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次元壁”:年轻人如此“包装”京剧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京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4-26 10:38
《惜·姣》预告片以当时非常先进的4K高清格式播放,引起了美国演出商的青睐
生于1996年的陈璐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作为戏迷的她曾与大她两岁的师姐贾如写过一篇网络爆款文章《戏曲也走国际范儿?先把翻译关过了吧!》。因为这篇文章,陈璐被北京京剧院青年导演李卓群邀请加入自己的团队,主要负责戏曲宣传。
京剧是一个鲜有人包装、推广、宣传的行当,但李卓群觉得这个工作非常有价值。在陈璐眼中,这个“85后”导演“很有想法”,不仅用新技术包装古老的艺术,用电影的节奏重新编排京剧并在舞台上呈现,还曾为自己的京剧作品做过商业预告片,投放于地铁、商场及互联网,成为行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而且这个预告片非常美,完全是电影水平,每句戏词都有精美的英文翻译。”陈璐对《瞭望东方周刊》形容她看完京剧预告片的感受。
在李卓群的鼓励下,陈璐开始将对京剧与传统戏曲的观察与理解形成更多的文字和观点,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声,逐渐形成吸引京剧爱好者的磁场。
李卓群喜欢用“高级”这个词形容京剧,陈璐则总爱说“洋气”。在由李卓群、陈璐等年轻人组成的团队里,对于京剧的新想法不断在碰撞中产生。无论在创作上还是传播上,对新技术、新语言的运用都可视为对京剧的一种“包装”,让传统艺术以更鲜活的面貌抵达普通观众。
京剧商业预告片,4K的
2013年,北京京剧院开始尝试“制作人中心制”,这是北京京剧院面对市场的一次改革。集编剧、导演和制作人于一身的李卓群觉得机会来了,“我很明白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要用能打动年轻人的手法去包装传统艺术。”李卓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李卓群有一个原则:不能随意去嫁接话剧,刻意搞笑,以及采用无厘头的元素,“最高级的还是老祖宗的玩意儿,沉淀两百年了,这些都是精华。”
但是,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跟现代接轨?她发现,现在的年轻观众排斥京剧,主要是因为“慢”,听唱腔会昏昏欲睡,觉得时空都慢下来了,“他们现在可能还没到沉淀下来慢慢品的年龄。”
在“人鬼恋三部曲”《惜·姣》《碾玉观音》《春日宴》中,李卓群做了试验:加快了故事节奏,加强了故事张力,丰满了人物表演。
这三部小剧场京剧基本上以爱情为主线,同时贯穿了因果善恶、家国情怀。很多人如此评价《惜·姣》:与老戏相比,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
因为这三部作品,李卓群在京剧市场上树立了口碑。她感叹:“京剧其实生来就是非常高级的一门艺术。它并不过时,只是被人了解和认可的方式可能过时了。”
在李卓群看来,面对新观众,先有好戏才能谈推广。首先,必须保证戏的品质过关,同时,要让观众看到赏心悦目的宣传片、赏心悦目的扮相、赏心悦目的包装。之后,他们才有可能愿意走进剧场,享受短暂的时光。
但“赏心悦目的宣传片”似乎更多属于影视作品。长期以来,京剧行业里并没有专门的戏曲宣传职位,一些院团近几年才建立起市场开发部。出于工作之需,李卓群曾经找过话剧和影视剧的宣传团队。
这一次,曾有过传媒界和时尚界工作经验的李卓群决定拉朋友帮忙,拍摄“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商业预告片”——虽然她并不确定效果会怎样。
2013年,《惜·姣》预告片以当时非常先进的4K高清格式在公交、地铁、商场等公共空间播放,并引起了美国演出商的青睐。
美国演出商告诉李卓群,《惜·姣》预告片给了他们很大的惊喜,“很先锋,镜头语言张力很足,但其实走进剧场之后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戏曲,是另外一种风格。”
预告片在国外受到了较广泛的关注,在日韩等国家举行的推介会也很圆满。李卓群意识到,“艺术其实是没有国界的,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现代观众了解我们。”
对外传播,翻译也是一种包装
安徽姑娘陈璐初到北京就学时曾有点迷茫,“不知道将来干什么”。后来她学会了听戏,先是主要在视频网站上听,后来开始买票去剧场听戏,一大部分生活费都贡献给了戏票。
为了找到更多趣味相投的伙伴,陈璐加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戏曲协会,还成为了会长,她写文案、组织活动、邀请戏曲演员和导演到学校进行互动。
那一次,她邀请到了李卓群做讲座主讲人,两人第一次有了近距离接触。在沟通中,李卓群发现“这孩子很懂戏”。
此前,陈璐曾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花影重门”上发布过一篇文章,《戏曲也走国际范儿?先把翻译关过了吧!》。这篇文章批评了戏曲在对外传播时翻译得不到位,并因此成功圈粉,带来了2000多人的微信公众号流量。
李卓群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十分认同。她回想起自己曾找到夏威夷大学的汉学教授为京剧作品做翻译。当时,《碾玉观音》的剧名被翻译为“ALoveBeyond”,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人觉得名字非常浪漫,她有很多外国朋友“看到剧名就想走进剧场”。
由此,李卓群意识到,在对外传播上,翻译也是对戏曲的一种包装。事实上,戏曲翻译确实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对提升剧种的文化形象是有害的。在她看来,需要有平台发出这样的声音,并且她觉得陈璐的文字既犀利又有专业功底,适合做传播工作。
年轻人做给年轻人看的京剧
在那个讲座上,坐在第一排的陈璐有点困惑:面对这样的“面临消亡的小众艺术”,“为什么下面坐的全是与我一样大的年轻人?”
