越大,盈利越好,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商品经营模式的盈利能力遭遇大的挑战。”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突破固有商业模式“势在必行”。
能跳舞的大象终是罕见的,千亿量级的苏宁转型,曾备受质疑。2013年全国两会间隙,现任苏宁易购集团总裁侯恩龙陪同董事长张近东见记者,亲眼见证老板遭到媒体的“围攻”,“记者评论是一边倒的,纯电商是空军,实体店是陆军,空军打陆军,苏宁就死路一条”。
2015年起,苏宁的表现触底反弹,阿里巴巴283亿元的战略投资,使线下渠道价值开始被重新认识;2016年四季度,转型迎来一个重要节点:扣除金融、物流、服务等衍生业务,零售主业实现经营性盈利。2017年开年,张近东宣布“三大聚焦”:互联网零售、用户价值以及盈利变现。这位素来低调的零售大佬一反常态,公开的发言稿显得高亢激昂,“2017年是苏宁腾飞的元年,是集团从量变到质变的爆发年”。接近8年的转型变革,或许是时候该重新估量苏宁了。
流量新逻辑
苏宁核心的产业布局一直定位于零售,近两三年来,却主动出击,相继布局地产、金融、体育、文化、投资等产业生态,苏宁到底打算做什么?张近东有一个鲜明的定义:“我们不是多产业平行布局、多元化的独自发展,而是以零售为核心,顺应互联网时代,构建零售行业资源,打造零售产业生态……无论未来苏宁将衍生什么产业,都是为互联网零售的深化和优化。”
互联网零售,一个基本前提是获取流量。苏宁转型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行为日益呈碎片化、个性化趋势,线上流量从哪里来?这曾是苏宁最痛苦和困惑的地方。
孙为民评论说,变革早期,苏宁恨不能将一些大的综合性门户等优质广告位全部买下,花了大笔费用后,他感觉“被忽悠”了,“纯靠买广告位引流,转化率有时连1%都不到,纯粹网上买流量、倒流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科学的商业模式”。负责运营的侯恩龙感慨:“10年间流量价格整整涨了近8倍,互联网低费率的谎言破灭了,纯电商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了。”
应对新变化,一方面,苏宁重新回归线下,构建多场景的零售业态,实现线下引流;另一方面,构建自己线上的流量生态,其选择的突破口是内容。
“个性化、精准化的内容,成为用户关注、流量获取的核心。”孙为民说,苏宁最终将内容的重心放在体育和文化,“体育就是一个永远的IP,每场足球赛可以看作是一部90分钟的电视剧,教练、运动员是导演、演员,不管赢和输,都是讲故事,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内容传播。”
早在2011年,全力搭建易购平台的同时,苏宁高层已开始关注内容的价值,并接触了多个标的物。2012年,刚好赶上PPTV上市无望,主导投资的日本软银董事长孙正义希望退出,而PPTV在体育内容已有特色,加之视频网站的带宽成本占比高,其压缩传播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苏宁最终控股PPTV。
通过内部资源的共融、共享,实现会员数据共享、协同整合后,PPTV贡献了大量注册用户,并成为苏宁大举进入体育和文化产业的一个楔子。
2014年,苏宁成为巴塞罗那俱乐部的第一家中国赞助企业。第二年,江苏国信舜天俱乐部主动上门希望接盘,没玩过足球的苏宁决定先花5000万元冠名,观察一年,结果传播效果出人意料的好。2016年1月,苏宁以5.23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正式全盘接手球队,同年,又以2.7亿欧元控股国际米兰。
2016年,苏宁在体育版权领域的动作也备受瞩目,出手大笔收购优质内容:以2.5亿欧元的合同揽下5个赛季的西甲中国地区的全媒体版权;紧接着,英国BBC称其以7.21亿美元取得英超2019-2022赛季中国内地及澳门地区独家全媒体版权;2017年3月初,以13.5亿元人民币获得2017赛季中超联赛新媒体独家版权。短短半年时间,苏宁成为足球版权领域的最大家。
足球队以及版权产业有着广告、付费会员等成熟商业模式,但如此巨额投入,对苏宁生态的意义绝不限于产业本身,这些领域关注度高、热点频出,巨额的内容投入带来海量的曝光度。苏宁内部曾经做过统计,体育产业与零售在内的其他所有产业的传播量,基本一半对一半。侯恩龙笑称:“如今打开新闻就看到头条是苏宁。”
孙为民说,苏宁体育可以视作“自建IP”,在流量上掌握主动权,在品牌宣传效应之外,为其零售生态有着多重附加值:其一是注册会员,国米在中国有8000万的粉丝,中超各球队粉丝超过3000万,苏宁体育内容平台构建后,将有望收获千万级的注册用户(大量是主动型付费会员),虚拟内容和实物产品打通,将可以转化为易购的零售用户,“获取一个有效注册会员的成本已涨到150元钱,1000万会员是什么概念?”
