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火爆“怼”文化风行
- 来源:娱乐·品味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吐槽大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5-04 14:06
《吐槽大会》的录制大约是所有综艺节目里效率最高的:基本上2小时内完成一场录制,没有NG、没有中场休息,准现场直播的方式,对于包括记者在内的现场每位观众来说,都像是体验了一场完整的脱口秀演出。李小璐被吐槽跟医院结缘,凤凰传奇互相吐槽歌曲非主流……本期给你揭秘为何《吐槽大会》能让你笑爆肚皮!
PART1:本土化的美式脱口秀
在最近一期的《吐槽大会》录制中,当天录制的主咖是大张伟,主持人暂时换成了王自健——只因前几期的弹幕里,有网友呼吁“换掉张绍刚”,节目组索性借力打力,“换换口味”。而张绍刚,则和张铁林、沈凌、黄婷婷、李诞、池子一起,组成了这期的吐槽团。彩排时嘉宾轮番更替过场,但李诞是个例外,几乎全程紧盯的他,不仅是《吐槽大会》的嘉宾,也是节目制作方之一的策划人,每期除了给自己写段子,他还需要统筹所有艺人的台本质量。和程璐、王思文等《吐槽大会》的编剧伙伴一样,彩排时,李诞也要和自己负责的嘉宾一块儿上台,除了帮助其对段子的处理和表述,必要时也会对内容进行微调。这一期,李诞恰好对接大张伟,嘉宾说到精妙处,他还会忍不住在台上笑出声,哪怕这个段子是他亲手修改过无数次的。即使出名如现在的李诞,在提到“编剧”身份时,雀跃和热情依然毫不遮掩,因为这无疑是《吐槽大会》最核心的一个工种。
一个人、一支麦、一直演
程璐说,在他们的团队里,没有人不知道美国ComedyCentral频道的《Roast》,也就是《吐槽大会》的原型节目。从2003年到2015年,这个节目总共做了14期——是的,在美国,《吐槽大会》这样的节目几乎一年只做一期,而到了中国,一季就是10期,还是周播。“我们的节目基本很少有水词,包括主持人的串词全部是由段子组成。”在笑果文化CEO贺晓曦看来,编剧的创作消耗之大,不仅仅是《Roast》的10倍。但比起庞大的写作量,编剧似乎更在意旁人对《吐槽大会》的误解。从表演形式上来说,《吐槽大会》属于“stand-upcomedy”,这个词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中文翻译,黄西称它为“单口喜剧”,黄子华则自创“栋笃笑”。
更普遍的观点把《吐槽大会》归类为“脱口秀”。节目制片人佐伊认为这个称呼也没错,只是与《金星秀》这样的谈话性节目比起来,“吐槽”是一场完整的表演,因此,他们常常称自己是“脱口秀演员”,而非“脱口秀主持人”。与此同时,吐槽也属于脱口秀中最劲爆的一类。编剧们则更喜欢把“stand-upcomedy”叫做“美式喜剧脱口秀”,因为这种形式最早在美国流行起来,后来到香港,再经由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在国内渐渐传开。“一个人、一支麦、一直演……”这是程璐的解读。
《吐槽大会》是将“美式喜剧脱口秀”进行了新的延展:“我们更多地去关注个人——每一个明星、每一个嘉宾要结合他的特点,他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他的性格是什么,我们要写最适合他的段子,然后再结合把握尺度。”既要搞笑,又要在尺度之内,目标是“不让任何艺人在台上感到尴尬”。
PART2:脱口秀演员出身的编剧团队
《吐槽大会》目前有几十位编剧,据笑果文化CEO贺晓曦透露,这个团队几乎囊括了目前国内所有成熟的脱口秀编剧人才。而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各地脱口秀俱乐部的演员。编剧团队的核心成员程璐,早些年也在深圳的一家脱口秀俱乐部表演了近两年,偶然看到了《今晚80后脱口秀》,发现王自健讲的段子跟“美式喜剧脱口秀”很像。恰逢节目组招募外部撰稿,“我们就给他投,结果发现双方还挺契合的。”程璐就这样成为了《今晚80后脱口秀》团队的第一批合作编剧,这样才有了其后与笑果文化以及《吐槽大会》的合作。
而李诞的正式“出道”,也是因为《今晚80后脱口秀》。在此之前,他的梦想一直是作个吴宗宪那样的谐星。“做编剧还是因为在网上写东西,然后王自健,包括节目团队的人找到我说:‘你还行,你来试试。’是这样入行的。”这群嘴皮子和笔头子一样利索的年轻人,在“美式喜剧脱口秀”面前,总是特别简单地快乐。池子没被李诞发掘前,每周都去脱口秀俱乐部——说是俱乐部,其实就是个酒吧,做“开放麦”。《吐槽大会》的多位编剧,比如程璐、池子等,都是从在小酒吧表演脱口秀出道的。
“搞笑”也需要练习
“开放麦”是脱口秀交流和训练的俱乐部。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并通过长期磨练成为脱口秀演员。那时的池子“没有钱,坐地铁过去,(现场)也没多少人。”一有新写的段子,池子就去表演,老的也可以说,“这就是所谓的练习,就这样。”在普通的观众眼中,李诞和池子更明确的角色,是《吐槽大会》固定嘉宾。随手打开一期节目,弹幕里提得最多的,不是主咖,而是李诞和池子,他们继《今晚80后脱口秀》之后,又红了。唐国强的那一期节目,因为池子缺席,弹幕里甚至充斥着:“把池子还给我!”
