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北京“金名片”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5-09 11:09
站在北京景山山顶,南望是辉煌的紫禁城,北望是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向西便看见西山,环望四周,青墙灰瓦的胡同中飞起鸽群——观景的游人至今还能看见元明清以来成熟的都城形制。
“从中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北京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结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说。
能够集中、完整地体现古都城市布局,在现代中国,北京是现存的唯一范例。有西方学者称,“北京是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一个卓越的纪念物”。
2014年习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2017年2月习总书记考察北京期间,对北京历史文化提出了“更加精心保护好”的新要求:“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在近三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及擦亮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
从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皇城墙等遗址公园的建成,到一批价值高、知名度大的文物建筑,如袁崇焕祠、纪晓岚故居、普度寺、历代帝王庙、天坛神乐署等得到修缮开放——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步伐的加快是显见的。
与此同时,北京逐渐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并积极探索着新模式,如杨梅竹斜街的软性更新、南锣鼓巷四条胡同的综合整治等。
擦亮“金名片”,绝不仅仅是修文物、造景点。
一个重要背景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的战略定位,对于有着成为世界级文化中心城市雄心的北京来说,建设文化中心的首要任务,便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因此,将擦亮“金名片”的行动放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强化主要功能和老城重组的背景下,其意义更显重大,在过去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也迎来了突破的契机。
从旧城整体保护,到中轴线申遗和文物建筑腾退,北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面、线与点上同时发力。
对旧城的保护一直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核心。虽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早已提出整体保护旧城的要求,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让旧城成“面”地保留,而非零散的“点”或“片”,却挑战重重。
新的背景,让长期困扰在“发展与保护”矛盾中的旧城,迎来了卸下功能负荷的新生阶段,有利于整体性保护旧城、提升旧城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
为擦亮“金名片”起到纲举目张作用的,是在保护古都规划中占核心地位的中轴线。目前,中轴线正在加快申遗步伐。
中轴线的复兴,不仅是对北京名城风貌的展示、对旧城古建筑的保护,也将凸显首都主要功能,呈现一个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不断更新的新北京。
聚焦到旧城内具体的每一个文物单位来说,文物建筑腾退速度越来越快,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近年来的一大特点。
在可见的将来,通州副中心建设、北京市属行政机构从中心城外迁、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将为文物建筑的腾退工作,提供统筹解决占用单位搬迁问题的机遇。
2017年3月23日,北京市召开文物工作会议,再次释放出积极信号:北京将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一场擦亮“金名片”的行动,正渐次展开。
文/刘佳璇