其二是用户黏性,内容会员将与苏宁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这种品牌链接是基于兴趣而不单纯是便宜,具备更多的情感属性,“你看世界范围的大公司,只要运用体育营销的,品牌永远代表年轻、活力、时尚、现代,比如可口可乐,100多年了,没有人觉得它是一个老气的品牌”。
布局体育和文化的效果有待证实,而苏宁云商营销投入的节省确实有迹可循,2016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增长11%的同时,销售费用同比下降了0.41%。而且,一个足球队已成为其国际化一张有分量的名片。多年前,苏宁置业一直希望与意大利一知名奢侈品牌旗下的精品酒店合作,奈何投石无门,连高管的面都见不着,收购国际米兰后,该品牌商主动向张近东发出会面邀约,双方的合作立即就水到渠成。
物流的进化
快递配送曾是苏宁互联网零售转型初期的一大挑战。
2014年2月的春季战略会结束,时任苏宁北京大区总经理的侯恩龙接到调令,要求接掌苏宁物流。张近东只给他3个月,要求在股东大会召开前,用行动证明苏宁物流已明显改善。此前,侯恩龙没有全盘管理过集团全国物流,但他采取的三个举措,迅速提升了苏宁的物流配送能力:
第一,门店自提。当时,苏宁拥有约1600家实体店面,在用户下单时,鼓励就近去店铺提取商品,“比如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是6元钱,选择自提的提供给用户6元钱购物券,反过来增加了用户复购”,一举降低了20%左右的配送量,这是苏宁的独特优势。第二,一二线城市快速扩充小件配送团队,在原有自营配送员3000名的基础上,扩容培训7000-8000名快递员,并通过优化物流系统,实现快递大小件分离。第三,在三四线城市,要求大件商品的合作商,独立分离一个小分队,支持苏宁做小件配送,基本实现全国由县到镇的全覆盖。
2014年5月,股东代表聚集南京,纷纷抱怨起物流体验,在一间会议室,有人当场不客气地挑战侯恩龙,给他出了一道题:股东代表们来自全国各地,同时下单,就看第二天能不能如期送达,结果当然是服务承诺兑现,股东们还给了许多改善体验的建议。
在持续加强自营力量、店面自提和外部协作外,侯恩龙后续着重加强苏宁物流自动化处理能力,“以前的物流是建许多仓库,招聘很多员工,未来最贵的成本是人,仓库用成千上万人去堆,3班倒,效率低,成本也非常高”。
自动化的效率提升是惊人的。比如,一件货物传统的选取需要5个动作:货到托盘、由托盘搬到传送带、由传送带搬运至另一托盘、托盘拖到固定位置、搬上货车。期间,侯恩龙和负责开发的IT技术人员到仓储中心搬运货物,“一天干下来以后,没有一个技术人员能直着站起来,两天以后他们和我讲:‘侯总不用再折腾了,流程简化一次到位。’”
截至2016年底,苏宁已合计投入运营7个自动化拣选中心、32个区域配送中心,另有3个自动化拣选中心、15个区域配送中心在建。此外,苏宁自有物流仓储及相关配套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
在侯恩龙看来,苏宁耗费大量资源布局的是一盘大棋,承担巨额折旧摊销成本,短期财务有压力,长期会形成巨大成本优势。“租赁仓库只要付租金,短期报表上较自建划算得多,但是,租仓库的成本长期看涨,现在1平米1元一天,以后也许涨到3元钱,苏宁自建物流仓储的成本优势逐步凸显。”他认为,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一二线城市建设物流仓储基地时间窗口在消失,苏宁云商提前布局赢得了竞争先机。
2017年初,苏宁宣布以42.5亿元的估值全资收购天天快递,强化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公告称,这宗收购“可以在相对短期内整合双方在仓储、干线、末端等方面的快递网络资源,提高配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致力于推进重点网点的直营化,同时提高其加盟商的服务能力,形成自营、加盟有机结合的综合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侯恩龙表示,2017年,苏宁物流将力推直营下沉,深入到基层网点,重点打造三四级网络的自营配送能力,苏宁的物流网络布局基础架构正日渐成熟,不久的未来,其货物将能顺利实现从县到镇到村的完全覆盖。
全渠道互联