池子是团队中的“活跃气氛”担当,每当节目组请来的艺人稍显放不开,他都会主动开启“交友”模式,慢慢让嘉宾进入状态。但他自曝擅长“忘词”,“常常说着说着脑子就空白了”。印象中最糗的经验,是在一次“开放麦”的时候,他实在想不起来段子,只好迅速收场:“谢谢大家,我是池子。”池子说,忘词也好、临场发挥也好,每场(美式喜剧)脱口秀都应该是不同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是它的魅力——就像节目组的编剧们每次在正式录制前还在不停修改台本一样,因为《吐槽大会》的表演只有一次,哪怕不完美。
PART3:面对吐槽,不只是“笑对需要勇气”那么简单
李诞、池子是熟练工的游刃有余,但很多时候节目组的意外之喜却来自明星嘉宾,比如宁静。如果说曹云金是相声演员的素养让他格外出彩,那么宁静就是演员的直觉在作祟。节目中,她有模有样地模仿李湘买东西的场景,私底下还会模仿李诞,眼睛一眯,惟妙惟肖。“她特别会给自己加戏”,《吐槽大会》艺人统筹韩佳凌现在想起来还会窃笑。宁静参与了李湘作为主咖的第一期节目,当时她直接在台上吐槽:“为什么她(李湘)是主咖?”“应该是我坐在那个位置……”这些都不是编剧的构思,而是她临时给自己加的戏。
为了调侃自己不比李湘“地位”低,宁静在开录前特意要求在她的位子上加了两个垫子。这种调侃式的顾虑也恰恰代表了一些艺人的真实想法。韩佳凌说:“在《吐槽大会》,没有主咖要大于一切艺人的概念,最好两边咖位可以平均,而不会有一堆‘不如你’的人在吐槽,这样节目就会失衡,就不好看了,所以我们需要平等。”
就是这样有气性的宁静,却有些“后悔”来参加《吐槽大会》,只因为紧张。那一次录制,宁静在休息室里各种不适——肚子痛,手冰凉。最后的成片里,宁静的紧张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提示手卡因为慌张弄乱了,衣服下摆和袖子也缠到了一起,然后嘴里碎碎念道:“我为什么要来这个节目?”
明星的担心VS.节目组的担心
“为什么要来?”这也是很多资深艺人来《吐槽大会》前,问得最多的问题。“艺人对纯吐槽节目的接受度和他们的安全感、对节目组信任都是我们要去沟通的。”在建立艺人的信心方面,年轻的《吐槽大会》还要花更多力气。这种不安全感,在老艺术家的身上或许更加明晰。节目制片人佐伊回忆邀请唐国强的过程,几乎是“三顾茅庐”。第一次,节目组专门跑去了横店,“第一天去见他完全没有聊到节目,唐老师一直跟我们讲他的演艺经历,基本没有给我们说话的机会。”后来,听说唐国强要去凤凰,又改去沈阳或长春,最后还是在北京再次见到了他。这一次,节目组明确表示“会尊重他,开的玩笑不会很过”,这才终于请动了唐国强。
前期准备的千难万险,在艺人统筹韩佳凌眼里,也比不上临时失场来得恐怖,《吐槽大会》录到现在也遇过一次。有一期,原本敲定了一位正在上升期的小鲜肉,可在录制的前两天,他突发疾病,上吐下泻几乎处于脱水的状态,录制恐怕是不可能了。于是节目组在朋友圈紧急发出召集:“需要一名小鲜肉救场,录制地点上海,录制时间明晚7点。”为什么一定要找小鲜肉?韩佳凌解释说,因为之前的稿子是按照类似设定完成的,如果临时换了个天差地别的嘉宾,“可能通篇稿子都立不住”。用一句话形容当天情况的紧急程度,就是“几乎整个娱乐圈都知道我们要找一个小鲜肉”。当晚10点,终于有一位符合要求的艺人答应救场,然而,仅半小时后,对方又表示无法前来。一直到录制当天的凌晨1点,徐浩的出现才终于让节目组安心。在《吐槽大会》,并不是所有的临场发挥都是成立的,“本来应该停在这儿,观众就会笑了,结果硬要加上几句,整个节奏就乱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宁静的“加戏”那般机智又自然。“结果只能等整场录完,把他个人的部分重录。”
PART4:节目背后的喜剧力量
《吐槽大会》的成功并不是平地而起,美式脱口秀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国内起步。2012年5月开播的《今晚80后脱口秀》,是较早在国内符合“一个人、一支麦、一直演”形式的常规节目。在此之前,《壹周立波秀》是最接近的形式,只是没有做成常规节目。近几年,《金星秀》等脱口秀节目的出列,为此类节目奠定了观众基础。如果说《今晚80后脱口秀》是美式脱口秀从0到1,那么,“现在可能1基本上建立起来。”但笑果文化CEO贺晓曦也坦言,这种本土化的美式脱口秀,从1往100走还有一条很长的路。
“这个市场是刚起步时期。”贺晓曦认为行业中还缺乏原生态的美式喜剧土壤,“没有土壤的培育,就算有几个英雄版的明星也不会成为行业进步驱动。”。“明星在节目上自黑,或者互相吐槽,一定是切中了很多观众的要害,但是抛开这些,‘吐槽’这种喜剧形式本身反映的是幽默的智慧,甚至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位从业人员告诉我们。从一个脱口秀爱好者到一个能编段子的写手,然后到可以写出成熟台本的编剧,再到可以像李诞、池子那样娴熟演绎的脱口秀演员,也许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但一种新的喜剧风格从“地下”俱乐部到被大众接受,有时可能只需要一个爆款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