对此,李卓群却不觉得奇怪,她告诉本刊记者,“我们就是年轻人做给年轻人看的京剧呀!”
那一天,许多“90后”“95后”在讲座上认真地表达了他们对京剧的观点,让李卓群感触颇深:“国家在推行高雅艺术进校园,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京剧课。真的不能低估年轻一代对京剧的了解。”
李卓群发现,这是与市场最近的一拨年轻人,“很多人说京剧要灭亡了,说京剧是西洋艺术,在一线工作者来看真的不是这样的,京剧观众群真的在扩大,在年轻化。”
后来,跟各种戏迷打交道多了之后,陈璐逐渐意识到,“其实戏曲的受众断层还真不是在我们这一代,应该是我的父辈那一代人,大概是‘60后’‘70后’,可能还有早期的‘80后’。这几代人所处的环境中,传统文化的氛围可能弱了一点。我们小时候就有‘京剧进课堂’了。我们不会觉得这是‘四旧’,相反会觉得这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加入李卓群的团队后,陈璐感觉自己从一个“爱好者”变成了“从业者”。她感到兴奋的是,可以让自己对京剧的思考更多地派上用武之地,形成影响他人的磁场。
“重门”映“花影”
对于如何做好戏曲宣传,陈璐一开始还是有点困惑的。有一天晚上她对李卓群说,“我想做一个戏曲的文案,但是没有特别好的案例,我只能看影视界的案例。”
李卓群分享了她的经验——曾通过微博、微信以及B站(bilibili弹幕视频网)等互联网平台推广京剧。她会为标题设置关键词,比如《北京京剧院花旦王梦婷的京剧戏妆过程》这条帖子,获得了3万多的点击量。王梦婷被认为是京剧界的“范冰冰”,很多人发弹幕表示,原来京剧连化妆都这么美。
李卓群给陈璐的建议是,好好经营“花影重门”这个微信公众号。
陈璐豁然开朗。如今,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人们新的阅读来源,“但是很少有人去做戏曲的公众号。即使有几个相关的公众号,它们下面的广告都是与养生相关的,一看受众就是中老年人。”
陈璐对“花影重门”的定位是,“一个有态度的京剧主题平台,游于戏,而不囿于戏。”同时,还开设了同名微博和豆瓣账号等。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陈璐觉得,她不会因为做传统文化就束手束脚,“只要是吸引人的元素,我就把它们放进我的推送里。”
她认为,虽然许多年轻人对戏曲不排斥,但古朴的戏曲和普通年轻人的生活还是隔着一层“次元壁”。她的目标是打破“次元壁”。
真正做了微信公众号以后,陈璐注意选择年轻人比较能接受的语汇,以此拉近距离。做戏曲文案的时候,她参考的并不是别的院团的文案,而是偶像剧的文案。
陈璐还经常研究流行明星的宣传文案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好的元素用到戏曲的文案里。她用熟稔的网络语言描述着京剧《大宅门》剧组排练时的日常,并配上活泼的现场图片。“事实证明这个效果比较好。”
陈璐说,她一开始只是把自己的专业和戏曲结合,现在则练习把胆子放得更大,会把美妆、美容医学等热门博主的内容与戏曲结合起来。
她会去看热门的国产剧,关注勒东、钟汉良、章子怡、范冰冰这样的明星,找到戏曲与更多人连接的点。
比如,她会给文章起这样的标题:《讲真,再没有比戏曲更看脸的行业了》。文章里贴上了当红男女演员的脸,从戏曲行当的角度讨论他们的“上庭、中庭、下庭”,有浓厚的科普性,传播了流行文化中被忽略的传统文化知识点。
李卓群评价,陈璐的语言方式非常“95后”,很可爱。与很多像她这样的“95后”接触后,李卓群觉得“我们又打开了一扇窗户。”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莉莉/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