苏宁在全球现有3600多家门店,涵盖云店、易购直营店、社区店以及红孩子店、超市等各种业态,如何盘活庞大线下资产,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据侯恩龙介绍,苏宁确定的是差异化实体店发展战略:一级市场的重点是云店,二三级市场是常规店,三四级市场重点打造易购服务站(即直营店)。苏宁现有易购直营店约2000家,2017年预计还将开设易购直营店1000家,未来5年将要实现10000家的目标,主要承担O2O销售推广、线上会员发展引流、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职能。
云店是苏宁实体店改造计划的重中之重,在阿里280亿元的投资中,约115亿元即主要用于“易购云店升级发展项目”。
孙为民这样解释设立云店的初衷:“未来的实体零售不再是简单的商品经营,更重要的是,融入线下生活服务,同时在线下场景中植入互联网应用。”按照苏宁高层的表述,云店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存量设施的空间、面积和动线设计等问题,甚至涉及到大量商业物业的改造。2015年,苏宁牵手万达合作,以及其苏宁置业体系推进购物中心的开发,均为建立适应线下转型的新商业载体。
2015年4月末,全国首家苏宁云店南京山西路店正式开业,该店一改传统的家电卖场风格,将苏宁易购平台的超市、母婴、游乐场、餐饮等全业态悉数搬至线下,甚至包括苏宁的金融理财产品。此后,云店相继落地南京、广州、北京等城市。截至2016年底,苏宁云店数量为141家,根据公开的计划,2017年预计将再开100家云店。
按照侯恩龙的描述,云店实现线上线下的完全打通,价格同步、产品共享,借助VR、AR以及移动支付等技术,体验、下单、支付、配送、会员积分等具体零售场景,用户可以自由切换,甚至销售人员都是共享的——苏宁正在推广一个“在线导购”系统,将线下几万名销售人员搬到网上,转成在线导购,随时回应线上客户的需求。
同时,为契合传统零售向体验型经济转型,云店引入了儿童乐园、餐饮课堂、电影院、摄影教学等趣味服务,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例如,与国内数大厨电品牌合作,在餐饮课堂中为顾客提供免费手工烘焙体验,以促进厨电产品的购买。苏宁的逻辑是,以场景化的体验获取稳固、有效、真实的客流,将门店经营成另一个流量入口。
侯恩龙透露,2017年云店即将升级成2.0版,他们已经发现,中高端产品在云店商品中占比特别高,整体在60%以上,“消费者已习惯网上购买低价标品,购买一个一两万元的产品会谨慎很多,总希望多体验一下”。他相信,云店未来可成为供应商中高端产品的首销平台,帮助其回避网上血腥的价格搏杀,“纯电商渠道供应商自己基本上没有赚钱,一直帮纯电商企业打工,他们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的会是苏宁云店”。
大笔投资云店,也标志着苏宁整体零售策略的调整。一种可能的组合是,未来,线下云店主营中高端产品,线上易购销售物美价廉的产品,形成线上线下的呼应,同时推进C2B反向定制。2015年8月,侯恩龙与小米科技总裁林斌南京会面时,提出了根据其平台数据独家发布定制手机的想法。2016年3月产品发布,随即销售50万部,“销售一般互联网手机品牌是不赚钱的,这次合作我们用C2B方向定制实现了双赢”。
传统的零售可能是靠低价取胜,在侯恩龙今天看来,价格已经不是唯一有效的手段,他开始重新反思“价格战”的意义,“云店这样的业态说明,线下有差异化的方式,网上也可以调整机构,走差异化道路,如果简单延续粗放式的价格战,和别人一样,这是一条死路”。此外,依赖于数据、场景、物流等新零售资源,未来苏宁金融也有望反哺零售业务,目前,苏宁已拥有包括银行在内的10余张金融牌照。
当然,更大成功还有赖于释放18万人的动力。2017年初,张近东在苏宁内部会议上提出倡议,要“孵化千千万万个小苏宁”,即借鉴“阿米巴”模式,将苏宁大团队分化为小团队,缩小经营单元,独立核算,按团队表现进行奖惩升黜。同时,公司鼓励很多同事回乡创业,与集团平台合建易购授权服务网点。这家素来讲究整齐划一的零售商,内部正在发生一场组织的新革命。
在侯恩龙看来,过去10年,其实不是互联网打败了中国零售企业,而是传统零售企业自身没有做强,给纯电商平台创造了机。会现在,传统电商的黄金时代已结束,苏宁全渠道零售的探索已然有了突破,天平正在重新倾斜,“纯电商平台刚起来的时候,很多人说实体店不行,现在看,他们流量、物流以及人工成本低吗?两种业态的成本优势正在逆转,变局已经发生。”
本刊记者 袁晶莹 陈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